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G终端硬件技术与开发
定价:36.00元
作者:李香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151681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第三代移动终端的发展概况、处理器芯片技术、第三代移动终端的硬件架构与设计(包括射频电路设计、基带电路设计、外围设备的设计)、第三代移动终端中的新技术、第三代移动终端的设计调试方法,是一本有关移动终端硬件技术方面较全面的参考书。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适合于通信、电子与IT行业中从事移动通信终端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应用及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阅读。本书也可供高校通信、电子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冲着那些关于移动通信未来发展趋势的宏大叙事去的。我一直关注着从2G到4G乃至更先进网络的演进,总觉得技术文档的枯燥外表下,隐藏着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潜力。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领略一番未来移动互联的蓝图,哪怕只是勾勒一个大概的轮廓。我尤其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网络架构的哲学思考,比如如何设计出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接入层,以应对未来海量设备的连接需求。那种能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理论阐述,对我来说价值千金。如果书里能穿插一些关于频谱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沿设想,探讨一下下一代无线技术在能量消耗和数据吞吐量上的突破性思路,那简直完美。我本来还想,也许能找到一些关于全球通信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博弈和决策逻辑的深度剖析,毕竟技术标准背后往往是国家间的战略布局。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落脚点似乎非常“实在”,几乎完全聚焦于某个特定技术阶段的物理实现细节,对于我期待的那种高屋建瓴的战略分析和未来展望,着墨甚少,留给我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感,仿佛只看了一场精彩演出的幕后排练,却错过了正式的舞台剧。
评分对于一个关注技术发展趋势的读者而言,我更看重的是技术文档的“时效性”和“前瞻性”。任何关于特定硬件平台的技术书籍,都面临着被新技术快速迭代的风险。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明确指出其讨论的技术栈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阶段,并简要预估其被下一代技术取代的可能性和时间线。此外,在软件与硬件的协同开发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我期待书中能对未来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机制(如硬件信任根、安全启动流程)有所着墨,因为硬件的安全漏洞是整个系统最难以修复的痛点。这本书似乎完全沉浸在它所描述的那个特定时间点的技术细节中,对于这些紧随技术演进的、更偏向未来架构和安全性的讨论,几乎没有提及。它像一张详尽的、但已经有些年代感的地图,精确地描绘了某个区域的地形,却无法指引我们去往新的大陆,这对于追求进步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信息上的滞后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说实话,有点过于“复古”了。我习惯了现代技术书籍那种清晰、简洁的布局,大量的彩色图表和高分辨率的示意图能极大地帮助理解复杂的系统结构。然而,这本书里那些黑白分明的电路图和流程图,虽然内容详实,但视觉上的冲击力着实不足。有些图例的标注也显得有些拥挤和晦涩,初次接触这类复杂电路设计的读者,可能会在尝试解读这些图示时感到相当吃力,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对照文字进行解析。我本以为既然是讨论“终端硬件”,那么应该会有很多关于PCB布局、元器件选型、射频前端设计等方面的精美实物照片或者3D渲染图,哪怕只是展示一些关键模块的微观结构,也能极大地增强代入感。毕竟,硬件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物理形态和工艺的精妙。但这本书似乎更偏爱于纯粹的逻辑框图和数学模型推导,虽然这保证了理论的严谨性,却牺牲了直观性和可读性,让我想象中那个充满金属光泽和精密焊接的“终端”形象,始终停留在纸面上,难以在脑海中清晰地构建起来。
评分我原本以为,既然书名提到了“开发”,书中会包含一些实际的开发工具链、调试方法论或者案例分析。比如,一个完整的从需求分析到原型验证的SOP(标准作业程序),或者介绍几款主流的硬件调试工具(如逻辑分析仪、示波器)在特定测试场景下的最佳实践。毕竟,理论知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一些“踩坑”的经验分享,比如在多层板设计中如何有效抑制串扰,或者在射频设计中如何处理接地噪声的常见陷阱。这些实践经验,往往比纯粹的公式推导更有价值,它们是工程师在实际战斗中摸爬滚打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遗憾的是,这本书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非常匮乏,更多的是对“应该如何设计”的规范性描述,而非“如何成功设计”的经验总结。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理论教材的精炼版,而非一本实战手册,缺乏那种能让人立即动手操作、看到成果的指引性内容。
评分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为已经有一定电子工程基础的工程师提供参考手册,而非面向初学者或希望拓宽知识面的跨领域学习者。它一上来就假设读者对半导体物理、通信原理的基础概念了如指掌,直接深入到寄存器级的配置和驱动程序的编写逻辑中。对于我这种更关注系统集成和应用层开发的人来说,中间大量的底层细节处理,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坚硬的骨头,虽然知道营养丰富,但消化的过程却异常缓慢。我期待的是一个更平滑的坡道,能够让我逐步适应从软件接口到物理层交互的转变。例如,书中对电源管理单元(PMU)的描述,更多的是直接给出时序图和电压规格,却很少探讨在实际复杂工作场景下,如何通过算法优化来延长电池寿命的那些“黑科技”。这种“只授之渔而未教之渔”的写法,让这本书的适用范围显得有些局限,仿佛它只服务于一个非常特定的、已经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栈,而对外来者则设立了一道较高的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