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与传统文化保护比较研究-青年学术丛书 经济
定价:32.00元
作者:王汝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0101093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王汝辉编著的《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之都与传统文化保护比较研究》聚焦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以能反映社区参与旅游制度连续谱完整性特征的三个民族村寨的历时五年的田野跟踪调查为基础,开展民族村寨社区参与制度与传统文化变迁的专项对比研究,从资源系统特殊性视角尝试提出民族村寨杜区参与旅游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假说,深入探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影响机制和变迁动力机制,提炼出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制度的“3122”概念性阐释理论框架和社区参与旅游制度有计划变迁必须遵循的原则,程度上丰富了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理论,同时也对民族村寨选择适合地方特色的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厘清 四、研究拟分析解决的几个问题 五、研究方法章 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综述 节 社区旅游研究视角回顾及述评 一、社区旅游研究视角回顾 二、社区研究视角述译及内在机理梳理 第二节 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相关研究综述 一、利益相关者确定 二、利益相关者地位和作用 三、社区旅游参与形式和程度 四、社区参与旅游模式和制度安排 五、社区参与旅游应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六、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社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一、社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表现 二、减缓或消除社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政策及措施 三、社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述评第二章 案例区概况、调研结果及问题提出 导论 节 桃坪羌寨概况及其调研结果 一、概况 二、调研结果 第二节 甲居藏寨概况及调研结果 一、概况 二、调研结果 第三节 泸沽湖摩梭社区概况及调研结果描述 一、概况 二、调研结果 第四节 案例区比较及问题讨论 一、案例区比较 二、问题讨论第三章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旅游资源系统特殊性考察 导论 节 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系统特殊性:三个基本命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一个文化人类学视角 二、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兼具资源利用主体和资源本体双重身份社区居民文化“活态”载体角色使其天然拥有对自身人力资本产权:一个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视角 三、完整性和系统性是民族村寨作为旅游资源的内在要求,整个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系统带有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特征:一个公共池塘经济学视角 第二节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内生困境分析 一、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知弱化,使得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受更大的冲击 二、社区居民主体地位弱势化,严重影响到居民“活态”栽体资源本体功能的发挥 三、社区居民个人理性下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引发民族村寨开发“公地悲剧”现象 第三节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路径依赖 一、确保社区参与是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系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二、焕发居民文化自觉意识是促进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系统合理开发和保护的根本前提 三、构建合理的社区自主治理制度是促进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系统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路径 本章小结第四章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阐释理论框架——基于案例区的共时对比研究 导论 节 案例区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微观解剖 一、外来企业主导、社区参与制度:以理县桃坪羌寨为例 二、主导、社区参与制度:以丹巴甲居藏寨为例 三、引导、社区主导自主治理制度:以泸沽湖摩梭社区为例 第二节 案例区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对比结论 一、对比分析结论 二、比较分析启示 第三节 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阐释理论框架 一、相关概念引入 二、“3122”概念性阐释理论框架 本章小结第五章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影响机制:理论假说与案例实证 导论 节 产权制度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一只看不见的手 一、相关产权理论准备 二、产权制度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影响机制理论假说 三、案例实证研究 第二节 乡土权力结构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一只看得见的手 一、乡土权力结构理论 二、乡土权力结构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影响机制理论假说 三、案例实证研究 第三节 文化模式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一、文化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理论探讨 二、文化模式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影响机制理论假说 三、案例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第六章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动力机制——基于桃坪羌寨的历时对比研究 导论 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一、巴泽尔产权理论中的产权演进观点 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动因理论 三、演化博彝论下的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节 桃坪羌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及其评价 一、引导、社区自主经营管理制度(1996—1998) 二、主导、国有公司经营管理、社区参与制度(1998—2000) 三、外来企业主导、社区参与制度(2000—2008) 第二节 制度理论视角下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动力机制 一、强制注入与“精英分子”示范作用下的创新生长机制 二、重复博弈模型下的学习传播机制 三、专业化效率要求下的分工合作机制 四、利益驱动下的选择调整机制 本章小结第七章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方向与原则 节 有计划变迁理论引入 第二节 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方向 一、或外来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限制条件分析 二、或外来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理论假设分析 三、预测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方向 第三节 社区参与旅游制度计划变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附录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附录2 桃坪羌寨管理制度(1999年颁发)附录3 合作开发桃坪羌寨旅游协议附录4 甲居藏寨民居接待管理办法附录5 甲居藏寨景区解说员管理办法附录6 泸沽湖景区饭店行业自律协会监督管理方案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比较研究”几个字,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很好奇,作者在进行“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与传统文化保护比较研究”时,会选择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村寨进行对比?