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终端硬件技术与开发

3G终端硬件技术与开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香平 著
图书标签:
  • 3G
  • 移动通信
  • 终端技术
  • 硬件开发
  • 嵌入式系统
  • 通信原理
  • 射频技术
  • 协议分析
  • 测试与调试
  • 无线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68115
商品编码:296924383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3G终端硬件技术与开发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李香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151681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第三代移动终端的发展概况、处理器芯片技术、第三代移动终端的硬件架构与设计(包括射频电路设计、基带电路设计、外围设备的设计)、第三代移动终端中的新技术、第三代移动终端的设计调试方法,是一本有关移动终端硬件技术方面较全面的参考书。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适合于通信、电子与IT行业中从事移动通信终端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应用及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阅读。本书也可供高校通信、电子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章 3G移动终端发展概况
1.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简介
1.2 国内外的移动终端市场分析
1.3 移动终端的分类与体系结构
1.4 3G移动终端发展趋势
第2章 3G移动终端处理器芯片
2.1 ARM介绍
2.2 ARM处理器系列
2.3 ARM处理器核的分类和扩充标识
2.4 ARM处理器结构介绍
2.5 ARM体系结构的版本和变量
2.6 ARM编程模型
2.7 多核/多处理器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3G移动终端的硬件架构与设计
3.1 WCDMA 移动终端的系统架构与设计
3.2 cdma2000终端的系统架构与设计
第4章 3G移动终端的外围设备
4.1 音频和视频设备
4.2 数据连接设备
4.3 智能卡
4.4 内置存储设备
4.5 3G移动终端的存储卡(MMC、CF、SD)
4.6 LCD
4.7 触摸屏
4.8 电池
4.9 3G移动终端键盘
参考文献
第5章 3G移动终端中的新技术
5.1 3G终端新技术——接收分集
5.2 3G终端新技术——发射分集
5.3 双/多模手机的发展
5.4 MIMO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 3G终端的设计开发
6.1 通用开发模式和技术概述
6.2 平台开发与调试实例
6.3 BSP的开发与调试技术
6.4 DFT
6.5 DFM
常用技术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影像的艺术与科学:从传感器到显示》 内容简介: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数字影像的奥秘,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到复杂的图像处理算法,再到最终的视觉呈现,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我们不触及任何关于通信终端硬件技术或其开发的内容,专注于图像本身,以及如何捕捉、处理和展示它。 第一章:光的本质与成像原理 本章将从最根本的物理学角度出发,剖析光的基本性质,包括光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谱以及可见光的光谱特性。我们将详细阐述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如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并解释这些现象如何影响图像的形成。 光的传播与相互作用: 详细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折射定律(斯涅尔定律),以及全反射现象。探讨光的干涉和衍射如何影响图像的细节和分辨率。 光学系统概述: 介绍简单光学透镜的成像原理,包括焦距、物距、像距以及放大率的概念。讨论不同类型透镜(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特点,为理解相机镜头打下基础。 色彩的感知与生成: 深入探讨人类视觉系统如何感知颜色,以及三原色(红、绿、蓝)理论。解释不同光源(加色混合、减色混合)如何产生颜色,并初步介绍光谱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数字图像传感器的内部世界 本章将聚焦于数字图像的“眼睛”——图像传感器。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成像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 CCD(Charge-Coupled Device)传感器: 深入解析CCD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光电转换、电荷传输和信号读出过程。讨论CCD的优点(如低噪声、高灵敏度)和缺点(如功耗较高、速度受限)。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传感器: 详细讲解CMOS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每个像素独立进行光电转换和信号读出的方式。分析CMOS的优势(如低功耗、高集成度、高速度)和技术发展趋势。 像素结构与感光元件: 探讨像素的微观结构,包括光敏二极管(photodiode)的作用。解释光子如何转化为电子,以及像素尺寸、填充因子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色彩滤光阵列(CFA): 详细介绍Bayer阵列(RGGB, GRBG等)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插值算法(demosaicing)重建全彩色图像。讨论不同CFA布局的优缺点。 量子效率与信噪比: 解释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 QE)的概念,它表示传感器将光子转化为可用信号的效率。深入分析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的重要性,以及噪声(如暗电流噪声、读出噪声、光子散粒噪声)的来源和抑制方法。 动态范围与位深: 定义和解释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 DR),它表示传感器能够捕捉的最亮和最暗细节的比例。探讨位深(Bit Depth)对图像色彩表现力的影响。 第三章:图像的数字化与编码 本章将深入探讨图像从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整个过程,以及各种图像编码格式的原理和应用。 采样与量化: 详细讲解图像采样的概念,包括空间采样(决定图像分辨率)和幅度采样(将连续的亮度值离散化)。深入分析量化过程,解释位深如何影响颜色和灰度级别的精度。 数字图像表示: 介绍像素矩阵(pixel matrix)的概念,以及图像的尺寸、分辨率(DPI/PPI)的含义。 无损压缩技术: 讲解Run-Length Encoding (RLE)、Lempel-Ziv-Welch (LZW) 等算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PNG、TIFF等格式中的应用。 有损压缩技术: 深入分析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CT)在JPEG压缩中的核心作用。