职业素质基础

职业素质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永福 著
图书标签:
  • 职业素养
  • 职业技能
  • 基础知识
  • 职业教育
  • 就业指导
  • 软实力
  • 个人发展
  • 职业规划
  • 综合素质
  • 能力培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082504
商品编码:296935621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职业素质基础

定价:15.00元

售价:10.2元,便宜4.8元,折扣68

作者:王永福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114082504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结合实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意识的树立。
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为:职业理念、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心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沟通、职业形象。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理念的确立,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道德的建立及修养,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调整,职业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运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执行力的建立及提升,沟通技巧的提升和职业形象的树立等。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职业人员的知识性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未来之径:21世纪人才成才的底层逻辑与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时代脉搏与个人定位 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审视当前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深刻变革。我们不再仅仅探讨“职业技能”,而是深入剖析驱动个体在复杂环境中持续适应与成长的“底层逻辑”。 第一章:迷雾中的航向——理解VUCA时代的本质 我们首先需要正视我们所处的环境: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本章详尽分析了技术迭代(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如何重塑行业边界,并指出传统职业路径的瓦解趋势。我们探讨了“终身学习”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生存前提的必然性。 1.1 范式转移:从“专才”到“多栖人才” 分析了过去工业时代强调的深度专业化与信息时代要求的广博基础之间的张力。重点讨论了T型人才的演进——如今更需要M型或π型结构,即在深度领域之外,具备快速跨界迁移和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1.2 结构性失业与新工种的诞生 并非所有工作都会消失,但工作的内容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本章通过具体案例对比了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作类型,以及涌现出的需要高度人机协作、情感智能和复杂系统思维的新兴职业领域。 1.3 个人价值的重估:稀缺性资源的识别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本书强调,数据和算法可以被复制,但原创性的洞察力、坚韧的意志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是机器难以企及的核心资产。 第二章:认知重塑:构建适应性思维框架 成功的基石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本部分聚焦于升级思维操作系统,为快速学习和创新打下认知基础。 2.1 第一性原理的应用:穿透表象的深度思考 详细阐述了爱因斯坦、埃隆·马斯克等创新者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来分解复杂问题,剥离既有假设,从而找到革命性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一套实用的“五层提问法”来训练这种能力。 2.2 反事实推理与概率思维 决策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对不确定性的处理能力。本章引导读者从二元对立的思维中跳脱出来,拥抱概率论的视角。学习如何评估风险、校准乐观偏见,并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出“次优但可行”的决策。 2.3 掌握“心智模型”的构建与迭代 心智模型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内部工具箱。本书介绍了系统动力学、反馈回路、杠杆点等关键心智模型,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环境变化主动解构、重组或引入新的模型,保持思维的敏捷性。 第二部分:效能引擎:从优秀到卓越的实践路径 本部分将理论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框架,重点关注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实现高阶效能,并建立个人影响力。 第三章:深度工作与注意力经济下的自律科学 在多屏互动、信息轰炸的背景下,“专注力”已成为最宝贵的生产资料。本书不贩卖速成技巧,而是深入探究神经科学与行为心理学,提供持久的深度工作策略。 3.1 神经科学基础:重塑多巴胺回路 解释了分心如何影响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并提供了基于生物节律和认知负荷理论的日程安排方法。强调“制造摩擦力”来抵御即时满足的诱惑。 3.2 时间管理进阶:能量管理而非时间分配 批判了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论,提出应优先管理个人生理和心理能量。构建“高价值活动窗口”的概念,确保在精力峰值时处理最需要认知的任务。 3.3 设立“抗干扰防火墙” 提供了实践性的环境设计策略,包括数字极简主义的实践、物理空间的优化,以及与团队沟通“专注时段”的协议制定。 第四章:高效沟通与影响力构建 在任何协作环境中,沟通能力都决定了个人潜力的释放程度。本章聚焦于如何清晰、有说服力地传递信息,并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信任网络。 4.1 结构化表达的艺术:金字塔原理与SCQA模型 重点教授如何快速提炼核心观点,并以逻辑严密的结构进行阐述。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演示如何将复杂的专业内容转化为业务高层或非专业人士能快速理解的叙事。 4.2 非暴力沟通与冲突的建设性转化 探讨了情绪在沟通中的作用。学习识别对话中的防御机制和潜在的权力斗争,并运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OSNR)模型,将冲突转化为相互理解和目标统一的机会。 4.3 个人品牌叙事:构建可信赖的专业形象 讨论了如何提炼个人独特的专业价值主张(UVP)。这不仅仅是简历上的描述,而是通过一系列可见的工作成果、公开分享和人际互动所构建的长期声誉。 第三部分:韧性与持续发展 真正的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本书最后一部分关注如何建立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以及如何系统性地规划职业的长期发展。 第五章:心理韧性:在失败中获取成长的驱动力 失败是信息,而非终点。本章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核心机制。 5.1 拥抱认知失调:如何处理“做不到”的挫败感 心理韧性并非麻木不仁,而是能从负面体验中提取有效教训的能力。引入了“失败复盘的ABCDE框架”,确保每次失误都能转化为可操作的改进点。 5.2 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的生理基础 探讨了长期压力对决策和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基于正念训练(Mindfulness)和身体调节(如呼吸法)的即时减压工具,帮助个体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清晰的判断力。 5.3 维护边界感:防止职业倦怠的预防机制 职业发展需要可持续性。本章深入分析了职业倦怠的早期信号,并强调设定清晰的“工作-生活边界”并非软弱,而是保障长期高绩效的硬性要求。 第六章:长期主义的职业蓝图设计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从被动适应环境,转向主动塑造自己的职业轨迹。 6.1 职业的“非线性”规划:动态调整目标 摒弃僵硬的五年计划,倡导使用“探索式”和“实验式”的职业规划方法。如何通过小规模的“职业实验”来测试兴趣和市场契合度,并及时调整航向。 6.2 建立有效的人脉资本网络:互惠原则的运用 强调人脉的质量远胜于数量。本章侧重于如何从“索取者”转变为“给予者”,构建一个基于价值交换和长期互信的专业支持系统。这包括如何识别和连接“导师”、“同行伙伴”和“赞助者”。 6.3 知识产权与个人价值的货币化 在知识经济中,如何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转化为可衡量、可复制的资产。探讨了内容创作、咨询服务、知识付费等模式的底层逻辑,确保个人核心竞争力能够持续产生回报。 结语:掌控你的“可控圈” 本书提供的不是一个固定的职业模板,而是一套动态的工具箱和一套审视自身的哲学框架。真正的成功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提升自身在任何未来中都能保持高效和适应性的能力。掌控你的学习速度、思维深度和情绪稳定性,你便能驾驭任何职业风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偶然翻开《职业素质基础》,真是意外的惊喜。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光有体力(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得有耐力、有策略,更要有好的装备(职业素质)。这本书就像一个专业的教练,为我量身打造了一套训练计划。它不仅讲解了什么是“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培养和提升这些素质。比如,书中关于“情商”的章节,我之前总觉得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通过书中对情绪管理、同理心等具体维度的拆解,我才明白,原来情商是可以量化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的。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接受信息,但却很少去质疑和分析,而批判性思维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书中提供的方法,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分析问题、评估信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思考者,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

