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
定价:37.00元
售价:25.2元,便宜11.8元,折扣68
作者:唐震洲,施晓秋,刘军 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40370522
字数:
页码:3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以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所需的无线与移动网络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系统而又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无线通信理论;第二部分按照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的顺序,依次介绍各种典型的无线网络以及移动网络与移动IP技术。《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除适用于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外,还适用于其他计算机类及电子信息类专业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是浙江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网络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无线网络的物理层、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Ad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状网、移动lP技术等。《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以无线与移动网络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内容系统,结构合理,实用性强。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既可作为高等学校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相关课程教材,也可供网络工程从业人员参考。
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什么是无线网络
1.1.2 无线网络的分类
1.1.3 无线网络的发展
1.2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 0SI参考模型
1.2.2 TCP/IP参考模型
1.2.3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1.3 无线网络的组网模式
1.3.1 Infrastructure模式
1.3.2 Ad Hoc模式
1.4 无线网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1 恶劣的信道特性
1.4.2 无线信道的干扰
1.4.3 电源管理
1.4.4 无线网络的安全
1.5 本书的结构
1.5.1 无线通信理论部分
1.5.2 典型的无线与移动网络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网络的物理层
2.1 无线传输媒体
2.1.1 无线传输媒体
2.1.2 短波通信
2.1.3 微波通信
2.1.4 红外线
2.2 无线传播模型
2. 2.1 无线传播机制
2.2.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2.3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2.2.4 室内无线传播模型
2.3 移动环境下的无线传播
2. 3.1 多径传播与多径衰落
2. 3.2 多普勒频谱扩展
2.3.3 快衰落与慢衰落
2. 3.4 分集接收技术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2.4.2 基带脉冲调制和超宽带脉冲传输
2.5 频带传输
2. 5.1 基本的调制解调方法
2.5.2 多进制调制原理
2.5.3 高斯滤波小频移键控
2. 5.4 正交调幅
2.5.5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6 扩频技术
2.6.1 扩频的概念
2.6.2 扩频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2.6.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6.4 跳频扩频技术
2.6.5 跳时扩频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3.1 无线网络的媒体访问控制
3.1.1 非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
3.1.2 基于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3.2 差错控制
3. 2.1 差错控制编码的工作原理
3.2.2 常用的检错码
3.2.3 常用的纠错码
3.2.4 差错控制方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
4.1 无线个域网与IEEE 802.1 5标准概述
4.1.1 无线个域网概述
4.1.2 IEEE 802. 15标准概述
4.2 蓝牙技术概述
4.2.1 蓝牙的特点
4.2.2 蓝牙规范的演进
4.2.3 蓝牙协议栈
4.2.4 相关术语
4.3 蓝牙的基带协议规范
4.3.1 蓝牙的物理信道与物理链路
4.3.2 蓝牙基带协议的分组类型及结构
4.3.3 蓝牙微微网的建立过程
4.3.4 蓝牙基带协议的纠错机制
4.3.5 蓝牙音频
4.4 蓝牙的链路管理协议
4.4.1 链路管理协议概述
4.4.2 LMP-PDU和过程规则
4.5 蓝牙的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
4.5.1 L2CAP功能
4.5.2 L2CAP信道
4.5.3 L2CAP的数据分组格式
4.5.4 L2CAP信令
4.6 服务发现协议
4.6.1 服务发现协议的工作模型
4.6.2 服务记录
4.6.3 服务类
4.6.4 服务搜索和浏览服务
4.7 蓝牙应用的实现举例——蓝牙耳机
4.7.1 蓝牙耳机应用的协议栈模型
4.7.2 蓝牙耳机应用的链路建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局域网
5.1 无线局域网概述
5.1.1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
5.1.2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1.3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组织
5.2 IEEE 802.1 1协议簇
5.2.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5.2.2 IEEE 802. 11物理层
5.2.3 IEEE 802. 11 MAC子层
5.3 无线局域网组网
5.3.1 无线局域网设备
5.3.2 无线局域网逻辑架构
5.3.3 基本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3.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部署
5.4 无线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
5.4.1 需求分析
5.4.2 无线局域网的设计
……
第6章 无线城域网
第7章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移动Ad Hoc网络
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1章 无线网状网
2章 移动lP技术
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什么是无线网络
1.1.2 无线网络的分类
1.1.3 无线网络的发展
1.2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 0SI参考模型
1.2.2 TCP/IP参考模型
1.2.3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1.3 无线网络的组网模式
1.3.1 Infrastructure模式
1.3.2 Ad Hoc模式
1.4 无线网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1 恶劣的信道特性
1.4.2 无线信道的干扰
1.4.3 电源管理
1.4.4 无线网络的安全
1.5 本书的结构
1.5.1 无线通信理论部分
1.5.2 典型的无线与移动网络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网络的物理层
2.1 无线传输媒体
2.1.1 无线传输媒体
2.1.2 短波通信
2.1.3 微波通信
2.1.4 红外线
2.2 无线传播模型
2. 2.1 无线传播机制
2.2.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2.3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2.2.4 室内无线传播模型
2.3 移动环境下的无线传播
2. 3.1 多径传播与多径衰落
2. 3.2 多普勒频谱扩展
2.3.3 快衰落与慢衰落
2. 3.4 分集接收技术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2.4.2 基带脉冲调制和超宽带脉冲传输
2.5 频带传输
2. 5.1 基本的调制解调方法
2.5.2 多进制调制原理
2.5.3 高斯滤波小频移键控
2. 5.4 正交调幅
2.5.5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6 扩频技术
2.6.1 扩频的概念