解释量化表(Quantization Table)和霍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的工作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实现高压缩率的同时降低图像质量。 图像文件格式详解: 详细介绍JPEG、PNG、GIF、TIFF、BMP等常见图像格式的特点、适用场景、优点和缺点。探讨不同格式在色彩空间、透明度、动画支持等方面的差异。 色彩空间转换: 讲解RGB、CMYK、HSV、HSL等常见色彩空间的定义、转换关系和应用场景。分析不同色彩空间在印刷、屏幕显示和图像处理中的作用。 第四章:图像处理的基础算法 本章将介绍一系列用于改善、增强或分析数字图像的基础算法。 点运算: 详细讲解亮度调整、对比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等基本点运算。解释直方图(Histogram)的构成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分析和调整图像的整体影调。 空间域滤波: 深入分析线性滤波(如均值滤波、高斯滤波)和非线性滤波(如中值滤波、双边滤波)的工作原理。讨论滤波器的卷积核(kernel)如何影响图像的平滑、去噪和边缘增强效果。 边缘检测: 讲解Sobel、Prewitt、Laplacian、Canny等经典边缘检测算子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它们如何识别图像中的亮度变化,以及在图像分析和特征提取中的作用。 形态学处理: 介绍腐蚀(Erosion)、膨胀(Dilation)、开运算(Opening)、闭运算(Closing)等基本形态学操作。讨论它们在去除噪声、连接断开的区域、提取物体轮廓等方面的应用。 颜色增强与校正: 讲解白平衡(White Balance)的原理和实现方法,以及如何自动或手动校正图像的色偏。探讨色彩饱和度、色相调整等技术。 图像修复与去瑕疵: 介绍内容感知填充(Content-Aware Fill)、污点修复画笔(Spot Healing Brush)等高级技术的基本思路,以及它们如何智能地填充缺失或损坏的图像区域。 第五章:高级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初步 本章将进一步探讨更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并初步介绍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概念。 图像分割: 讲解阈值分割、区域生长、Watershed算法等图像分割方法。分析如何将图像划分为具有相似特性的区域,为后续的物体识别打下基础。 特征提取与描述: 介绍SIFT、SURF、ORB等局部特征提取算法的原理。解释特征点、描述符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图像匹配、物体识别中的应用。 图像识别与分类基础: 简要介绍机器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包括支持向量机(SVM)、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模型。 图像的几何变换: 讲解平移、旋转、缩放、剪切等基本几何变换。分析透视变换(Perspective Transform)在校正倾斜图像、三维重建中的作用。 图像合成与特效: 介绍图像融合(Image Blending)、高斯金字塔(Gaussian Pyramids)等用于图像合成的技术。初步探讨全景图拼接、HDR(高动态范围)成像的原理。 图像在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数字图像技术在医学影像(X光、CT、MRI)、天文观测、遥感技术、艺术设计、电影特效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六章:图像显示技术与色彩管理 本章将关注图像如何在各种显示设备上呈现,以及如何确保色彩的准确性。 显示器原理: 讲解LCD、OLED、CRT等不同显示技术的成像原理,包括像素发光、背光、彩色滤光片等。 分辨率与刷新率: 解释屏幕分辨率(如1920x1080, 4K)的含义,以及刷新率(Hz)对运动图像流畅度的影响。 色彩校准与测量: 介绍色彩计(Colorimeter)、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等测量设备。讲解ICC Profile(国际色彩联盟配置文件)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校准确保显示器色彩的准确性。 数字印刷流程: 简要介绍数字印刷的流程,包括RIP(Raster Image Processor)的作用,以及如何处理分色、网点化等问题,确保印刷品的色彩与屏幕显示一致。 人眼视觉感知: 回顾并深入分析人眼对亮度、对比度、色彩的感知能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们对图像质量的判断。 结语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关于数字影像技术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从基础的物理光学,到核心的传感器技术,再到精密的图像处理算法和最终的视觉呈现。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深刻理解数字图像的形成、表现和优化过程,并激发在图像科学与艺术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本书不包含任何与通信设备硬件、网络协议或软件开发相关的技术内容,所有内容均聚焦于数字影像本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太引人入胜了!我刚刚读完了一本关于古代文明建筑的演变与象征意义的著作,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古希腊、再到罗马帝国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风格如何反映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乃至哲学思想的变迁。特别是书中对帕特农神庙拱顶结构力学原理的严谨推导,以及对埃及金字塔建造过程中可能采用的滑轮和杠杆系统的详细模拟复现,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学和工程学功底。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宏伟的遗址之中,亲眼目睹工匠们如何凭借有限的工具创造出跨越千年的不朽杰作。书中对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选取——例如早期粘土砖到罗马人发明的火山灰混凝土——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科技水平的认知,远超出了教科书上的泛泛而谈。这本书不仅仅是建筑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智慧与审美追求的编年史,令人读后回味无穷,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我最近在钻研一本关于深度学习模型中的可解释性(XAI)方法论与临床医学决策支持系统的前沿综述。这本书的重点完全放在了如何“打开黑箱”上,而不是停留在模型性能的竞赛。作者详尽对比了LIME、SHAP值以及梯度可视化技术在处理高维医疗影像数据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书中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反事实解释(Counterfactual Explanations)来模拟特定病灶特征的移除或增加如何改变诊断结果,这对于建立医生对AI系统的信任至关重要。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专门开辟了一章,讨论了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解释性输出如何被监管机构用于验证模型的公平性和避免引入潜在的偏见数据。这本书的论述非常严谨,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算法框架,更对这些方法在真实医疗场景中伦理和法律层面的挑战进行了审慎的探讨,是连接尖端AI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最佳桥梁。

