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研究 总辑(2016年辑)
定价:79.00元
作者:曹卫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97950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跨文化研究》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依托该校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该集刊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西、中学西传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拓展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不懈的努力。本刊常设“经典论绎”、“经典导读”、“异邦视野”、“文论前沿”和“新著揽英”等栏目。力求每辑聚焦一个领域,烘托一个主题,突出中国问题意识、中国解决方法和中国学理构建。
内容提要
《跨文化研究》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书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西、中学西传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拓展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不懈的努力。
目录
经典论绎·
孟德斯鸠与普遍历史【刘小枫】
登梯观美与游心闻道——探寻智慧人生的两条路径【王柯平】
希腊公民、城邦和古希腊悲剧——基于历史人类学的考察【兰善兴】
以教养和:柏拉图与孔子的和谐观比较【本尼特兹(Rick Benitez )】
亲希腊主义和反犹主义——阿诺德和他的德国模型【高斯曼(Lionel Gossman)】
现代人文教育中阿波罗的
——阿诺德、白璧德和瑞恰慈文学思想论略(上)【斯潘诺斯(William Spanos)】
·异邦视野·
从边缘到中心——媵妾们的文学志业【方秀洁(Grace S.Fong)】
《》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以《诗篇》为例【高利克(Marián Gálik)】
·文论前沿·
方法有限与哀悼理论——从新批评到新生命论【李博雷特(Jeffrey S.Librett)】
·新著揽英·
批判的人文主义(等5则)【孙立武 等】
·本刊特稿·
“一带一路”与日本——以中日文化交流为中心【孟庆枢】
《跨文化研究》稿约
作者介绍
曹卫东,男,1968年5月出生,江苏阜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北京青云仪器厂劳动锻炼。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年7月至1995年9月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1年10月至2004年7月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2004年07月至2012年09月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授。2012年09月至2014年11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4年11月20日,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主要社会: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国《论证》杂志和香港《社会理论学报》编委、德国普莱斯纳学术委员等。
文摘
序言
《跨文化研究总辑(2016年辑)》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本书对“身份认同”在跨文化情境下的变迁与重塑,有着极其精妙的阐释。它让我意识到,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个体的身份不再是单一、固定的标签,而是呈现出流动性、多元性和复合性的特点。书中对移民社群、跨国企业员工、以及在不同文化间游走的人们的经历的描绘,深刻地展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它们如何在原有文化背景和新接触的文化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处理内心的文化冲突?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被不同文化所接纳的自我?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本书还探讨了文化认同与权力关系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历史进程中,某些文化如何被边缘化,而另一些文化又如何获得主导地位。这种对权力动态的关注,使得本书的分析更加深刻和全面。它让我明白,理解跨文化现象,不仅要关注表面的习俗差异,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历史叙事。这本书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背后那更为宏大而复杂的图景。
评分《跨文化研究总辑(2016年辑)》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审视了人类社会在不同文化交织下的发展轨迹。本书对于全球化进程中跨文化现象的分析,极具前瞻性和洞察力。作者将历史的长河与当下的现实巧妙地结合,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往往潜藏着深刻的跨文化动力。书中对文化殖民、文化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等议题的探讨,发人深省。它促使我反思,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是文化在相互学习与丰富,还是某些强势文化在悄然侵蚀和同化其他弱势文化?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当今世界格局,包括国际关系、文化贸易、信息传播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文化混杂”(hybridity)现象的研究,它打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揭示了文化在接触中不断生成新的、更复杂的形态。这本书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再是地图上的区域划分,而是无数种文化交织、碰撞、共生的复杂网络。
评分阅读《跨文化研究总辑(2016年辑)》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跨文化对话体验。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有特色,它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具体的文化场景之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从而展现出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书中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刻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在努力避免刻板印象的同时,又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能够代表其文化独特性的细微之处。例如,在探讨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深层的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环境的塑造作用。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这些差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不再轻易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行为。书中也探讨了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挑战,以及个体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寻找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这些内容触及了许多人的普遍经验,充满了人文关怀。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作品,它鼓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差异,以包容的精神去化解矛盾。
评分这本《跨文化研究总辑(2016年辑)》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并非专攻此领域的研究者,但书中内容所展现的广阔视野和严谨的态度,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不同文化之间互动模式的认知。书中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从历史演变、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语言习俗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文化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着重探讨了不同文化在接触、碰撞、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无论是积极的文化交流与创新,还是消极的文化冲突与误解,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书中引用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有的来自国际政治舞台的博弈,有的则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摩擦,这些案例的选取既有代表性,又极富启发性,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基石。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身文化,也让我对其他文化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好奇。
评分我对《跨文化研究总辑(2016年辑)》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本书在理论构建上,充分吸收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能够将这些复杂的理论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它并没有回避跨文化研究中的争议性话题,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例如,书中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沟通差异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我们可能从未意识到的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空间距离等细微之处,竟然可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引发巨大的误解。通过阅读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加敏锐地观察和解读这些信息,也明白了在跨文化交流中,“无言的沟通”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书中提供的实用性建议,对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很有帮助,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实践的指南。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跨文化研究并非是学术的象牙塔,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与世界的连接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