这些村寨在地理位置、民族构成、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会有怎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对于比较研究的意义何在?书中会从哪些维度来比较不同村寨的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例如,是制度的 formal 程度(法律法规、政策支持),还是 informal 程度(社区习俗、互助网络)?在文化保护方面,比较的重点又会放在哪些方面?是文化景观的保存,还是文化活动的复兴,亦或是文化价值观的维护?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比较的方法论,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村寨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能够提炼出适用于不同类型民族村寨的、具有普适性的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的模式或原则。书中会不会指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某种类型的社区参与制度比另一种更有效?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传统文化保护”这一部分,深深吸引了我。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逝的危机,而旅游开发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经济发展,也可能加速文化的同质化和商业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社区参与式旅游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这种保护,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的文化?是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古建筑、传统服尔、手工艺品,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歌舞、民俗、节日庆典?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同时又避免过度商业化和肤浅化?我特别想了解,在社区深度参与的模式下,村民们是如何成为文化守护者的?他们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去教育下一代,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书中会不会分析,当旅游的经济利益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发生冲突时,社区参与的制度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展示了社区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既实现了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保护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我对这部分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青年学术丛书 经济”这个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具备相当的学术严谨性和前沿性。我很好奇,作者在研究“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时,会运用哪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是侧重于产权经济学、博弈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书中会如何分析社区参与对旅游业发展效率的影响?例如,社区参与是否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或者,它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关于“制度”的探讨,是否会涉及到激励机制的设计?比如,如何设计一套制度,能够有效地激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同时又不损害他们的长期利益?书中是否会进行一些量化的分析,比如通过模型来预测社区参与度对旅游收入、就业机会以及文化传承的经济效益?对于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书中最重要的看点之一。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民族村寨,社区参与式旅游制度在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方面会有怎样的差异。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有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与传统文化保护比较研究”也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很好奇,作者在研究“社区参与”时,会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哪些问题?例如,社区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利益群体在参与旅游开发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分析,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信任度以及社会资本对于旅游发展的成功有多大影响?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探讨,是否会涉及人类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文化认同、文化变迁、文化适应?我特别想知道,在社区参与的框架下,如何避免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负面冲击,例如文化商品的过度生产导致的文化失落,或者外来游客对当地生活方式的干扰?书中是否会探讨,社区如何通过参与来重塑和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田野调查案例,展现不同民族村寨在面对旅游开发时,是如何通过社区的力量来应对挑战,保护自身独特的文化遗产的。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很有深度,希望能带来一些深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与传统文化保护比较研究”——光听名字就觉得内容会很扎实,加上“青年学术丛书 经济”的标签,更是让人期待它在理论深度和现实应用上的结合。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是仅仅指村民在旅游开发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经济利益分配、文化传承机制等?在不同的民族村寨,这种“参与”的模式又会有哪些差异?比如,是政府主导下的村民自治,还是由社区内部自发形成的组织来推动?而且,书中提到的“比较研究”会聚焦于哪些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村寨?是国内的,还是国际范围的?如果是国内,又是哪些地区,不同地区在制度设计上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或教训?书中会探讨哪些具体的制度设计案例,例如通过何种机制来确保村民在旅游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又或者,在传统文化展示方面,如何平衡商业化需求与文化的原真性?我对这部分内容非常好奇,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帮助那些希望发展社区参与式旅游的地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