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人生以快乐为目的:爱情以互惠为原则
定价: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吴淡如
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8070354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吴淡如畅销作品*精华呈现,人生、爱情一次收藏。海内外读友快乐支持,写作发行破450万册。
这本书有新写就的篇章,也有《人生以快乐为目的》和《爱情以互惠为原则》二书的精华。对我来说,是一个里程碑。
十年,享受过许多让我感觉“人生这样活真值得”的快乐时光,回头看看,却也有些路走得实在辛苦,仔细拿评分表评起分来,庆幸的是,可以打正分的事情还是负分的事多——细说来,我所享有的快乐并不完美,但却很丰富,有各种人生的滋味在里头,哈,这就是我要的快乐了。
——吴淡如
任何你觉得让自己生命有意义的事,终究是快乐的。
也只有那些带给你精神上快乐的事情,才能经历时间考验,成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你明白,如此长长久久的付出,毕竟值得。
而对于爱,我至今仍然相信: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才是没有蒙受人工尘埃污染的爱。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总还是要以互惠为原则,互给恩惠,互相体谅,才能快乐。
<心理测验>轻松人生Test
辑一 别用等待来规划人生
幸福的人,不必问人生意义
输没有逃可耻
把身份证放在内衣里
远离颠倒梦想
坚强的一家人
再见,模范生
给予赞美,先“发”制人
小上班族赚大钱
人在闲时,也身不由已
认命与怨命
不要害怕新鲜事
新快乐主义
辑二 聪明恋爱,幸福指日可待
礼物君
爱上不想结婚的人
心太软
为爱明知故犯
曾经拥有就永远不要失去
爱情中的死皮白赖
再爱也不能容忍的事
她当然对她比较好
找错爱情专家
你是不会了解的
辑三 用心对现在的自己负责
变局人生,何必看回头
预设困难症候群
没出息还怪父母
不必讨好每个人
害怕自由
一见如故的理由
制造盒
……
辑四 爱情要重质互惠
<后记> 啊,亚历山大!
<心理测验> 写给你的瓶中信
吴淡如,台大法律系学士,台大中文研究所硕士。 她一直是个专业作家,而职业是电视广播主持人。未来也许会有其它的职业,只要是人生中不做可惜的事都会吸引她的兴趣。所以她每年立志会学一样新东西,去一个新的地方、学一些新的观念、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喜欢在原地踏
我购买这本书的另一个动机是想看看,作者如何平衡“个人快乐的追求”与“关系中的相互性”这两个看似可能相互冲突的目标。如果一切都以自己的快乐为最高准则,那么在需要牺牲个人时间或意愿来维护关系时,那份“互惠”的原则该如何界定?这本书试图将两者融合成一条主线,但给我的感觉是,它更侧重于为个人权利和边界进行辩护,而对“为了整体利益而进行必要的、非等价的暂时性让步”这一复杂情况讨论得不够充分。例如,在面对家庭变故或一方生病需要长期照料时,这种“互惠”如何体现?是财务上的对等,还是情感上的支持对等?如果一方因为照顾对方而暂时放弃了自我成长的机会,这种长期的“不平等”如何被“原则”所修正和平衡?书中对此的解答略显理想化和抽象化,似乎预设了所有人都拥有强大的情感修复能力和充裕的资源去应对危机。这种对“例外状态”的忽视,让这本书在面对人生的“至暗时刻”时,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
评分拿到书的时候,我正处在一个对人际关系感到困惑的阶段,所以“爱情以互惠为原则”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吸引点。我一直认为,健康的亲密关系绝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与索取,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与互相滋养。我对作者如何在复杂的男女情感中,将这种“互惠”原则具体化表达非常好奇。书中对“互惠”的阐述,无疑是清晰而逻辑严密的,它强调了情感投入、时间分配以及个人成长空间上的对等性。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些原则套用到我正在经历的实际情境中时,我发现现实中的情感互动远比书本上的模型要混沌得多。书中描绘的互惠似乎建立在一个理想化的、双方都拥有高度自我认知和沟通能力的理想模型之上。在处理冲突和误解时,书本上提供的“解决方案”显得过于理性化了,它似乎低估了人类情感的非理性波动和沟通障碍的根深蒂固。我尤其想看到,在一方明显处于弱势或情感依赖更深的情况下,如何运用这种“互惠”原则来调整状态,而不是简单地建议“保持自我”。这种对人性的幽微之处的捕捉,这本书似乎做了减法处理,使得它更像是一本关系哲学的入门导论,而非深入实践的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非常特别,它带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用词考究,句式结构也偏向长句和复杂的从句。对于追求文字美感和阅读仪式感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享受。我喜欢那种沉浸在一种缓慢、深思熟虑的叙述节奏中的感觉,它迫使你放慢速度,去咀嚼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但坦白讲,这种风格在讲解一些相对轻松或现代的主题时,就显得有些“用力过猛”了。例如,书中试图讨论现代社交媒体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时,其严肃的论述方式,反而削弱了话题本身的当代性和紧迫感。仿佛一位古典学者在用莎士比亚时代的语言来评论最新的网络梗。这造成了一种风格与内容的轻微脱节。我更期待看到作者能够在保持其高水准的文字功底的同时,更灵活地运用语调,使之能更贴合他所探讨的现代生活议题。毕竟,快乐和爱情的原则,无论如何定义,最终都是要在我们这个喧嚣、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被实践的,需要一种能与之共振的语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条理,章节之间的逻辑递进清晰可见,这使得即便内容较为宏大,读者也不会感到迷失方向。作者很擅长使用排比和对仗的句式来增强论点的气势和节奏感。然而,正是这种过于工整的布局,似乎也无意中限制了发散性思维的发挥。我总感觉,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上,作者可以引入一些非传统的案例或跨学科的视角来丰富论证,但都被规整地留在了书本结构之外。比如,关于快乐的神经科学基础,或者互惠原则在不同文化家庭结构中的变体,这些能极大地拓展读者视野的内容,在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本书更像是对既有哲学思辨的一种精炼和重组,而非一次大胆的知识探险。它提供了一套坚固的骨架,但上层建筑的装饰和内里的填充物,对我来说,仍有太多的空白需要我用自己的经验和外部知识去补全。它是一本优秀的总结性论著,但在引领我探索未知领域方面,显得有些保守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带着点复古又融入现代极简主义的风格,让人在书架上第一眼就能被它‘拽’住。我买它纯粹是因为书名本身带来的那种强烈的哲学意味和生活指导的暗示。翻开第一页,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刻的对人类终极追求——快乐——的剖析,但读下去,感觉作者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宏大的框架,却在细节填充上显得有些……意犹未尽。特别是关于“快乐”的定义,我本以为会是某种经过时间沉淀、跨越文化差异的普适真理,或者是某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内心探索。然而,书中对快乐的探讨,更多地停留在了一种表面上的积极心理学陈述,缺乏那种能穿透表象直达灵魂深处的犀利与洞察。比如,当谈到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时,作者给出的建议,不外乎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或“感恩当下所拥有的”,这些论点在市面上随便一本励志读物里都能找到,它们是正确的,却不够“新鲜”,更没有提供一套可操作、可检验的实践路径。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深入挖掘,究竟不同人生阶段的“快乐”有着怎样的动态变化,以及在现代社会的高压环境下,如何对抗那种无处不在的“比较型焦虑”所带来的快乐阻碍。总体来说,这本书在唤起读者的思考方面表现不错,但在提供切实可行的、具有原创性的深度见解上,略显保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