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湖上望族:下 | 作者 | 《千年海曙》编委会 |
| 定价 | 34.00元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 |
| ISBN | 9787552630961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页码 | 13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千年海曙》辑以120集大型电视专题片《千年海曙》为依托,从人文史实入手,全景式地整理出千年城邦文化的精髓所在,这既是海曙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颗硕果,又是对宁波悠久文明的一次献礼。 《湖上望族(下)/千年海曙(辑)》内含镜川杨氏、鉴桥屠氏、西湖陆氏三部分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一 序二 镜川杨氏 讲 海曙杨氏的起源及分布 第二讲 明代杨氏的由衰落而兴盛 第三讲 杨守陈与镜川杨氏的崛起 第四讲 名盖东南的杨氏 第五讲 四忠双烈:收三百年世臣之局 第六讲 明清杨氏的外出经商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 鉴桥屠氏 讲 甬上屠氏家族的渊源和早期发展 第二讲 明朝政坛的屠氏三杰 第三讲 天才科学家屠本唆 第四讲 宁波唐伯虎——屠隆(上) 第五讲 宁波唐伯虎——屠隆(下) 第六讲 屠氏家族的后起之秀 西湖陆氏 讲 陆氏的渊源和发迹 第二讲 陆瑜的杰出继承者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湖上望族(下)/千年海曙(辑)》: 杨自惩不同于其父,决心走科举之路。约宣德七年(1432)秋八月,杨自惩到杭州参加浙江乡试。其时37岁,人到中年,报考的是《易》经。由此可知,杨自惩参加科举考试,并非出其本愿,而是外力的作用,可能是受到地方官的推荐。按明朝习惯,得考中秀才,才有资格考举人。我们未见杨自惩成为秀才的记载,则他是经地方的推荐,直接报考举人的。明代前期,科举制度尚未完全定型,故有较多的例外管道可供特殊人才寻找出路。遗感的是,也许是考试经验不丰富,杨自惩出师不利,落榜了。考完以后,杨自惩感叹:“是有命焉。” 乡试虽然没有成功,但杨自惩却成为鄞县人物。鄞县知县想找几个地方名人做吏员,他聘杨自惩为“从事”,但杨自惩坚决不干。何以如此?可能是怕耽误科举前程。明代的吏与官,区分十分清楚,做了吏,就不能再走科举之路做官了。但知县软硬兼施,甚至将杨自惩二弟捆起来,逼着杨自惩来县府工作。书生斗不过知县,杨自惩没有办法,后只得接受。宣德八年(1433),杨自惩带着夫人张氏来到了宁波城中,在县府南面租屋住了下来。杨自惩在县府的职务,或作“从事”,或作“书记”,地说是刑掾生,就是负责县府衙门刑科书记员工作。 身在曹营心在汉,杨自惩虽在县府从事吏掾的工作,但仍想着科举之事。他不喜欢知县急着聘他为吏。过了40岁,仍没有成功,怎能不让人发愁。在县府工作的他非常不安心。不过,妻子在身边照顾,多少有一些安慰。到了正统五年(1440),“满六载”,杨自惩终得解脱,其年46岁。“公被荐入朝,请试艺于京闱,弗售”。由此可知,他是经地方推荐,参加吏部考试的,进而参加顺天乡试的。杨自惩宣德末年(1435)曾参加浙江乡试,现在又可以参加顺天府乡试,说明当时乡试应试人员来源尚广泛,的吏员也有资格参加乡试考试。 正统五年(1440)九月,杨自惩与三弟杨自忞一起,从宁波出发,往北京方向走。这是杨自惩兄弟次远行北京。当时,上有二老,中有病妻,下有三个儿子,家中只有二弟当家。为了全忠孝道,他只能忍痛割爱,希望早日取得功名。从有关信息来看,杨自惩到北京以后,一时没有找到做官的机会。不过,他通过给官员子女当私塾老师而结识了不少官员,如刑部郎中林厚。林厚在家设文馆,请杨自惩做家庭老师,教授其子应考。 杨自惩参加了正统六年(1441)八月的顺天府乡试。可惜落榜,时年46岁。不过,他仍不死心,决心再搏一次。正统九年(1444)八月,杨自惩再次参加顺天府乡试。可惜,再次失败。他知道自己科考无望,只能寄希望于儿子来实现了。科场失意,使他精神受挫,大病一场,这一年,他49岁。思考再三,不得已,只好退而求其次,出仕小吏。杨自惩大为感叹:“治经学道,犹将以行之也。不意命之奇一至此乎!”不过转而一想,“孔子犹为乘田委吏,况吾二亲尚存,敢择禄耶!”这是他为自己寻找到的合理理由。 晚任仓副使 正统十四年(1449)底,杨自惩“随例,积功劳”,终谋得泉州府仓副使一职,从此“人仕版”。对此,杨自惩自然不满,但也没有办法,年岁不饶人,只得将就。景泰元年(1450)过年以后,杨自惩兄弟南归。《赴官泉州途中偶兴》“兄弟谈笑出都城”,由此可见,杨自惩兄弟俩心情十分好。前后十年,总算没有白费劲。四月十一日到家,再次看望父母。同时,也得集中时间辅导儿子杨守陈应举。秋八月,杨守陈到杭州,参加八月初的浙江乡试。杨自惩自己则带了三弟杨自忞与小儿子杨守5止赴泉州上任,作《武林别守陈》诗,称“父向南闽子在杭”。 一直苦于应举的杨自惩入仕以后,工作积极性相当高。过分地投入工作,拖跨了自己的身体。加上不适应环境,从而患上了“疫疾”。景泰二年(1451)十一月三日卒于任上,享年57岁。年底,杨自态、杨守5止叔侄经过长途跋涉,扶柩归乡。夫人张氏大为悲痛。确实,为了科举考试,杨自惩夫妇牺牲了大部分的相聚时间,长期分居两地,各自过着孤独的生活。 回顾杨氏发迹过程,是与其祖父孙三代持之以恒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杨范从教是起点,杨自惩兄弟上北京是媒介,终杨守陈修成正果。杨自惩虽然只谋得小官,但带出了儿子杨守陈。如果不是杨自惩兄弟上北京,杨守陈是不会顺利考上进士的。也许正因为这种奠基作用,所以,杨守陈念念不忘替祖父争取恩荣。这个过程花了一些时间,但终达到了目的。对一个身处浙东的士人来说,要想取得科举考试的成功,中间要付出的成本是相当高的。从杨自惩的奋斗经历,我们注意到一个失败者的艰难与曲折。顺境者的故事往往平凡,而失败者则有着较为曲折而丰富的故事,这也许就是我们要不厌其烦地叙述杨自惩科举故事的原因所在。杨自惩的故事,让我注意到了当时全国各地士人到北京求发展的历史。要想在国家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必须到首都求发展。杨自惩是杨氏家族个参加乡试的人,他之所以屡试不第,与他参加乡试时间过晚(已37岁)、科举知识积累不足有关系。不过,总算开了一个好头。那个不入流的仓副使,由上而下来看,真不算什么官。但由下而上来看,从杨氏家族小范围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好的结果了,他开启了镜川杨氏做官之路。 …… |
