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软件无线电原理与技术
:79.00元
售价:53.7元,便宜25.3元,折扣67
作者:粟欣,许希斌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1152219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本书在系统阐述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软件无线电关键技术,内容涉及软件无线电的射频技术、前端技术、基带技术、软件技术和安全技术等。同时,分析归纳了国内外十余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软件无线电产品和试验系统的研究情况,以及软件无线电在无线通信、广播电视、电子对抗和定位导航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展示了软件无线电的巨大技术潜力。此外,通过较为全面、深入地回顾认知无线电的产生、原理、现状和标准化等,揭示了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密切关系。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理论联系实际、选材较为典型、叙述深入浅出,可作为理工科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材,同时也适合从事与无线通信、广播电视、电子对抗和定位导航等工作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阅读,还可用于电信和IT行业的培训教材。
第1章 软件无线电概论
1.1 软件无线电的产生背景
1.1.1 现实需求
1.1.2 技术进步
1.2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1.2.1 射频技术
1.2.2 前端技术
1.2.3 基带技术
1.2.4 软件技术
1.2.5 安全技术
1.3 软件无线电的技术优势
1.4 软件无线电的研究情况
1.4.1 国外研究情况
1.4.2 国内研究情况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软件无线电基本原理
2.1 天线原理
2.1.1 智能天线原理
2.1.2 波束形成算法
2.1.3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
2.2 模数/数模变换
2.2.1 模数/数模变换方法
2.2.2 转换器的参数
2.2.3 通用模数/数模转换结构
2.3 多速率信号处理
2.3.1 整数倍抽取重采样
2.3.2 整数倍内插重采样
2.3.3 采样率的有理数倍变换
2.3.4 多相结构与多级实现
2.3.5 积分梳状滤波器与半带滤波器
2.4 自适应信号处理
2.4.1 自适应信号处理的概念
2.4.2 自适应信号处理的原理
2.4.3 自适应信号处理的应用
2.4.4 软件无线电中的自适应信号处理
2.5 信号的编解码和调制解调
2.5.1 软件无线电中信号的编解码
2.5.2 软件无线电中的信号调制通用模型及算法
2.5.3 软件无线电中的信号解调通用模型及算法
2.6 信号的数字频率合成
2.6.1 数字频率合成概述
2.6.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
2.6.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的方法
2.6.4 锁相频率合成
2.6.5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与锁相频率合成的结合
2.7 面向对象编程
2.7.1 关于对象
2.7.2 类与对象实现
2.7.3 对象请求代理
2.8 软件协议和组网
2.8.1 协议分层
2.8.2 协议栈重构
2.8.3 组网
2.9 信息安全策略和算法
2.9.1 安全问题
2.9.2 安全策略
2.9.3 安全业务
2.9.4 安全技术
2.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
3.1 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的演进
3.1.1 体系结构简述
3.1.2 体系结构分类
3.1.3 体系结构演进
3.2 软件无线电的功能结构
3.2.1 软件无线电功能
3.2.2 射频功能结构
3.2.3 中频功能结构
3.2.4 基带功能结构
3.3 软件无线电的分层结构
3.3.1 软件无线电的分层
3.3.2 物理层结构
3.3.3 中间层结构
3.3.4 应用层结构
3.4 软件无线电的网络结构
3.4.1 基于交换网络的结构
3.4.2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3.4.3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结构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软件无线电关键技术
第5章 软件无线电系统
第6章 软件无线电应用
第7章 从软件无线电到认知无线电
缩略语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透着一股专业范儿。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很扎实。我当时正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基础理论,同时又能结合现代实践案例的教材,毕竟现在很多理论书读起来像是天书,而实践手册又缺乏深度。我翻开目录时,首先注意到它对信号处理基础部分的处理方式,非常详尽,从傅里叶变换到采样定理,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清晰可见,没有那种“你懂的”含糊其辞。特别是关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在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来阐述其在不同调制解调方案中的效率优化,这对于我们后续进行硬件实现时的资源分配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正交频分复用(OFDM)概念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先用一个非常直观的类比,将子载波的概念讲透彻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无线通信的底层逻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明显是站在一个工程师的视角来构建知识体系的,实用性非常强。
