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精学易懂——中国画梅花技法
定价:48.00元
作者:杨金城,郑小路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314780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国画创作的思维方式出发,阐明了国画画法的关键点在于让画作者明白其自身对国画和艺术的个人理解与独特创新的重要性,重点以梅花画法为载体,详细介绍了构象立意、构图布局、构线渲染,以及如何配景创作。
目录
作者介绍
杨金城,号浮山翁,秃笔斋主,湖南云梦泽人,1936年生,1959年毕业于湖南常德师范学校,历任临澧一中高级美术教师、临澧县美协名誉主席、常德市美协顾问、湖南省美协会员、湖南省老年书画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副所长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各省市美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海外有关单位、个人收藏。多年来为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西安美院、四川美院等大专院校、部队和社会培养了一批美术专业人才骨干。作为一名书画工作者,杨金城个人比较喜欢清新典雅的作品,此类作品有生活气息,意境空灵清旷,并且传达的是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给予人美感的同时,又能弘扬正能量。所以,他在进行创作时,追求笔情墨韵,力争通过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绘画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年届八旬未许闲,日日泼墨足云烟。
一腔心血诗书画,世间万象乐忘年。
郑小路,汉族,1971年出生,毕业于湖南省常德工艺美术学校,现为湖南常德市美协会员、常德市临澧县美协会员,湖南省花鸟协会会员、常德市花鸟协会会员。杨金城,号浮山翁,秃笔斋主,湖南云梦泽人,1936年生,1959年毕业于湖南常德师范学校,历任临澧一中高级美术教师、临澧县美协名誉主席、常德市美协顾问、湖南省美协会员、湖南省老年书画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副所长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各省市美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海外有关单位、个人收藏。多年来为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西安美院、四川美院等大专院校、部队和社会培养了一批美术专业人才骨干。作为一名书画工作者,杨金城个人比较喜欢清新典雅的作品,此类作品有生活气息,意境空灵清旷,并且传达的是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给予人美感的同时,又能弘扬正能量。所以,他在进行创作时,追求笔情墨韵,力争通过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绘画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初学者,我对绘画的热爱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尤其钟情于中国传统水墨画,其中又以梅花为甚。然而,理论知识的匮乏和实践操作的生疏,常常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每次拿起画笔,面对宣纸,都有一种“望梅止渴”的无奈。这次有幸接触到《中国画梅花技法》,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笔墨训练入手。我仔细研读了关于“用笔”的部分,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示了如何运用不同的笔法来表现梅花枝干的质感和力量感。无论是“折钗法”的遒劲,“飞白法”的苍劲,还是“湿笔法”的温润,都讲得非常清楚,并配有详细的图解。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画出有生命力的枝干,关键在于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书中还对梅花的花心、花瓣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比如如何通过点染来表现花瓣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如何运用曙红、胭脂等色彩来渲染梅花的娇艳。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觉得自己离画出心中所想的梅花又近了一步。这本书真的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能够一步一步地引导,让我对中国画梅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具象的掌握。
评分这本《中国画梅花技法》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充满兴趣,尤其是梅花,那种不畏严寒、傲骨铮铮的品格总是能触动我的心弦。但自己尝试画过几次,总觉得不得要领,笔触生硬,意境全无。在网上翻找了很多资料,也看过不少教程,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没有找到真正能带我入门的“钥匙”。这次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觉得很吸引人:“精学易懂”,这不正是我需要的吗?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排版清晰,图片精美,而且讲解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这点非常重要。我尤其喜欢它对梅花不同姿态、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描绘技巧的细致讲解,从花瓣的勾勒、点染,到枝干的皴法、设色,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示范和指导。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用笔”的论述,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枯硬的枝干画得富有生命力,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梅树经历风霜的痕迹。读完前几页,我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勾勒方法,甚至跃跃欲试地想拿起笔来试试。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一点一点地引导读者,不会让人感到 overwhelming,而是循序渐进,很有信心能够跟着它学好画梅花。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而中国画中的梅花,恰恰是这种情感的绝佳载体。每逢冬季,看到那些在冰雪中绽放的梅花,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因此,我一直希望能通过绘画来表达这份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敬意。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我曾尝试过临摹一些名家的梅花作品,但总觉得画出的只是形似,神韵却全无。后来,一位在美术界颇有造诣的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中国画梅花技法》。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了它。拿到手后,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解绘画技巧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梅花的“心经”。作者并没有急于教授技法,而是先带领读者去感受梅花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形态和神韵。从花苞的含蓄,到盛开的奔放,再到残雪中的孤傲,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描绘。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写意”的阐述,它教会我如何用简洁的笔墨,捕捉梅花最动人的瞬间。书中对不同年龄、不同姿态梅花的刻画各有侧重,从枝干的粗细、曲折,到花瓣的疏密、朝向,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了方向。
评分每次看到国画大师笔下的梅花,总会让我心生敬畏,那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韵味,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我一直梦想着能够自己描绘出这份意境,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入门指导。市面上关于国画梅花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讲解过于跳跃,让我难以消化。直到我翻阅了这本《中国画梅花技法》,才真正找到了“对症下药”的感觉。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用心,它将复杂的绘画过程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步骤,从基础的勾勒、皴擦,到色彩的运用、意境的营造,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墨”的讲解,它不仅介绍了不同的墨色变化,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梅花的生命力,如何运用墨的飞白来渲染冬日的寒意。同时,书中对梅花枝干的描绘也颇有心得,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例,演示了如何通过不同的笔法来表现树枝的沧桑感和遒劲感,让我对“画树如画骨”有了更深的理解。即使是描绘娇嫩的花瓣,书中也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如何通过轻重缓急的笔触来表现其含苞待放或盛开怒放的姿态,都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传授了技巧,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对梅花神韵的理解,让我对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长久以来,我都被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所吸引,而梅花作为“四君子”之首,更是我心中“凌寒独自开”的高洁象征。然而,要将这份情感和意境跃然纸上,却是一门相当深的学问。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惑,比如如何用笔才能画出梅花枝干的苍劲之感,如何用墨才能表现出花瓣的通透与层次,以及如何通过构图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问。它从最基础的笔墨训练讲起,逐步深入到梅花的形态特征、不同风格的画法,以及最终的意境表达。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神韵”的捕捉,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形似上,而是通过细致的讲解,让我体会到如何用笔墨去传达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比如,在描绘枝干时,作者强调了“骨法用笔”,通过顿挫、转折来表现树干的生命力,让我明白了画枝干并非简单的勾勒,而是要画出其“筋骨”。对于花朵的描绘,书中则提供了多种表现手法,从工笔的精细到写意的洒脱,都给出了详尽的示范,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进行选择。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将梅花与诗词、意境相结合,引导读者如何在画面中融入情感,让梅花不仅仅是一朵花,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画梅花艺术殿堂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