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线性重构
:168.00元
作者:张欣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154735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并行”丛书作者均为专业、高校、研究院学术专项代表人;在媒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文化艺术读者和艺术工作者认可的专业人士; “并行”丛书有优良的内容品质,新颖的装帧设计,从内容到形式完整协调; '并行'丛书的选题丰富,涉及多元文化艺术领域,值得广大读者欣赏和收藏。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作者刘文涛作品及艺术理念的展示与剖析。作者凭借作品中的“线”“结构”“形式”,展示给观赏者冷抽象、几何形、冷静和理智,可理解为是对结构与空间理性分析后的结果。本书通过多位业内人士对作者及作品的解读以及作者本人的阐释和作品展示,记录了多年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过程,展示了艺术家及教育工作者的对于艺术领域的探索。希望以此与当代绘画艺术领域的同仁们共同赏析、分享各自的艺术解读。
目录
序
Preface
012
另类抽象 另类形式
Alternative Abstraction Alternative Form
018
2005—2007年作品
Works in 2005 - 2007
024
时光与书写
Time and Writing
050
2008年作品
Works in 2008
054
寂静与铺陈
Quietness and Expatiation
076
存在之外
Beyond Existence
082
2009—2013年作品
Works in 2009 - 2013
084
绘制的时间:评刘文涛的作品
Drawn Time: on the Works of Liu Wentao
160
2014—2017年作品
Works in 2014 - 2017
168
刘文涛:“歧路”的品质
Liu Wentao: The Quality of 'Detour'
222
作者介绍
刘文涛1973 出生于山东青岛 1997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0 受聘于西班牙米罗基金会、美国波特兰太平洋西北美术大学版画系 2004 受聘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自由绘画系 2005 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达特默斯视觉与表演学院自由绘画系,获硕士学位 2006 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线性重构》,一开始让我以为会是一本偏向理论,甚至有些枯燥的书。我本来抱着学习一些基础概念的心态去翻阅,但很快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条理,而且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我特别喜欢他在阐述“重构”过程时,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仿佛带我一步一步地走进一个复杂系统的内部,然后教我如何看清它的脉络,如何找到那个最关键的“节点”。对于我这种喜欢动手实践的人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思考框架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我最近在尝试给一个老旧的产品线做升级改造,感觉像是面对一团乱麻,不知道从何下手。《线性重构》里的章节,让我意识到,或许我应该先从“解构”这个产品的核心功能和用户路径开始,然后逐步“重构”那些效率低下、冗余的部分,最终构建一个更精简、更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线性”发展模型。
评分《线性重构》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我拿到它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犹豫的,因为“线性”这个词,在我看来,通常意味着简单、直接,甚至是有点呆板。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关于如何把事情做得更有效率的工具书,教你一些表格、清单之类的方法。然而,当我翻开它,读下去之后,我才发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有趣得多。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头疼的复杂性,而是将它作为一种常态来处理。书里提到的“重构”,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而是一种从根本上改变事物运作方式的深刻变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案例分析上的严谨,他会细致地剖析问题出现的根源,然后逐步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一步步地拆解,又如何一步步地重建。我最近在处理一些遗留项目的技术债务问题,总觉得事情越理越乱,用了各种方法都收效甚微。《线性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让我意识到,我可能一直在试图“优化”一个本就存在结构性缺陷的系统,而真正的解决方案,或许在于“重构”它的基础架构,重新设计它的“线性”逻辑。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冲着这个名字《线性重构》去的。想象中,应该是那种拆解、分析、然后重新组合的思想,听起来就很有深度,而且应用面很广。拿到书后,我翻开看了几章,虽然不是我最初设想的那种纯粹的理论推演,但里面提到的方法论,让我看到了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的可能性。比如,在一些项目管理或者流程优化的场景下,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固有的模式,想要打破又无从下手,《线性重构》似乎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不是简单地去“改进”现有流程,而是像建筑师一样,重新审视基础,然后搭建出更有效、更具韧性的结构。我个人尤其对书里关于“解构性思维”的部分很感兴趣,它鼓励我们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找到那些被忽视的关键要素。这种思维方式,我认为在如今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尤为宝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变革。尽管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它已经在我脑海里埋下了一些新的思考种子,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去审视周遭的一切。我非常期待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进一步挖掘出更多可以直接应用到工作中的具体方法和案例。
评分读《线性重构》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在不经意间就颠覆了我一些固有的认知模式。我一直以为“重构”这个词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比如软件重构,就是把代码梳理得更清晰、更高效。但这本书跳出了这个狭窄的范畴,将“重构”的概念引申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思维方式、组织架构,甚至是个人成长。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对“线性”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一条直线式的进展,更是一种对因果关系、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当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困扰,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够剥离不必要的干扰,回归到最核心的逻辑,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我最近在思考团队协作效率的问题,总是觉得大家都在忙,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线性重构》里的某些章节,让我联想到是不是我们在沟通方式、信息传递的路径上存在着“非线性”的冗余,或者说是“结构性”的阻碍,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引导我去思考如何“重塑”这个沟通的“线性”流程,使其更加顺畅和高效。
评分当我拿到《线性重构》这本书时,我脑海里勾勒出的是一种冷静、理性的分析过程。我期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像工程师一样,精确地拆解问题,然后用最优的逻辑去重塑。而读完之后,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重构”这一概念,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不仅仅是技术的优化,更是思维的革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线性”时的细腻之处,它并非指一成不变的僵化,而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当我试图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时,常常感到迷茫,似乎各种因素纠缠不清。《线性重构》提供了一种“历史重构”的视角,让我能够剥离那些非关键的枝节,去追溯那些决定性的“线性”发展轨迹,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演变的必然性。对于那些希望在工作或生活中,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并主动进行有效调整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审视世界,去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重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