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理论简单学(3)/我爱乐理

音乐理论简单学(3)/我爱乐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音乐理论
  • 乐理知识
  • 音乐入门
  • 音乐学习
  • 音乐基础
  • 和声
  • 视唱练耳
  • 音乐教学
  • 音乐教材
  • 我爱乐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ISBN:9787559801630
商品编码:29691762537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音乐理论简单学(3)/我爱乐理
  • 作者:编者:(马来)琳娜昂|译者:陈娴
  • 定价:40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ISBN号:978755980163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3-01
  • 印刷时间:2018-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48

目录

三十六分音符(Demisemiqu**er)
有4个升记号或降记号的大调(Major Keys with 4 Sharps or Flats)
主三和弦(Tonic Triads)
两条加线以上(Beyond 2 Ledger Lines)
八度变调(Transposition)
复拍子6 8 9 8 12 8(Compound Time 6 8 9 8 12 8)
复拍子的规则(Rules of Compound Time)
有4个升记号或降记号的小调(Minor Keys with 4 Sharps or Flats)
复拍子中的音符和休止符组合(Grouping Notes and Rests in Compound Time)
音阶和调号复习(Scales and Key Signatures Revision)
四小节节奏(Four-bar Rhythm)
音程(Intervals)
简单乐句结构(Simple Phrase Structure)
演奏指示(Performance Directions)
综合练习(General Exercises)
复习(Revision)


好的,这里是根据您提供的书名《音乐理论简单学(3)/我爱乐理》的风格和主题,为您撰写的一份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的图书简介,旨在吸引对音乐理论有兴趣的读者。 --- 《和声的奥秘: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音乐结构解析》 一部深入浅出,系统梳理西方音乐核心理论的实用指南 目标读者: 音乐院校学生、业余音乐爱好者、作曲专业人士、以及所有渴望真正“听懂”音乐,而非仅仅“聆听”音乐的听众。 书籍概述: 音乐的魅力,在于其复杂而又精妙的结构。《和声的奥秘》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旨在揭示西方音乐语言的底层逻辑。本书聚焦于17世纪巴洛克时期至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核心和声语法,通过清晰的讲解、丰富的实例分析和大量的练习题,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创作与欣赏之中。 我们相信,理解音乐的“为什么”与“如何做”,是提升音乐素养的关键。本书将和声学视为一种充满逻辑美感的语言,引导读者从音级关系、功能和声、调性转换的深层机制中,体会音乐家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思维。 核心内容板块: 第一部:基础构建与功能和声的基石 (The Foundation of Tonal Harmony) 本书首先回归到功能和声的本质,避免过度依赖机械的规则堆砌,而是从音响效果和听觉感知出发,重建读者对和弦功能(Tonic, Dominant, Subdominant)的理解。 音级关系与功能: 深入探讨大小调音阶的构建,以及三和弦的排列组合。重点解析主、属、下属三和弦在调性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力与功能倾向。 导音与七和弦的张力: 详细分析导音(Leading Tone)如何产生解决的欲望,以及属七和弦(V7)在驱动音乐进行中的核心作用。本书将七和弦的引入视为音乐张力管理的开端,而非简单规则的叠加。 终止式与乐句构建: 详解正、变、伪终止式,并探讨它们如何在乐句的呼吸和句法结构中扮演“标点符号”的角色。 第二部:和声色彩的扩展与和弦的变异 (Chromaticism and Harmonic Color) 随着音乐语言的发展,和声的色彩日益丰富。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走出纯粹的自然大调和小调体系,进入半音化的广阔天地。 副属和弦与替代和弦: 阐述如何运用副属和弦(Secondary Dominants)来暂时“访问”其他调性,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色彩和连接性。同时,探讨同名大小调之间的和声互换,理解平行大小调的调性色彩差异。 借用和弦与拿波里六和弦: 详细解析借用和弦(Modal Mixture)如何将小调色彩引入大调,或是反之,以及拿波里六和弦(Neapolitan Sixth Chord)的特殊音响效果和功能应用。 增六和弦的魔力: 深入分析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增六和弦的结构特点、解决路径及其在强调属功能前的强大推力。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来识别和实际运用这些具有强烈色彩的和弦。 第三部:调性连接与模态的边界 (Modulation Techniques and Modal Exploration) 成功的转调是体现作曲家功力的关键。《和声的奥秘》系统地梳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转调技巧,确保读者能够流畅地在不同调性间穿梭。 关系大小调转调法: 教授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转调方法,通过共同和弦或转调和弦的铺垫,实现平稳的调性过渡。 离调转调法(Pivot Chord Modulation): 深入分析如何选择合适的“枢纽和弦”,实现跨越较大音程的调性转换,并提供实战案例。 半音阶的运用与远关系转调: 探讨如何利用半音阶的和弦进行(如Neapolitan Chord或Chromatic Mediants)来连接遥远的调性,这是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色彩闪光点”。 调式和声初探: 在传统功能和声的基础上,本书将简要介绍中古调式(如多利亚、弗里吉亚调式)的和声特点,帮助读者理解音乐家们在探索新音响时是如何突破传统调性的束缚的。 本书特色与教学方法: 1. 实例驱动教学: 每一个理论点的引入,都配有来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大师作品的精确小节分析,确保读者看到理论是如何在伟大的音乐中“活”起来的。 2. 强调“听觉”反馈: 理论不应脱离听觉。《和声的奥秘》鼓励读者在学习每一个和弦时,都应尝试用乐器演奏或弹奏,亲耳分辨其音响效果和功能倾向。 3. 系统性的练习与习题: 每章末尾设置了从基础分析到和声写作的进阶练习,旨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音乐技能。习题答案与详细解题思路穿插其中,形成完整的自学闭环。 4.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避开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用现代、清晰的语言重新阐释经典理论,使初学者望而生畏的复杂概念变得清晰易懂。 结语: 掌握和声,如同掌握了建筑的蓝图。它不仅能让你在演奏时更有深度,在分析时更具洞察力,更重要的是,它将开启你创作音乐的无限可能。《和声的奥秘》是您通往更深层次音乐理解的钥匙。翻开它,让我们一起揭开那层覆盖在优美旋律之上的,迷人而坚实的和声结构之网。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啃完了这本关于音乐理论的书,感觉就像是终于通过了某个看似高深莫测的门槛,虽然过程不算一帆风顺,但收获颇丰。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注重实用性,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你进入乐理的殿堂。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化繁为简”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和声进行时,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密密麻麻的音符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豁然开朗。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忆规则,而是开始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逻辑和美感。书中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极大地帮助我巩固了所学知识,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际的乐曲分析中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即便是像我这样零基础的入门者,也能很快跟上节奏,不会感到压力山大。对于任何想要系统学习音乐基础,却又害怕被传统教材劝退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它真的让“简单学”这个目标成为了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呈现方式,简直是为那些在自学乐理的路上感到迷茫的人量身定做的指南针。我一直觉得,乐理学习最大的障碍在于如何将抽象的音高、节奏、调式这些概念与我们日常听到的音乐联系起来。而这本书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章节设置很有逻辑性,从最基础的音符、节拍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乐段构建和曲式分析。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历史背景介绍,它们让冰冷的理论知识瞬间“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艺术气息。举个例子,当讲到某个和弦的运用时,作者会引用一段经典作品的片段来佐证,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探索之旅。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很人性化,重点内容加粗、图示清晰明了,即便是反复翻阅查找某个知识点时,也能快速定位。坦白说,我之前尝试过其他几本号称“入门”的书,但都因为过于简略或理论过于陈旧而放弃了。这本则恰到其实,既保证了理论的深度和准确性,又顾及到了初学者的接受程度,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评分