评分我是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研发环境中接触到这本书的,手头紧缺的不是时间,而是能快速解决问题的具体算法实现路径。市面上很多参考书要么过于偏重理论推导,导致工程实现时需要二次“翻译”;要么就是只关注某一个特定软件工具的GUI操作,缺乏底层原理的支撑。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数字下变频(DDC)和数字上变频(DUC)模块的讲解。作者不仅给出了差分编码的数学公式,还深入探讨了混频器镜像抑制的问题,并对比了有限脉冲响应(FIR)滤波器在抑制杂散信号方面的性能差异。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附带的几组C语言伪代码示例,虽然不是可以直接运行的完整驱动,但其逻辑结构和关键步骤的注释非常到位,让我能迅速将其映射到我们项目中使用的DSP平台上去。在处理载波同步与定时恢复这块时,书中介绍的M&M算法和Gardner定时同步的细节对比分析,让我清晰地辨识出我们当前系统中的瓶颈所在,并及时调整了环路的带宽参数。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可操作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工程化解决方案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在同类专业书籍中绝对是顶尖的。很多技术书籍,为了追求内容密度,插图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或者关键波形标注缺失,导致读者需要反复对照文字才能理解图表的含义。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以噪声与失真分析章节为例,作者使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星座图来直观展示不同信噪比(SNR)和不同非线性失真(如高阶互调失真IMD)对系统误码率(BER)的影响。这些图表清晰地展示了随着功率放大器(PA)的输出功率增加,星座点是如何从漂亮的圆形扩散成模糊的斑块的,这种视觉冲击力远胜于枯燥的公式推导。此外,书中对I/Q不平衡的建模和校正方法也讲解得极为透彻。它不仅指出了不平衡对正交性的破坏,还展示了如何通过简单的矩阵变换来实现在线校正,配合清晰的流程图,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的读者也能快速掌握其精髓。这种对可视化表达的重视,极大地降低了复杂概念的学习曲线,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作为一个资深射频工程师,我通常对“原理”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停留在理想模型,忽略了现实世界中非理想器件的特性。然而,这本书在处理非理想性对系统的影响时,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例如,在讨论频率合成器(PLL)的相位噪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时,书中并没有仅仅给出相位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公式,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环路带宽下,PLL噪声是如何调制到载波上,并最终转化为接收端带外杂散的。更具体地说,它探讨了在跳频系统中,建立时间(settling time)不足导致的频率瞬态误差如何影响下一个数据包的解调准确性,这在实际的跳频雷达或跳频通信系统中是绕不开的难题。此外,书中对ADC/DAC的量化噪声和有效位数(ENOB)的讨论,也直接与硬件选型挂钩。它提供了一个评估不同位数转换器对系统整体动态范围贡献的实用工具,而不是仅仅给出一个笼统的指标。这种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器件选型的无缝衔接,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系统性总结和前瞻性视角也令人称道。在完成对各个关键模块(从前端滤波到基带处理)的深入剖析之后,作者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用最后几章的篇幅,对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架构的演进进行了宏观的梳理。这部分内容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更像是一份行业发展报告。它讨论了如何利用现代FPGA和高性能CPU的并行处理能力,将传统硬件模块软件化带来的灵活性和可重构性。特别是在波束形成(Beamforming)的算法介绍部分,它对比了延迟-相移法与基于相控阵的数字预编码技术,并指出了后者在快速波束切换方面的优势,这无疑为我们未来向大规模MIMO和5G/6G系统升级指明了方向。这本书的视野是开阔的,它不仅教你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预见未来技术趋势的能力,让你在设计下一代系统时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思考和规划。读完后,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从微观电路细节到宏观系统架构的完整思想漫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