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视传输技术与教育应用
定价:24.20元
售价:16.5元,便宜7.7元,折扣68
作者:孙祯祥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0402090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电视系统的接收与传输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卫星电视接收、开路电视接收、有线电视的传输、数字电视的传输新技术以及数字电视的因特网传播等。为了更加突出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本书还着重介绍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卫星多媒体传输平台和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全书共分6章,分成理论基础篇和技术应用篇两部分。本书是作者多年任教的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凝聚和精炼,并重点突出了相关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专业类书籍相比,它不“深”但“精”,并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特点,除了“学习目标”、“内容结构”、“本章小结”、“习题”外,还提供“参考实验”的内容,供任课教师选用。
本书是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教材。
全书共分6章,前后分成理论基础篇(1、2章)和技术应用篇(3、4、5、 6章)两部分。本书内容可以概括为:卫星电视 有线电视 网络电视。它既有传统专业课程中的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的内容,也体现了电视传输技术发展的新领域——网络电视新技术的应用。在教育应用中,主要介绍了数字电视技术,并重点介绍我国“天网地网结合”的现代教育网络系统中的应用技术。
本书较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特点,除了、、、外,还提供的详细内容,供任课教师选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作上述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教材使用。
理论基础篇
章 电视接收与传输的理论基础
学习目标
内容结构
1.1 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1.1.1 电磁波的产生
1.1.2 电磁波的极化
1.1.3 电磁波的传播
1.2 电视信号的形成与表示
1.2.1 视频信号的形成
1.2.2 射频信号的组成
1.2.3 电视信号的分贝表示
1.3 噪声及其理论
1.3.1 基础热噪声
1.3.2 信噪比和载噪比
1.3.3 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
1.4 非线性失真及干扰分析
1.4.1 非线性失真产物
1.4.2 互扰调制与交扰调制
1.5 电视接收系统的特性参数
1.5.1 视频信号特性参数
1.5.2 射频信号特性参数
1.6 电视信号的传输媒介
1.6.1 同轴电缆传输
1.6.2 光纤光缆传输
1.6.3 微波传输
1.7 有线电视系统的频谱分配
1.7.1 电视频段与频道的划分
1.7.2 宽带双向有线电视系统的频带分配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数字电视传输基础
学习目标
内容结构
2.1 数字电视基础
2.1.1 数字电视的基本概念
2.1.2 模拟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2 数字信号的压缩编码
2.2.1 数字图像的压缩编码
2.2.2 数字声音压缩编码
2.3 数字信号的传输
2.3.1 信道编码
2.3.2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2.3.3 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与数字调制
2.3.4 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标准
本章小结
习题
技术应用篇
第3章 卫星与地面开路电视信号的接收
第4章 有线电视传输系统
第5章 数字电视传输新技术
第6章 数字电视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参考实验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尽管内容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佳,始终能保持读者的好奇心。它并没有陷入对某一特定传输标准的狂热推崇,而是以一种客观、全景式的视角来审视整个技术图景。例如,书中对有线电视网络(CATV)向光纤到户(FTTH)迁移过程中,如何保证教育视频流的优先权和服务质量(QoS)的策略分析,显得尤为成熟和老到。它没有回避技术部署中的成本考量和社会公平问题,这一点让我非常欣赏。与市面上那些只关注最新标准更新的书籍不同,这本书的侧重点在于“可持续性”和“普适性”。它成功地将技术路线图与教育政策的长期规划对接起来,提供了一种宏观视野。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框架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协议的版本号,而是开始从一个系统集成和长期运营的角度去思考技术价值的实现。
评分我通常认为,涉及“技术”和“应用”交叉领域的书籍,往往在其中一端会显得力不从心,要么技术过于晦涩,要么应用过于肤浅。但《电视传输技术与教育应用》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用户体验度量”的章节。它不仅仅罗列了MOS分等传统指标,而是结合教育情境,提出了针对“注意力分散度”和“知识点接收完整性”的新评估体系。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拓展,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作者仿佛在说,技术为人服务,而教育是最高尚的服务领域。书中关于如何利用电视信号中的伴随数据通道(Ancillary Data Channel)来嵌入实时的课堂反馈和互动问卷的设计思路,极具创新性。它不是简单地把电视当作一个“播放器”,而是把它变成了一个“双向学习中枢”。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授了多少现有的标准,而在于它启发读者去思考,在未来的教育生态中,传输技术还能扮演怎样更主动、更智能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处理方式,简直就是一场技术美学的盛宴。它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把概念讲得晦涩难懂,而是充满了逻辑的美感和结构的精妙。我感觉作者在组织章节时,是将整个电视传输系统像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一样来拆解和重组的。从最底层的物理层信号处理,到中间的信道编码与纠错,再到上层的应用协议,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特别是关于自适应比特率流(ABR)在应对突发网络拥塞时的动态调整策略,作者用了好几页篇幅进行建模和论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的技术深度远超同类教材。读完后,我不仅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明白了“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现代广播电视系统底层逻辑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高的参考标准。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回报是系统而完整的技术认知,而非零散的知识点拼凑。
评分这本《电视传输技术与教育应用》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技术介绍,而是巧妙地将先进的数字电视传输原理与实际的教育场景紧密结合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编码和调制技术时,那种深入浅出的笔法。比如,当提到MPEG-2和H.264的效率差异时,书中没有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数据压缩的奥秘,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详细剖析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远程教学平台。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程手册,结果读下来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结合了前沿技术与未来教育理念的行动指南。书中对不同带宽环境下,如何权衡视频质量与传输稳定性的讨论,更是极具实操价值,对于正在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成功地架起了技术精英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壁垒,而是赋能教育的有力工具。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目录时,我对“教育应用”这部分抱持着一丝怀疑,总觉得技术书籍沾上教育二字,往往会流于表面或空泛。然而,《电视传输技术与教育应用》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仅仅停留在讲解DVB-T2或IPTV的基本架构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基础设施如何具体支撑起交互式课堂和虚拟实验室。书中详尽描述了一种基于卫星回传信号的“同步课堂”模型,它对时延敏感度、多点同步机制的分析,细致到令人咋舌。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内容分发网络(CDN)在教育资源广域分发中的优化策略印象深刻。作者显然对教育信息化的痛点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如何确保偏远地区学生的观看体验与城市学生无异。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严谨,大量引用的案例和数据都指向了实际运行中的复杂性与解决方案,这让它的说服力倍增。它不是在推销一种理想化的未来,而是在脚踏实地地解决当前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