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第2版)(2010山东省精品课程教材)
定价:28.00元
作者:刘爱华,满宝元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1152367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性及相应的测量电路。全书共10章,章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第2章至0章分别介绍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热电式、磁敏式、光电式、光纤式、气敏式、湿敏式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书中每章都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实例,章后对全章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理清知识体系,每章后还附有课后习题。
本书可作为理工科院校应用电子、工业自动化、应用物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章 传感器基础知识
1.1 学习传感器技术的重要性
1.2 传感器的组成与分类
1.2.1 传感器的定义
1.2.2 传感器的组成
1.2.3 传感器的分类
1.3 传感器的数学模型概述
1.3.1 静态模型
1.3.2 动态模型
1.4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1.4.1 静态特性
1.4.2 动态特性
1.5 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
1.5.1 传感器的标定
1.5.2 提高传感器性能的方法
1.6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应变式电阻传感器
2.1 电阻应变片
2.1.1 应变效应
2.1.2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2.1.3 电阻应变片的分类
2.2 电阻应变片的主要特性
2.2.1 灵敏系数
2.2.2 横向效应
2.2.3 机械滞后、零漂及蠕变
2.2.4 应变极限
2.2.5 动态特性
2.3 温度特性及其补偿
2.3.1 温度误差
2.3.2 温度补偿
2.4 电阻应变片的测量电路
2.4.1 直流电桥
2.4.2 交流电桥
2.4.3 恒流源电桥
2.5 固态压阻式传感器
2.5.1 压阻式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5.2 压阻系数
2.5.3 固态压阻器件
2.5.4 压阻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2.6 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2.6.1 应变式传感器测量力
2.6.2 应变式传感器测量压力
2.6.3 应变式传感器测量加速度
2.6.4 压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2.6.5 应变式传感器应用实例
2.7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电容式传感器
3.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3.1.1 基本工作原理
3.1.2 电容式传感器的类型和特性
3.2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和测量电路
3.2.1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3.2.2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3.3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及设计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
3.3.2 设计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4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电感式传感器
4.1 自感式传感器
……
第5章 压电式传感器
第6章 热电式传感器
第7章 半导体磁敏传感器
第8章 光电式传感器
第9章 光纤传感器
0章 气敏、湿敏传感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之前在学习《现代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时,对光电传感器的线性化处理方法一直感到困惑不解。然而,这本书中关于光敏电阻(LDR)和光电二极管的特性曲线拟合部分,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它没有局限于标准的线性化模型,而是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最小二乘法对特定工作范围内的非线性I-V曲线进行高阶多项式拟合,并给出了实际的拟合系数计算步骤。这种将高等数学中的曲线拟合技术直接应用到传感器数据预处理环节的做法,让我意识到传感器应用不仅仅是“接入电路”那么简单,更包含精密的信号调理过程。此外,书中对噪声的来源和抑制方法也做了全面的介绍,特别是关于低频漂移和高频电磁干扰(EMI)的处理策略,从硬件滤波(如使用低通RC滤波)到软件算法(如卡尔曼滤波的初步介绍),都有涉及,展现了对实际工程挑战的深刻洞察力,是工程实践中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关于《自动控制原理(经典控制理论基础)》这块的论述,该书的处理方式极其精妙,完全不同于我之前接触的那些只专注于传递函数和根轨迹分析的教材。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系统的时域响应特性,例如二阶系统的超调量、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与阻尼比、无阻尼自然频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通过大量的图形化分析,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实际工程中的性能指标紧密地挂钩。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PID控制器设计时所采用的平衡视角——既没有完全偏向于理论推导,也没有沦为简单的“调参手册”。它详细对比了P、PI、PD、PID各自在消除稳态误差、抑制动态响应和抵抗外部干扰方面的优劣,并通过一个典型的伺服系统案例,展示了如何根据系统的物理特性(惯性、刚度、摩擦力)来初步估算初始的K_p, K_i, K_d值。这种从物理到数学,再回归到工程实践的闭环讲解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理解深度,让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实际中要选择特定的控制策略。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关于《微机原理与应用》那部分内容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和深入。作者对8051系列单片机的底层结构、指令集以及中断系统的阐述,详略得当,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具体的汇编代码示例。我记得在学习定时器/计数器编程时,很多教材只会给出一个公式或者一个调用库函数的例子,但这本书却一步步剖析了计数脉冲的硬件连接、寄存器配置的时序要求,以及如何精确计算延迟时间,这对于我们进行实时控制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的I/O端口操作、数据采集的A/D转换模块的驱动流程。读完这部分的章节,我仿佛亲手操作了一次硬件,而不是仅仅在纸上“看”代码。它对于理解嵌入式系统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逻辑构建,提供了一个极为坚实的地基,是我后续学习更高层级RTOS和Linux驱动开发前,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那种扎实的感觉,比那些只罗列概念的教材要强太多了。
评分我在寻找一本关于《电力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的优秀教材时,对这本书中关于开关电源拓扑结构的讲解感到由衷的满意。它对Buck、Boost、Buck-Boost这三种基本DC-DC转换器的分析,从能量守恒和磁链平衡的角度切入,推导过程清晰可见,几乎没有跳跃的步骤。最棒的是,它深入探讨了PWM(脉冲宽度调制)的实现机制,特别是对于如何通过改变占空比来稳定输出电压的原理分析,非常透彻。作者不仅展示了理想状态下的波形图,还引入了开关管的导通损耗、关断损耗以及续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损耗等非理想因素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我对设计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电源模块有了更务实的认知。相比之下,很多其他教材要么过于侧重于理论推导而忽略了实际损耗,要么就是直接抛出设计公式,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
评分翻阅这本大部头时,我对其中关于《信号与系统分析(基于拉普拉斯变换与Z变换)》章节的编排结构印象深刻。作者很聪明地将连续时间系统(使用拉普拉斯变换)和离散时间系统(使用Z变换)的分析框架并行展开,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两者在数学工具上的对应关系和概念上的继承性。例如,在处理系统的频率响应时,作者先用傅里叶变换连接到拉氏变换的jω轴,然后巧妙地过渡到Z变换的单位圆上,这种对比极大地巩固了我的时域与频域转换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系统稳定性的判断标准,比如使用S平面的左半平面和Z平面的单位圆内部判据,都配有直观的图示解释,避免了纯粹的代数推导带来的枯燥感。这种结构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降低了跨越复杂数学工具的门槛,让原本抽象的系统分析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