评分

天哪,我最近沉浸在量子场论的数学基础与前沿应用的艰深世界里,这本书简直是为理论物理爱好者量身打造的“武功秘籍”。它没有停留在薛定谔方程的表层,而是直接切入了规范场论的核心,用费曼图和路径积分方法对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数学推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反常化(Renormalization)过程中所展现的耐心和清晰度,这部分内容即便是研究生阶段也常令人生畏,但作者通过引入更直观的微扰展开和截断方案,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操作变得逻辑清晰、循序渐进。读完关于标准模型中希格斯机制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对“质量的起源”这一困扰了物理学界多年的问题有了更本质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公式,而是洞悉了其背后的对称性破缺的深刻内涵。对于任何想要真正掌握现代粒子物理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值得反复揣摩。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19世纪中后期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社会根源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流畅且富有画面感,作者将巴尔扎克、雨果、拜伦等文学巨匠的创作巅峰期,精准地嵌入到当时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动荡、工业革命带来的阶级矛盾激化以及资产阶级价值观确立的历史背景中。最精彩的是,作者用社会学分析的视角,细致地剖析了“忧郁气质”和“自我牺牲的英雄原型”是如何成为抵抗庸俗化和物质主义的文学表达的。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的政治评论、私人信件和未发表的草稿,使得对文本的解读更加立体和鲜活。例如,作者对比分析了工业城市污染对诗人感官体验的具体影响,如何间接催生了对自然和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强烈向往。读完之后,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都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全新感受,不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看到了其深植于时代的根脉。

评分

哇,我刚刚啃完了一本关于中亚游牧民族的早期萨满教与万物有灵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巨著。这本书的田野调查部分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深入蒙古、哈萨克斯坦及西伯利亚部分地区,记录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口头传说和祭祀仪式。它没有采用那种自上而下的西方人类学框架,而是以一种极为谦逊和沉浸的方式,去理解那些游牧民族对于时间、空间和祖先灵魂的独特感知体系。书中对“天穹”和“大地之灵”的界定,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乐器和歌谣来与“界外”沟通的描述,简直像是一部奇幻小说,但所有的描述都有详尽的文化和历史对照支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草原文化中“流动性”与“精神固着点”之间辩证关系时的笔法,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宗教仪式总是在不断移动的营地中找到不变的中心。读完这本书,你对“信仰”的理解都会被彻底重塑,它展示了一种与我们现代线性思维截然不同的宇宙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