2.6.2 扩频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2.6.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6.4 跳频扩频技术
2.6.5 跳时扩频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3.1 无线网络的媒体访问控制
3.1.1 非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
3.1.2 基于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3.2 差错控制
3. 2.1 差错控制编码的工作原理
3.2.2 常用的检错码
3.2.3 常用的纠错码
3.2.4 差错控制方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
4.1 无线个域网与IEEE 802.1 5标准概述
4.1.1 无线个域网概述
4.1.2 IEEE 802. 15标准概述
4.2 蓝牙技术概述
4.2.1 蓝牙的特点
4.2.2 蓝牙规范的演进
4.2.3 蓝牙协议栈
4.2.4 相关术语
4.3 蓝牙的基带协议规范
4.3.1 蓝牙的物理信道与物理链路
4.3.2 蓝牙基带协议的分组类型及结构
4.3.3 蓝牙微微网的建立过程
4.3.4 蓝牙基带协议的纠错机制
4.3.5 蓝牙音频
4.4 蓝牙的链路管理协议
4.4.1 链路管理协议概述
4.4.2 LMP-PDU和过程规则
4.5 蓝牙的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
4.5.1 L2CAP功能
4.5.2 L2CAP信道
4.5.3 L2CAP的数据分组格式
4.5.4 L2CAP信令
4.6 服务发现协议
4.6.1 服务发现协议的工作模型
4.6.2 服务记录
4.6.3 服务类
4.6.4 服务搜索和浏览服务
4.7 蓝牙应用的实现举例——蓝牙耳机
4.7.1 蓝牙耳机应用的协议栈模型
4.7.2 蓝牙耳机应用的链路建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局域网
5.1 无线局域网概述
5.1.1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
5.1.2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1.3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组织
5.2 IEEE 802.1 1协议簇
5.2.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5.2.2 IEEE 802. 11物理层
5.2.3 IEEE 802. 11 MAC子层
5.3 无线局域网组网
5.3.1 无线局域网设备
5.3.2 无线局域网逻辑架构
5.3.3 基本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3.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部署
5.4 无线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
5.4.1 需求分析
5.4.2 无线局域网的设计
……
第6章 无线城域网
第7章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移动Ad Hoc网络
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1章 无线网状网
2章 移动lP技术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都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结构就让人眼前一亮。它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章节安排得很有逻辑性,从基础概念的铺垫到复杂技术的深入探讨,层层递进,让人感觉作者对整个学科的把握非常到位。尤其是一些图示和框图的设计,看起来比我之前看过的其他教材要清晰得多,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网络协议和工作原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我个人对网络技术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教材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这本教材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满足初学者的入门需求,也能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希望能从中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概念层面。特别是对于那些准备考取相关专业证书或者从事网络运维工作的同学来说,这本书的系统性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可靠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显然在业界拥有丰富的经验,这一点从书中对具体案例和工程实践的描述中就能略见一斑。我注意到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技术名词,而是尝试去解释“为什么”这些技术会以当前的形式存在,以及在实际部署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坑”。这种注重底层逻辑和工程思维的叙述方式,对我这种更倾向于实操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相比于那些只讲标准的教科书,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工程师在手把手地带你入门。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其中关于频谱管理和干扰抑制的部分,如果能像宣传的那样深入浅出地讲解,那将是极大的收获,因为这部分内容在很多教材中往往是一笔带过,但却是实际无线网络性能优化的关键所在。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经过验证的优化策略和工具推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阐述。如果能辅以一些代码示例或者配置脚本的片段,那就更完美了,虽然这可能对一本面向高校的教材来说要求过高,但确实是衡量其工程实用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攻读相关专业的学生,我深知一本好的教材对于建立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都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间接反映了出版社对内容的重视程度。我比较关注的是它对5G及未来6G技术演进的覆盖深度。当前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很多旧教材在内容更新上总是滞后。如果这本教材能够比较前沿地介绍如mMTC、uRLLC等关键场景的应用,以及网络切片、边缘计算(MEC)这些热点技术如何融入移动网络架构,那么它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将大大提升。我倾向于认为,一本优秀的教材不应只是对过去技术的复述,更应具备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期待书中对这些“下一代”技术的讨论能够保持批判性和客观性,而不是盲目地推崇新技术概念,而是真正揭示其背后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且富有学术严谨性,没有太多花哨的修辞,直奔主题,这非常适合需要快速吸收信息的学习场景。我发现它在概念的定义上非常精确,没有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模糊措辞,这一点在学习网络这种对精确度要求极高的领域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复杂算法或协议时,会先给出宏观的背景和目标,然后再逐步拆解细节,这种“自顶向下”的讲解方式,能有效避免读者在细节中迷失方向。不过,我也留意到,有些章节的公式推导看起来略显密集,我希望配套的习题设计能够有层次地覆盖这些公式的应用,而不仅仅是理论性的考核。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教会读者“用”,而不仅仅是“懂”。如果配套的辅导资料或在线资源能提供更多针对性的练习题和往年真题解析,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非常注重系统化学习的连续性,从基础的物理层传输到上层的应用服务,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没有明显的割裂感。这对于构建完整的网络工程师思维框架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关注它对网络安全在移动和无线环境下的特殊考量是否足够重视。在当前日益严峻的网络威胁背景下,仅仅讨论传输效率和带宽是不够的,如何保证数据在移动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是现代网络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关于移动认证机制、加密协议在无线环境下的性能优化,以及常见无线攻击(如拒绝服务攻击、中间人攻击)的防御策略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如果它能将安全防护的理念融入到每个技术章节的讨论中,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章节出现,那么这本书在指导学生建立“安全左移”的意识方面,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