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线路模拟分册
定价:22.00元
作者:宋贵林,胡春萍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111325260
字数:267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电子线路》第2版的模拟分册,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半导体器件,晶体管放大器的基础知识,放大器中的负反馈,正弦波振荡器,线性集成电路,低频功率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无线电广播的发送与接收。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家用电器维修岗前培训和自学用书。
为方便教学,本书配有免费电子教案,选用本书作教材的教师可登录>.cmpedu.免费注册下载。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中的“模拟分册”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充满挑战性的模拟世界,毕竟数字逻辑的黑白分明和模拟信号的连续变化带来的设计难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我最近在尝试设计一个高精度、低噪声的仪器放大器,遇到了瓶颈,主要是关于如何有效抑制电源噪声和如何优化反馈回路的稳定性。我手头的参考资料大多是教科书上的理想模型,实际操作起来,PCB布局的微小电容和电感、元器件的批次差异,都会导致性能急剧下降。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接地气的“野路子”或者说实战经验,例如,在进行反馈补偿设计时,如何根据实际器件的寄生参数来调整零点和极点的位置,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教科书上的伯德图分析。如果它能详细讨论不同类型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结构特点(比如双极型与CMOS输入级的差异对噪声特性的影响),并且提供针对性的仿真案例,比如如何精确模拟输入端的1/f噪声源并进行累加分析,那绝对是极具价值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设计迭代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最终结果,那种从“噪声太大”到“噪声可接受”的优化路径,才是我学习的重点。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电子电路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但真正能把“分册”做得深入且有针对性的却不多见,很多时候都是将所有内容塞进一本厚重的书里,导致深度不足。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是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深入挖掘,这让我对它的内容深度抱有极高的期望。我希望它能对某一类核心的模拟模块,比如振荡器、锁相环(PLL)或者开关电源的控制环路,进行非常彻底的剖析。例如,在讨论开关电源时,我最关心的是环路补偿的设计,这不仅仅是选择一个二分之三斜率的斜坡补偿那么简单,而是要考虑在不同负载和输入电压变化下,系统的瞬态响应、纹波抑制比以及交叉频带的裕度。我希望这本书能用实实在在的仿真波形来展示,当补偿网络设计不当时,系统会出现次谐波振荡或者其他不稳定的现象,并清晰地指出对应电路中的哪些参数变化引发了这些问题。这种从现象反推原理,再用仿真工具验证设计优化的循环过程,才是一个成熟工程师所必需具备的能力。
评分这本册子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老派的严谨和对细节的执着,这正是我目前在学习过程中最缺乏的品质。我感觉自己对待电路设计常常是“能跑就行”,缺乏对“做得更好”的追求,尤其是在那些对性能指标要求苛刻的领域,比如高频通信模块中的混频器设计或者低相位噪声振荡器的设计。我渴望看到的是那些不那么“标准”的电路拓扑,以及针对这些拓扑的深度分析。例如,在设计低相位噪声振荡器时,如何通过精确建模来分析巴特勒(Butler)振荡器与科尔皮兹(Colpitts)振荡器的相位噪声特性差异,并讨论在不同频率点上,是热噪声、闪烁噪声还是调谐电路的等效电阻噪声占主导地位。如果这本书能展示如何通过调整晶体管的偏置点、电流密度,甚至采用一些非常规的器件配置来“挤出”更好的性能参数,并配以详尽的数学推导和仿真验证,那将是对我现有知识结构的巨大补充。我需要的是那种能让我看到电路设计艺术和工程科学完美结合的深度解析。
评分我正在着手一个复杂的系统集成项目,其中涉及到多种模拟前端电路的协同工作,信号链很长,从微弱的传感器信号采集到最终的模数转换器(ADC)驱动。这种情况下,系统层面的干扰和噪声耦合问题变得异常突出,这也是纯粹针对单个器件或小模块进行设计时常常忽略的陷阱。我非常期待这本《电子线路模拟分册》能在系统级仿真和噪声分析方面有所建树。比如,如何在一个大型仿真环境中,有效地管理和隔离不同子模块的仿真设置,如何进行串扰分析,特别是考虑地线阻抗和电源分配网络(PDN)对精密模拟信号的影响。如果它能展示如何使用电路图和系统框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混合仿真,甚至能触及一些电磁兼容(EMC)的基本仿真概念,例如使用有限元分析(FEA)工具来辅助电路设计中的布局考量,那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出单纯的电路设计手册范畴,更像是一本系统级验证的指南。
评分这本《电子线路模拟分册》听起来就像是那种能让人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的宝典,我一直觉得理论学习再扎实,如果不经过实际的仿真和验证,总感觉心里没底。我手里现在有些关于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教材,但大多偏重于公式推导和基本原理的讲解,对于如何用软件工具去搭建、调试那些复杂的电路,以及如何去分析仿真结果中的细微差别,往往是一笔带过。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下足功夫,比如深入讲解SPICE、LTspice或者其他主流仿真软件的操作流程,不仅仅是点击“运行”按钮那么简单,而是要教你如何设置合理的模型参数,如何进行参数扫描,如何捕捉瞬态响应,以及如何处理那些仿真结果中经常出现的收敛性问题。如果它能涵盖一些高级的分析技巧,比如噪声分析、蒙特卡洛分析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那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枯燥的软件说明书,而是结合具体电路实例,将仿真作为设计工具的思维方式来阐述,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仿真”在现代电子工程中的核心地位,而不是把它仅仅当作一个验证作业的辅助工具。那种能够指导我从一个电路想法诞生之初,就同步进行虚拟搭建和优化的能力,才是我最渴望从这样一本“分册”中汲取到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