最近读了《职业素质基础》这本书,感觉像是给我的职业生涯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工作,拼命提升专业技能,但却在某些“小事”上栽了跟头,比如与同事沟通不顺,或者在压力下无法保持冷静。这本书正好就解决了这些痛点。它让我明白,所谓的“职业素质”,其实就是那些能够让你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关键能力。书中关于“创新能力”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提出新的想法,更是强调了如何将想法落地,如何克服阻力,如何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试错文化”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害怕失败,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这本书鼓励我跳出舒适区,敢于尝试,敢于犯错,并且从错误中学习。它让我看到,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刻意练习,也需要积极的心态。

评分

《职业素质基础》这本书,我真的要好好跟你们聊聊。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专业技能,更离不开那些看不见的“软实力”。这本书,恰恰就触及到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方面。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很多生动的案例,让我切身感受到,在职场中,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职业素质”到底有多重要。我记得书里讲到一个关于项目延误的例子,一开始我以为是技术问题,结果深入分析才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误解和低效。这让我醍醐灌顶,原来很多看似技术性的难题,背后往往是人的问题,是素质的问题。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是不是有些习惯需要调整,是不是有些沟通方式需要改进。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框架,让我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升自己,而不是盲目地摸索。而且,书中提到的时间管理和压力应对策略,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帮助我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冷静和效率。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且具有启发性的读物,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在职场上有所作为的朋友们。

评分

《职业素质基础》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珍贵的职场指南。我一直觉得,职场竞争日益激烈,光靠技术硬实力已经远远不够,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软实力”才是决定你走多远的因素。这本书就系统地梳理了这些“软实力”,并且给出了非常实操性的方法。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学习能力”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学习新知识,更是学习如何学习,如何快速适应变化。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简直是“保命符”。而且,书中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之前总觉得,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真诚沟通的基础上的,而这恰恰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同事、与领导的相处模式,并且尝试去做出积极的改变。这本书让我明白,职业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的,它为我指明了方向,也给了我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但同时也明白,光靠技术和经验,并不能完全保证职场的长青。《职业素质基础》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面明镜,让我看到了自己过去那些被忽略的盲点。它没有给我灌输空洞的大道理,而是通过很多职场中的真实场景,剖析了“职业素质”在不同情境下的重要性。例如,书中关于“领导力”的阐述,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从如何激发团队士气、如何有效授权、如何处理冲突等方面,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到一个领导者不一定需要光芒四射,但一定需要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这让我对领导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关于“职业道德”的探讨,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某些时刻的判断是否足够公正和负责。这本书就像一个老朋友,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进行自我审视和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