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光通信中的部分相干光传输理论
:90.00元
售价:61.2元,便宜28.8元,折扣68
作者:柯熙政,邓莉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030503589
字数:
页码:2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无线激光通信融合了光纤通信与微波通信的优点,但是完全相干激光束在大气中传输易受大气湍流的影响,限制了无线激光通信系统性能的进一步提高。部分相干光受大气湍流影响小的优势弥补了相干光的不足,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无线光通信中的部分相干光传输理论》详细介绍了完全相干光在大气中传输的湍流效应及研究部分相干光传输的分析方法。对部分相干光在湍流大气中的偏振特性、脉冲光束及部分涡旋光束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后在分析阵列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理论的基础上,对部分相干阵列光束在非Kolmogorov大气湍流中的散斑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无线光通信中的部分相干光传输理论》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网络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章 绪论
1.1 无线光通信与大气湍流
1.2 大气湍流效应研究进展
1.3 大气湍流及其效应
1.3.1 湍流的形成
1.3.2 雷诺数
1.3.3 湍流的内、外尺度
1.3.4 湍流的特性
1.3.5 大气结构常数
1.4 大气湍流折射率起伏谱模型
1.4.1 光束扩展
1.4.2 光束漂移
1.4.3 光强闪烁
1.4.4 到达角起伏
1.4.5 大气湍流模型
1.5 部分相干光
1.5.1 部分相干光的定义
1.5.2 空间-时间域
1.5.3 空间-频率域
1.6 部分相干光的研究方法
1.6.1 广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6.2 交叉谱密度函数
1.7 大气湍流中光传输的分析方法
1.7.1 Rytov近似
1.7.2 Markov近似
1.8 部分相干GSM光束的产生
1.8.1 基模高斯光束和GSM光束的相干性
1.8.2 相位屏理论
1.8.3 随机相位屏的生成及结果分析
1.8.4 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章 光强分布与光束扩展
2.1 引言
2.2 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
2.2.1 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的几何模型
2.2.2 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的数学模型
2.3 大气湍流中光束传输数值分析
2.3.1 光强分布数值分析
2.3.2 光束扩展数值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光束漂移
3.1 引言
3.2 部分相干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光束漂移
3.3 水平传输的光束漂移与光束扩展
3.3.1 光束漂移
3.3.2 光束扩展半径
3.3.3 光束扩展特性分析
3.3.4 光束漂移特性分析
3.4 斜程传输的光束漂移与光束扩展
3.4.1 部分相干光斜程传输的几何模型
3.4.2 光束漂移理论推导
3.4.3 光束扩展半径
3.4.4 斜程传输扩展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光强闪烁和到达角起伏
4.1 引言
4.2 相干光通信中的波前畸变与波前校正
4.3 光强闪烁与到达角起伏
4.3.1 光强起伏方差
4.3.2 到达角起伏方差
4.3.3 光强闪烁特性分析
4.3.4 到达角起伏特性分析
4.4 到达角起伏与湍流尺度等参数的关系
4.4.1 光束在湍流大气中传输时的到达角起伏方差
4.4.2 湍流内、外尺度与光束传输距离
4.4.3 不同源参数与到达角起伏
4.4.4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与到达角起伏
4.4.5 到达角起伏与光束波长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5章 角反射器回波光强特性
5.1 引言
5.1.1 目标回波特性研究进展
5.1.2 逆向调制系统
5.2 GSM光束双程斜程传输公式
5.3 归一化光强分布特性
5.3.1 上行链路中的光强分布
5.3.2 接收端的光强分布
5.4 数值分析
5.4.1 上行链路平均光强特性
5.4.2 接收端光强分布特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大气湍流中部分相干光束的偏振特性
6.1 引言
6.1.1 光束通过湍流介质时的偏振特性变化
6.1.2 相干检测及其偏振控制
6.2 理论分析
6.2.1 交叉谱密度矩阵
6.2.2 光束的偏振特性
6.2.3 光束的偏振方向角
6.3 数值计算分析
6.3.1 上行与下行传输偏振特性对比
6.3.2 水平与斜程传输偏振特性对比
参考文献
第7章 大气湍流尺度对部分相干光传输特性的影响
7.1 引言
7.2 理论计算
7.3 GSM光束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光强分布
7.4 GSM光束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光束扩展
7.5 GSM光束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光束漂移
参考文献
第8章 脉冲光束在大气湍流中水平传输时的展宽
8.1 引言
8.2 频域-波束半径
8.3 时域-脉冲展宽
参考文献
第9章 部分相干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
9.1 引言
9.2 理论计算
9.2.1 部分相干涡旋光束的光强分布
9.2.2 部分相干离轴涡旋光束的光强分布
9.3 数值计算分析
9.3.1 部分相干GSM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光强分布
9.3.2 部分相干离轴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光强分布
参考文献
0章 阵列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
10.1 引言
10.2 理论计算
10.2.1 光强分布
10.2.2 均方根束宽
10.2.3 桶中功率
10.3 部分相干GSM阵列光束的光强分布和自耦合特性
10.3.1 传输距离对光强分布和自耦合特性的影响
10.3.2 光束圆心位置对光强分布和自耦合特性的影响
10.3.3 相干长度、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对光强分布和自耦合特性的影响
10.3.4 湍流内、外尺度对光强分布和自耦合特性的影响
