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
定价:30.00元
作者:陈玛琳;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16318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从蜂产业生产区域、蜜源分布情况、国际贸易状况及销售市场情况况方面分析蜂产业总体状况,并通过固定观察点数据,运用统计学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蜂农养殖规模及方式、自身特征、蜜蜂授粉应用情况、蜂农收入情况等,研究证实蜂农合作组织对蜂农收入有显著影响、但是否参加技术培训没有对蜂农收入产生影响,也反映了目前的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提高技术培训效率及实用性。同时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战略研究角度分析我国蜂产业的发展前景。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1��3研究意义()
1��2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2��2研究动态()
1��2��3外研究评价()
1��3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3��1理论基础()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研究内容()
1��4��2技术路线()
1��5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可能的创新点()
1��5��2不足之处()
2中国蜂产业总体概况及发展形势()
2��1中国蜂产业发展概况()
2��1��1蜂产业的区域分布及生产情况()
2��1��2中国主要蜜粉源植物及放蜂路线()
2��1��3蜂产品国际贸易状况()
2��1��4蜂产品销售情况()
2��2基于调查实证的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2��1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
2��2��2被调查蜂农基本特征()
2��2��3蜂农养殖规模及养殖方式()
2��2��4蜂产业技术推广情况()
2��2��5蜜蜂授粉发展现状()
2��2��6蜂农成本收益状况()
2��3蜂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3��1产业优势(Strengths)()
2��3��2竞争劣势(Weaknesses)()
2��3��3市场机会(Opportunities)()
2��3��4产业威胁(Threats)()
2��3��5蜂产业发展战略()
2��4本章小结()
3蜂农技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3��1蜂农技术需求情况()
3��1��1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3��1��2被调查蜂农的基本情况()
3��1��3调查结果分析()
3��2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2��1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3��2��2模型结果()
3��3蜂农技术来源渠道()
3��4本章小结()
4中国蜂产业技术供给()
4��1蜂产业技术供给主体()
4��1��1蜂产业主要管理与组织机构()
4��1��2中国蜂产业科研体系()
4��1��3中国蜂产品加工企业()
4��2基于文献检索的蜂产业技术供给分析()
4��2��1期刊论文发表统计()
4��2��2全国硕博士论文研究情况()
4��2��3科技成果登记及转化()
4��3蜂产业主要生产技术的研究概况()
4��3��1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4��3��2病虫害防治技术()
4��3��3蜜蜂育种技术()
4��3��4蜜蜂授粉技术()
4��3��5蜂机具的研发()
4��3��6蜂产业市场行情与信息技术应用()
4��4本章小结()
5中国蜂产业生产效率分析()
5��1蜂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5��1��1蜂产业投入情况()
5��1��2蜂产业生产效益()
5��2蜂产业生产效率测算方法与指标选取()
5��2��1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5��2��2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5��3测算结果()
5��3��1中国主要省(市)蜂产业生产效率()
5��3��2中国蜂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5��4本章小结()
6澳大利亚蜂产业发展及启示()
6��1澳大利亚养蜂业慨况()
6��2主要生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6��2��1病虫害防治措施及技术推广()
6��2��2授粉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
6��2��3蜜蜂育种的研究与应用()
6��2��4蜂机具的应用及蜂业信息技术()
6��3澳大利亚蜂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6��3��1主要产业组织及研究机构()
6��3��2蜂产业技术推广体系()
6��4对中国的启示()
6��5本章小结()
7促进中国蜂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探索()
7��1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型()
7��1��1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背景()
7��1��2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设置()
7��1��3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初步成效()
7��2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协会及合作社主导型()
7��2��1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概况()
7��2��2协会推动江山蜂业技术进步的途径()
7��3浙江蜂之语蜂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带动型()
7��3��1公司概况()
7��3��2公司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措施()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政策建议()
8��1主要结论()
8��1��1中国蜂产业受到出口贸易受阻及销售市场混乱的双重
威胁()
8��1��2养蜂生产区域发展不平衡,蜂农收入受养殖规模与方式、
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8��1��3蜂农对病虫害防治技术需求强烈,技术需求主要受技术诱导
因素影响()
8��1��4中国蜂产业技术供给难以满足蜂农技术需求,生产技术有效
供给不足()
8��1��5提高蜂产业生产效率应从调整要素投入结构着手,定地饲养
要素投入利用率偏低有待调整()
8��1��6技术进步整体乏力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8��1��7蜂产业发展需要依靠的支持,加强组织化建设以及龙头
企业的带动()
8��2政策建议()
8��2��1应加强对蜂产业的监管与支持力度,建立与政策
支持体系()
8��2��2以蜂农技术需求为基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
体系()
8��2��3加强蜂产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建立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8��2��4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建立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