老实说,刚拿到这书的时候,我有点怀疑它真的能像名字里说的那样“简单学”吗?毕竟乐理这东西,向来以抽象难懂著称。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流畅,作者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音乐家,带着你沿着一条设计精良的路径前行,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脚印可循。它并没有回避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的乐理问题,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非技术性的语言来解释核心概念,比如什么是调性色彩,什么是旋律线条的张力与释放。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节奏型态的讲解,它不只是给了一堆拍号和节拍,而是着重强调了“律动感”和“呼吸感”,这对于理解不同风格音乐的精髓至关重要。通过这本书,我开始能够“听出”音乐中的结构,而不仅仅是“听到”旋律本身。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理解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价值。它不仅教会了我“是什么”,更教会了我“为什么会是这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愿意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去研读的乐理书籍。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真正做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我过去学习乐理时,最大的困扰是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完一个单元就忘了上一个,感觉像在积木塔里迷路了。这本书则非常注重知识体系的搭建,每一课的内容都像是前一课的自然延伸和深化。尤其是关于曲式分析的部分,作者没有使用那种僵硬的、套用模板的方式,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音乐家是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内进行创新的。书中提供的一些“思考题”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们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鼓励读者去进行主观的审美判断和理论验证。这种互动性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主动和有趣。我甚至发现,在听我平时喜欢的古典音乐或爵士乐时,我能捕捉到更多以往忽略的细节,比如一个巧妙的转调,或是一个微妙的副属和弦的引入,这一切都归功于这本书打下的坚实基础。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清晰”。很多乐理书会过度纠结于某些历史悠久但现代应用不那么频繁的晦涩规则,反而冲淡了核心概念的学习。而这本书则非常精准地把握住了现代音乐学习者真正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包”。它的内容组织非常精炼,没有冗余的信息,每一个段落似乎都承载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不和谐音程”和“解决”时所采用的类比方法,它将原本听起来很刺耳的音程,用“紧张与放松”的人体感受来解释,瞬间就理解了其功能性。这本教材的优点在于,它不仅教会了你如何读谱和写谱,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对音乐结构的“耳朵”和“直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拿起乐器时,不再是盲目地摸索,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蓝图指导我的手指和思维。对于任何想把音乐从爱好提升到可以进行理性分析和创作层面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它提供的理论基础扎实而又易于消化吸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