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角色期望的错位——婚姻冲突与两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张李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004558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婚姻家庭问题在社会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中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这也许和家庭形态、结构的急剧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日益自由化和多样化以及近些年来婚姻冲突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有关。由于较长时间从事家庭社会学和妇女问题研究与实践的背景,使我在这个领域中更为关注性别关系与婚姻关系的互动和摩擦,关注根深蒂固的中国家族文化对两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一问题。我一直以为如果仅仅关注“传统”的两性分工模式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并不足以解释现代中国城市双职工家庭中的婚姻冲突与不合理的两性分工模式之间的关联。因为如果夫妻之间对这种“传统”的分工模式中的不平等并不认为存在什么“问题”的话,那么,即使这种模式是不合理的或不平等的,双方照样会相安无事。因此,在研究这一社会现象时,我更有兴趣尝试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从中国社会两发展脉络中探讨婚姻冲突这一社会现象,探讨在什么情况下,原有的不平等但平衡的婚姻关系开始发生裂痕,出现矛盾。所以,婚姻冲突研究不仅仅应该考察发生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事件,同时也应该探讨建立在婚姻关系之上的性别分工和权力关系。
内容提要
该书沿着中国社会两发展的脉络探讨了中国现代城市双职工家庭的婚姻冲突现象,在资料的铺陈和分析过程中,同时勾勒出“传统”和“变化”两条线索。作者一方面挖掘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家族文化对家庭中两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关注和讨论了中国五十多年来推行男女平等政策对传统女性角色带来的冲击和变化,以及夫妻之间“重新建构”性别关系和家庭性别分工模式的过程。
目录
章 概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的局限性及思考
第二章 婚姻冲突研究的历史
一 婚姻冲突理论的梳理
二 女权主义对传统婚姻冲突理论的解构
三 婚姻冲突和性别关系的“重新建构”
第三章 理论架构
一 性别分工与两
二 “角色期望”与“家庭决策权”
三 研究框架和主要概念
第四章 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的思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三 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第五章 角色期望与婚姻冲突:妻子的困境
一 夫妻双方对“妻子”家庭角色的期望
二 夫妻双方对妻子就业的态度
三 “理想的”妻子
第六章 角色期望与婚姻冲突:丈夫的失落
一 夫妻双方对“丈夫”家庭角色的期望
二 性别分工与男女平等
三 丈夫的“面子”和婚姻关系的维持
第七章 角色期望与婚姻冲突:权力关系的失衡
一 夫妻双方对权力关系的诠释与理解
二 婚姻权力关系的失衡与冲突
第八章 思考与结论:性别关系的“重新建构”
一 “男女平等”的政策促进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二 传统观念导致了家庭性别分工的合理与延续
三 角色期望差异引发了婚姻权力关系的失衡与再建
四 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婚姻冲突理论
参考书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十五个家庭的主要访谈内容
致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个体身份与伴侣身份如何共存”这一哲学命题的探讨。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效药,而是提供了一面极为清晰的镜子,让读者看清楚自己在期望的重压下,是如何逐渐磨损掉自己的棱角的。我留意到作者在描述冲突爆发时的场景描写,那种细节的捕捉简直是神来之笔,比如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未说完的话,是如何积累成最终的决堤。这种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把握,使得全书充满了强烈的代入感。它超越了单纯的社会学分析,进入了一种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当我们为了维护一段关系而放弃了自我时,我们究竟还剩下什么?这本书绝对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重读才能体会其深意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巧妙地运用了时间错位和多重叙事焦点,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议题变得引人入胜。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又像是身处局中的观察者,这种抽离感反而让我能更客观地去审视那些情感纠葛。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承诺”的探讨——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契约,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被重新谈判和维护的动态过程。我之前读过很多关于沟通技巧的书籍,但这本书更进一步,它探讨的是“沟通背后的动机”,以及当我们无法有效沟通时,沉默是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甚至具有破坏性的武器。那种笔触的力度,既有知识分子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温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拍案叫绝,深感作者洞察力的非凡。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情感读物那样直白地给出建议,而是像一个沉浸式的体验,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些纠结的家庭场景中。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细腻入微,即便是最微小的犹豫和最隐秘的渴望,都被捕捉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它对“期望”这个概念的解构,它不是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一方或另一方,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背景、原生家庭影响以及个人成长轨迹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些在亲密关系中不断摩擦的“看不见的枷锁”。读完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来反思自己与身边重要的人之间的互动模式,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是因为学到了什么新理论,而是因为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被清晰地命名和呈现了。这本书的文字具有一种近乎诗意的力量,它在探讨沉重议题时,没有落入说教的窠臼,反而在冷静的观察中蕴含着深沉的理解与同情。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称得上是“酣畅淋漓”中的“疼痛”。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直抵现代婚姻关系中最为核心的困境——边界感的缺失与权力结构的隐性博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多线叙事时的功力,那些穿插其中的社会学观察和心理学引述,绝非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自然地融入了对人物命运的思考之中。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将婚姻简化为“爱不爱”的二元对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系统。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感觉像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理按摩,虽然过程可能略微有些酸涩,但最终留下的却是对关系本质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无疑是对当代都市情感生活的一次有力且深刻的剖析,它迫使读者直面自己在这段契约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以及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评分这是一部极具内省价值的作品,它的行文风格优雅且克制,即便是在描述最激烈的情感冲突时,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距离感,这种平衡感处理得非常高明。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需要时间来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刻见解。它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重新定义了“妥协”的内涵。传统的观点认为妥协是双方各退一步,但这本书揭示了许多情况下,一方的“妥协”实际上是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的,而这种牺牲最终会以另一种形式反噬关系。它不仅关注“问题是什么”,更关注“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将焦点从事件转移到了结构,从表象拉回了根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动态有了全新的理解,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田园牧歌式的悲剧,值得所有对亲密关系抱有认真态度的读者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