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期)
定价: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国际汉学研究通迅》编辑委员会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1010727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有鉴于此,我们创办《国际汉学研究通讯》。这份刊物将在汉学这个领域内,提供*的信息,展开生动的对话,大家可以在这里轻松地相聚,交换信息,交换心得,互相切磋,自由辩论,以心相交,以诚相待。这种亲切和睦、彼此尊重的学术气氛,对于推进学术,增进友谊,是很有益的。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和本刊的学术追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高端与前沿。这当然不是一时能达到的,但是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逐渐达到这个目标。
发刊辞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写在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成立之际
汉学论坛
选集的缺憾:以应璩诗为个案
《儒林外史》的抒情性:乡愁与失落的家园
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
北京论坛2009论文提要选载
经典诠释
“五经”的意义与重译的空间——在“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上的致辞
五经通殊语四海播汉声——大型国际汉学合作项目“五经”翻译启动
弘扬传统与经典解释——关于《新编新注十三经》的若干思考
关于《新编新注十三经》之编纂及进展
文献与诠释研究论坛简介
文献天地
北京大学新获“西汉竹书”概述
“北堂书”与汉学研究
斯卡奇科夫所获汉籍管窥
舆图与图像
中国古地图的调查与地图学史领域的国际汉学交流
汉学人物
愿他的灵魂升入佛国——悼念伊藤漱平教授
伊藤漱平教授的生平与学问
沉痛悼念伊藤漱平先生
……
研究综览
论著评价
基地纪事
征稿启事
这次读《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感觉像是进入了一间陈列着精美文物的历史画廊,只不过这些“文物”是那些鲜活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和艺术史的探讨。有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特别是水利工程的演变,作者引用了大量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在面对自然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卓越智慧和创造力,特别是关于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的论述,让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肃然起敬。另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风格演变,更是让我大饱眼福。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名家名作,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绘画在笔墨、构图、色彩以及题材上的独特之处,以及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对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文人画的抒情性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读后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韵味。还有一篇关于古代器物研究的,通过对几个出土文物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工艺技术、社会功能以及审美趣味,让我对古代物质文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总的来说,这些文章的研究方法都非常扎实,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到位,读来既有知识性,又有很强的画面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不得不说,《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最新的几篇文章,让我在文学批评的理论边界上又向前推了一步。我一直对叙事学和接受美学很感兴趣,这次通讯里有几篇恰好触及了我关注的领域。其中一篇关于现代中国小说叙事视角的转移,分析得非常到位。作者通过几个经典作品的案例,揭示了叙事者“在场”与“缺席”对读者理解故事和人物情感的影响,并结合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义思潮,提出了关于“多重视角”的叙事策略如何挑战传统线性叙事的可能性,这让我对小说的叙事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篇探讨的是读者在接受诗歌时的“意义生成”过程,作者运用了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读者如何根据自身的经验、文化背景以及文本本身的线索,主动地建构诗歌的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意图。这种强调读者能动性的观点,让我觉得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还有一篇关于翻译文学中“文化误读”的现象,分析了跨文化语境下,译者和读者在理解原著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种“误读”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这些文章的分析方法都非常严谨,理论框架也很扎实,但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来支撑其论点,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魅力。
评分这本《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聆听来自世界各地汉学界同仁的“思想对话”。我特别关注几篇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思潮的研究。其中一篇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创作的分析,就非常有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试图从当时的政治、社会语境出发,分析文学创作的主题、形式以及作者的身份焦虑,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时期。他对当时主流文学思潮的梳理,以及对一些被边缘化作品的重新发掘,都为我们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篇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的文化反思,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结合了电影的美学分析和文化社会学理论,探讨了中国电影在表达民族身份、市场化运作以及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对几部代表性电影的解读,让我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还有几篇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分析,例如对网络文学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对“国学热”现象的深入剖析,都展现了作者们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这些文章的研究方法都很新颖,理论运用也很灵活,但最重要的是,它们都带着一种真诚的探索精神,试图在复杂多变的中国文化语境中,寻找新的理解和解释。
评分最近翻阅这本《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思想火花的学术花园。我尤其被几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当代的传播和接受的讨论所吸引。其中一篇对儒家思想在东亚区域的变迁和适应性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儒家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着重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儒家思想如何被本土化,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印象深刻。还有一篇关于道家思想对现代环境伦理的启示,读来令人深思。在当下全球环境危机四伏的背景下,重拾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意义非凡。文章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层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践建议,非常具有建设性。此外,关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也有几篇精彩的论述,特别是对禅宗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融合和创新,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本通讯的作者们似乎都有一种能力,能够将古老而深邃的思想,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重新阐释,让读者在古今对话中获得智慧的启迪。
评分这本《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最新一期的几篇文章,简直是在学术前沿投下了一枚枚重磅炸弹。我一直对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别感兴趣,这次通讯里深入探讨的几篇,无论是从社会史、性别研究还是接受美学的角度,都给出了非常新颖的解读。其中一篇关于《红楼梦》中丫鬟群像的分析,不再是泛泛地将她们视为背景板,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她们在不同等级、不同命运下的生存策略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微弱迹象,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曹雪芹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另一篇关于晚清小说中“摩登女性”的出现,更是引人入胜,作者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变迁、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的反思,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女性形象群体,她们既是旧时代思想的叛逆者,又是新时代召唤的先行者。还有一篇关于戏曲研究的,虽然我平时看得不多,但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将现代传播理论巧妙地运用到对传统戏曲传播效果的分析中,让我对戏曲的生命力有了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期通讯的研究视野开阔,理论深度够,而且语言也不是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富有趣味性,让我对汉学研究的多元化和深度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