10.4 部分相干GSM阵列光束的光束扩展
10.4.1 光束束腰宽度对均方根束宽的影响
10.4.2 相干长度、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对均方根束宽的影响
10.4.3 内、外尺度对均方根束宽的影响
10.5 部分相干GSM阵列光束的PIB
10.5.1 阵列光束圆心位置、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对PIB的影响
10.5.2 相干长度、桶半径对PIB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章 非Kolmogorov大气湍流对径向部分相干阵列的影响
11.1 引言
11.2 理论分析
11.2.1 瑞利区间
11.2.2 湍流距离
11.3 数值计算分析
11.3.1 瑞利区间的比较
11.3.2 湍流距离的比较
参考文献
2章 部分相干光束的散斑特性
12.1 引言
12.2 平均散斑半径
12.3 数值分析
12.3.1 光源参数的影响
12.3.2 大气湍流的影响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对一本专业技术书籍的预期。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于工程实现或系统搭建的教材,但令人惊喜的是,它将大量的篇幅聚焦于理论的深层剖析,尤其是那些在实际工程中往往被简化处理的关键物理效应。书中对“部分相干”这一概念的探讨,深入到了对光源自身统计特性的刻画,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参数。对光束在散射、衍射和偏振联合作用下的演化模型的建立,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我花了很大精力去研究其中关于“随机介质中光场传输的贝塞尔函数展开法”的部分,其对复杂积分方程的求解路径,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光通信系统性能极限,而非停留在“黑箱”操作层面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理解这些极限背后的根本物理机制的钥匙。它的结论往往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微波或电磁场理论基础,但一旦掌握,视野会豁然开朗。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组织得非常流畅,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体系建构的深刻理解。从宏观的系统需求出发,逐步下钻到微观的光子统计和波动理论,结构层层递进,张弛有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相干度模型(如高斯-谢尔模型、椭圆高斯模型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对比分析,这对于选择合适的理论模型来描述特定实验场景至关重要。我发现,作者在介绍新的数学工具或理论框架时,总是会首先用一个简单的、可直观理解的物理模型来引子,这大大降低了初次接触复杂数学工具时的心理门槛。在讨论到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与相干性衰减之间的耦合问题时,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它不仅关注了强度波动,还细致地考察了相位噪声的累积效应,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深度。
评分这部作品的包装设计极具吸引力,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配以简洁而富有科技感的线条勾勒,仿佛让人一瞥就能感受到信息在光纤中穿梭的神秘与高效。初翻阅时,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气息所折服,特别是前几章对经典傅里叶光学和波动光学基础的复习和铺垫,为后续复杂理论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作者对光场相干性的定义和度量,特别是二维相干函数在描述复杂传输介质中的应用,阐述得极其透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数学推导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耐心,即便是涉及到高阶矩理论或随机过程的应用,作者也总能给出清晰的物理图像,避免了纯粹公式堆砌带来的枯燥感。例如,在讨论湍流大气对光束展开和强度的影响时,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背景和关键实验的引用,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我不仅学到了“是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对基础理论的扎实把握和对前沿交叉领域的巧妙融合,使得这本书成为一本难得的、可以长期置于案头的参考书。
评分对于那些致力于将下一代光通信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实际应用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作者在分析相干性对系统性能影响时,没有止步于理论推导,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实际的调制格式和检测方法联系起来。例如,在讨论如何利用空间分集来对抗大气湍流导致的相干性退化时,书中对多模态光纤的耦合效率以及如何优化接收阵列的布置,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相干时间”和“相干长度”的动态分析,这对于理解超高速、超长距离传输中的码间串扰具有指导意义。这本书更像是为高层次的研究生或资深研究人员量身定制的“内功心法”,它要求读者不仅要会计算,更要能从根本上理解光波在复杂环境中传播的本质规律,是推动领域向前发展的理论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典型的、不带任何浮夸修饰的学术语言,极其精准和克制,这对于需要精确引用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它不会为了追求时髦而堆砌最新的实验数据,而是专注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核心理论框架。我在查阅关于“空间相干性在自由空间通信中对接收端孔径平均效应的影响”时,发现书中对该问题的阐述既严谨又全面,它细致地分析了不同传播距离下,接收孔径的尺寸如何影响信噪比的提升极限。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现成的“菜谱”,而在于提供了一整套分析问题的“工具箱”和“思维框架”。每当我对某个理论模型感到困惑时,回翻到相关的基础章节,总能找到作者对该模型假设前提的清晰界定,这使得我可以批判性地评估这些理论在当前应用场景下的适用范围,避免了盲目套用公式的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