| 序言 | |
光是书名“湖上望族”就充满了画面感,让人联想到烟波浩渺的湖面,以及依傍湖畔、世代簪缨的显赫家族。我一直对那种家族史诗般的叙述方式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故事,而是承载着一个时代、一个家族的脉络。想象着那些曾经的繁华,那些为了家族荣誉和利益的明争暗斗,以及隐藏在温文尔雅表面下的复杂情感纠葛。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去塑造这个“望族”中的人物群像,他们是坚守传统、恪守礼教的典范,还是敢于打破常规、追求新生的勇者?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婚姻联姻、子嗣传承,这些都是我非常关注的描写点。不知道作者会不会在故事中融入一些历史事件,让整个家族的命运与时代的大潮紧密相连,从而展现出一种更广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看到“湖上望族:下”这样的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家族的传承和变迁,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一个显赫家族所经历的荣耀与沧桑。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人忍不住去猜测,这个“望族”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去,又会面临怎样的未来。我尤其对描写家族内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很感兴趣,那些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总是能够深深地吸引我。想象着在如画的湖畔,一个家族的兴衰起伏,其中必定充满了各种戏剧性的转折和令人唏嘘的命运。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刻画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如何在家族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选择。
评分“湖上望族:下”这个名字,让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仿佛能听到湖畔晚风吹拂杨柳的沙沙声,也能想象到古老庭院里传来的低语和笑声。我对那些描绘大家族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故事情有独钟,特别是当这些故事发生在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时。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展现这个“望族”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文化传承,他们的社会交往。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在平静的湖面之下,暗流涌动的家族权力争夺,以及每个人物在家族命运中的选择和挣扎。不知道书中会不会有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故事,或者跌宕起伏的权谋较量,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元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淡淡的水墨晕染,配合着隽秀的字体,瞬间就把人拉进了一种古色古香的氛围。封面上那一抹若隐若现的湖水,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回忆,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种描绘大家族兴衰变迁的小说情有独钟,尤其是涉及到传统文化和人情世故的,总能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想象着一个宁静的湖泊,周围环绕着一方望族,他们有着自己的规矩、自己的荣耀,也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秘和挣扎。不知道作者会如何去刻画这个家族的根基,是深厚如老宅的基石,还是脆弱如秋日的落叶?我特别好奇,他们是如何在这片湖光山色中,代代传承,又或是经历着怎样的风雨洗礼,最终走向不同的命运。这种宏大的叙事背景,总是能让我沉浸其中,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跌宕起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下”这个字,立刻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说明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篇章,意味着前面的内容必定更为精彩,也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体验,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很好奇,在“上”部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家族的崛起,还是初露的端倪?到了“下”部,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考验?是家族内部的裂痕加深,还是外部势力的侵蚀?我特别期待看到人物命运的转折,那些曾经的辉煌是否会逐渐黯淡,那些曾经的恩怨是否会迎来最终的了结。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