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谱録类:文房四谱
:56.00元
作者: 苏易简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861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房四谱》是宋代苏易简撰。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属四川)人。是书凡《笔谱》二卷,《砚谱》《墨谱》《纸谱》各一卷,而笔格、水滴附焉。各述原委本末,及其故实,殿以辞赋诗文,合为一书。前有徐铉序,末有雍熙三年九月自序,谓因板书秘府,集成此谱。当时甚重其书,至藏于秘阁亦有以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翻开这本《文房四宝谱》,就被其深邃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我并非是专攻古籍的学者,只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惊喜的方式,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这四样看似寻常的物品,拆解、剖析,呈现出它们背后博大精深的学问。作者对每一件物品的溯源、制作工艺、材质选择、使用心得,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读到关于宣纸的部分,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在纸张的晾晒场上,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青草与阳光的味道,体会着造纸匠人对每一张纸的严苛要求。墨的研磨,更是如同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从墨的色泽、香气,到其在纸上的晕染效果,无不体现着对极致的追求。至于笔和砚,它们的造型、材质、手感,甚至是用墨的技巧,都蕴含着无数代人的智慧结晶。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与古代的文人雅士对话,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读罢此书,我再也无法将“文房四宝”仅仅视为书写工具,它们已然成为承载历史、文化与艺术的载体,散发着迷人的光辉。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文房四宝”的书。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它们不过是学习书法、绘画的必备品,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然而,《文房四宝谱》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文房四宝的来龙去脉讲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文房四宝特色的区分。比如,江南的纸,北方墨,各有千秋,各有其独特的韵味。书中对于笔毫的选择,如羊毫、狼毫、兼毫的特性,以及它们适合书写的字体和风格,讲解得极为细致,让我对执笔的讲究有了全新的认识。砚台的选材,从端砚的细腻温润,到歙砚的坚硬沉稳,再到洮砚的独特色泽,都令人神往。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出古代文人雅士与这些器具相伴的日常,那种宁静致远、翰墨飘香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文房四宝”的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精神。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浅尝辄止,对事物的本质缺乏深入的探究。而《文房四宝谱》却像一股清流,引导我们慢下来,去体味一件器物的诞生,去感受一种技艺的传承,去品味一种文化的力量。书中对于宣纸的制作流程,从原料的选取、沤煮、打浆,到抄造、晾晒,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让我惊叹于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墨的制作,从松烟、桐烟的采集,到香料、胶料的配比,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经验的积累和艺术的考量。而笔的制作,更是精益求精,从选毫、配杆、装配,到最后的修整,都决定了笔的性能和寿命。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好”东西,从来不是轻易得来的,它们是历史、是文化、是匠心、是情感的结晶。读完它,我深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遗产的决心。
评分读完《文房四宝谱》,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水墨丹青的画面。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四件器具,更是它们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美学。书中对笔墨纸砚的材质、性能、使用方法,都有极其详尽的介绍,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冰冷的知识,融入到一种充满诗意的叙述中。比如,描写墨的“浓、淡、干、湿、焦”五色,仿佛能让人闻到墨香;描写宣纸的“润、滑、厚、薄、柔”,又像是能触碰到纸张的质感。而关于砚台的“发墨、贮墨、不损笔”三大功效,更是道出了古人对书写效率和工具长久性的考量。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文房四宝的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使得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仿佛看到苏东坡的粗笔,王羲之的秀丽,颜真卿的雄浑,米芾的跌宕,都离不开这四宝的完美配合。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走进了一个充满韵味的世界,让我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充满敬意的书。它不似市面上许多浮光掠影的文化解读,而是以一种极其严谨而又充满温情的态度,为我们展现了“文房四宝”的完整图景。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俯视读者,而是以一种同好者的姿态,引领我们一同探索。他对笔墨纸砚的考究,从最基础的原料来源,到最精深的制作工艺,再到最细微的使用技巧,都力求做到极致。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墨条制作的描述所打动,那种对材料的精挑细选,对火候的精准把控,以及对香料的独到运用,都彰显了古人对“道”的追求。宣纸的“霜白、韧性、吸墨性”,每一个特性都是无数代造纸人的心血凝聚。而砚台的“锋、色、形、声”,更是体现了古人对美的多维度追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匠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也让我反思,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保留着这份对事物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文房四宝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百科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