8��2��5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建立蜂产业信息服务体系()
附录()
附录1蜂产业固定观察点蜂农调研问卷()
附录2养蜂技术采用及其来源问卷()
附录3蜂农养蜂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包邮”这个词挺敏感的,因为我平时买书,物流费用有时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本书正好“满58包邮”,加上我本身对农业类的书籍也比较感兴趣,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拿到书的时候,确实很惊喜,包装很严实,书的纸质也很好,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翻到书的开头部分,我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中国蜂业历史悠久的介绍,或者一些关于养蜂人的感人故事,毕竟“中国蜂产业”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大量的图表、数据和模型分析。我承认,这些东西对于专业的分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更希望能够感受到一些人文关怀。比如,可以讲讲养蜂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或者蜂产品是如何走进千家万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健康的。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硬核”的感觉,虽然内容专业,但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体验上缺少了一些温度,感觉像是在和一份枯燥的学术报告打交道,而不是一本关于某个产业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学术性和研究性,这让我一开始就有所预料。但是,当我翻开书,看到书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时,还是觉得它可能不太适合我这样的读者。我本期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中国蜂产业如何从传统养殖逐步走向现代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创新的技术和经济模式涌现的鲜活案例。我也想了解,在国际贸易的大背景下,中国蜂产品是如何与其他国家竞争的,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甚至,我还会对一些关于蜂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话题抱有浓厚的兴趣。然而,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理论模型、统计数据和经济学原理的应用。虽然这些内容对于深入理解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通过阅读获取更广泛、更直观知识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过于抽象和晦涩。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实例来阐述问题的书籍,能够让我清晰地看到一个产业的发展脉络,而不是沉浸在复杂的理论分析中。
评分收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封面上的插画所吸引,那种朴实而又不失艺术感的风格,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期待。我以为这本书会是一部关于中国蜂产业的“国民史”,讲述它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与中国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壮大。我设想着,书中会穿插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甚至是一些养蜂人的生活札记,让我感受到这个产业浓厚的人文底蕴。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蜂业是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又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却是密密麻麻的图表、公式和专业术语。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似乎完全偏向于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范式,而那些我期待的“故事性”和“人情味”则几乎荡然无存。这让我感到一丝失落,因为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带领我走进蜂产业“内心世界”的书籍,而不是一份冰冷而理性的“经济分析报告”。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了解一些关于中国蜂产业的“软信息”。我可能对蜂业技术细节不是特别精通,但我对这个产业背后的故事、它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贡献、以及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非常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篇深度报道,或者一本企业家传记,能够让我看到这个产业的“人”和“情”。我幻想中,这本书可能会花大量的篇幅去介绍一些成功的养蜂企业是如何崛起的,他们是如何将传统的养蜂方式与现代化的管理和营销相结合,又如何克服了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我也期待能够读到关于蜂产品消费趋势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蜂产品的需求是如何推动产业升级的。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完全聚焦于“技术经济分析”这一核心,大量的篇幅被用来进行数据挖掘、模型构建和理论推导。这对于我来说,阅读门槛实在太高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国家级的研究报告,虽然其价值毋庸置疑,但却离我期望的阅读体验相去甚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色彩运用大胆,但又不会显得杂乱,整体透着一种学术的严谨感。翻开目录,看到后面几章的标题,像是“蜂产品加工技术”、“蜜蜂病虫害防治”之类,我当时就觉得有点头大。我对这些具体技术层面的东西实在是不太懂,平时看书也偏向于宏观的、趋势性的内容。我期望这本书能有一个更引人入胜的开篇,也许从蜜蜂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讲起,或者描绘一下中国蜂业发展的历史画卷,再慢慢过渡到技术经济分析。但这本书似乎直接切入了比较专业的部分,让我有一种被“劝退”的感觉。虽然我知道这可能是我个人阅读习惯的问题,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还是希望能在阅读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而不是一上来就面对一堆专业术语和理论框架。或许,如果能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或者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那些技术经济概念,我会更容易坚持读下去。毕竟,我对中国蜂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还是挺好奇的,只是苦于技术门槛有点高,难以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