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母爱的界限
定价:38.00元
作者:零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8076814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试图传递给孩子们的,是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认识,对价值的判断,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传递下去,这才是*核心、*本质的教育。
内容提要
本书为作者写给妹妹“珮嘉”的书信集,共收入书信九十余封。作者的妹妹珮嘉因工作原因辗转生活在澳洲、北美各地,女儿安妮在西方社会长大;而作者本人在,女儿琳达则在北京读书上学。姐妹两人,共同的家庭背景,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社会教育环境,针对珮嘉与安妮在国外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女儿在的教育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给珮嘉的信中娓娓道来。话题涉及读书指导、母爱界限,危险的预警、中美教育的异同、刻苦学习与兴趣养成、应试教育与人生规划、冒险与安稳、出国留学的利弊、生活的目标与幸福的过程、孩子的独处与社交能力、直面制度限制与自由的争取,孩子独立性格的培养,等等。作者的每一封信都事出有因,言之有物,对东西方不同的教育环境给予中肯的评价与分析,对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关爱的界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一封信中,虽然只是针对一个很小的问题,却能反映出不同的教育环境带给孩子的潜在影响。作者深入观察,理性对比,讲述了教育的真谛与关爱的尺度。
目录
目 录
Ⅰ推荐序 重要的是价值观的传承
Ⅲ作者的话
[壹]
003 比老虎厉害的是什么?
006 也给孩子煮杯咖啡
009 读书不是人生的
011 为莎士比亚买生日蛋糕
015 乐读并非孩子的天性
018 带着孩子徜徉书海
022 诱导孩子读书的妙招
025 告诉孩子人人都会说谎
027 用烧焦的苹果代替呵斥
030 与孩子一起认识社会
032 让家长不安的素质教育
035 快乐教育的背后
[贰]
041 安静的习俗是怎样炼成的
045 说再见很难
048 享受闲暇与“吃苦”同等重要
052 “偏航”的引导
055 妈妈为什么爱吃鱼骨头?
058 发火儿就给你不高的“分儿”
060 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063 去冒险的理由
067 不一样的妈妈
071 让生活的历程更加迷人
[叁]
077 受到礼遇不等于得到尊重
080 在新西兰学琴
084 舞会带来的烦恼
087 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
090 让孩子面对制度
093 关于“犟嘴”的事
096 没有书店的城市
099 母爱有界
103 开办家庭读书会
106 儿童的冠军梦
109 失而复得的日记
[肆]
115 树洞不可久居
118 一张纸巾的力量
121 把孩子们带去乡下
124 我们正在逆行吗?
127 “战争”后遗症
130 舍不掉的考试人生
133 假设叛逆是合理的
136 孩子的工资怎么计算?
139 橱窗上的话梅核儿
142 考试前的心跳
145 爸爸的 U 盘
[伍]
151 母亲也是一种职业
154 考不是硬道理
157 眷属仍是有情人
159 刺猬之间
162 等车如人生
165 解开“舍得”的疑惑
168 从“谁更讲卫生”说起
17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73 忧虑的中年人
175 欧阳清教授的书桌
177 吝啬的姨妈
181 默写不是个好办法
184 交谈没那么简单
186 我们在忙什么?
189 安妮想要信用卡
[陆]
193 美食的前前后后
197 宅男宅女,Say you,say me
200 “批判性思维”来袭
203 听作家聊写作
205 孩子们的“幺蛾子”
208 如何为亲情保温
211 帝国大厦里的中国马
214 什刹海岸边的小葫芦
216 不被失败打垮
219 教育的秘方:复制成功?
223 讨论身边的事情
226 工人出身的读书人
228 不要抢答
231 把被子抱走
234 让人不安的早自习时间
[柒]
239 黛西姐姐的小黑板
243 的风险
246 自己去趟博物馆
248 送乞丐牛角面包
251 马可家的圣诞树
254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257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260 老妈要看演唱会
263 博物馆里的瞌睡虫
266 遇到坏孩子
[捌]
271 说说“费力不讨好”
273 一件旗袍
276 教孩子说“不”
279 “加塞儿”有理
281 “小布头”的去留
284 讨厌的室友
286 衣衫褴褛之美
289 神话不是谎言
292 吉米的弦外之音
296 不一样的向日葵
作者介绍
零露,原名乔剑 女,1968年出生,北京人。现任北京某大学出版社编审, 专栏作家,编剧。主要为《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新西兰《先驱报》等报刊撰稿。2012年签约《读者》等媒体;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开设专栏《父母之道》《家书》;同期,在新西兰《先驱报》开设专栏《母爱的界限》。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其巧妙,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一口气读完,过程体验酣畅淋漓,简直让人停不下来。作者对情节的把控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每一个伏笔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感到突兀,又能在后续发展中带来惊喜。我特别喜欢那种抽丝剥茧的感觉,随着故事的深入,那些原本模糊的轮廓逐渐清晰,真相大白时带来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小说,而是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读完之后,我立刻向身边所有喜欢深度阅读的朋友强力推荐,并和他们展开了好几场关于书中各种设定的激烈讨论,这本书成功地在我们的友谊中增添了许多有趣的火花。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遇到了一位见多识广、谈吐不凡的长辈。它的气质沉稳而内敛,不事张扬,却蕴含着经年累月的生活智慧。作者的笔触里充满了对世间万物的慈悲与理解,即便是在描述那些令人心痛的片段时,也总能从中找到一丝温暖和希望的线索。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用书中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中的琐事,那些曾经视为理所当然的人与事,似乎都染上了一层新的光泽。这本书非常适合在宁静的夜晚,泡一杯热茶,独自一人细细品味。它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效果,而是着力于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那种真正能留在你生命里,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排版、装帧设计都体现出一种匠心独运的美感。从纸张的触感到字体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的用心良苦。内容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得文本充满了多义性,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解读空间。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跳跃式的叙事手法,时空交错之间,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迷离的意境。这本书不是用来“读完”的,更像是用来“体验”和“探索”的。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阅读的线性思维定势,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审美领域的窗户,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冒险,强烈推荐给所有追求精神丰盈的读者。
评分坦率地说,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未抱持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同类书籍汗牛充栋。然而,仅仅读了几页,我的看法就彻底扭转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大胆而富有冲击力,它敢于触碰那些我们通常选择回避的敏感话题,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去解剖人性。我得承认,某些段落的阅读过程是有些挑战性的,需要我时常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消化其中的重量。但正是这种毫不留情的剖析,带来了极强的代入感和思考的迫切性。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深刻的问题,迫使读者自己去构建认知体系。这本书就像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虽然过程艰辛,但抵达终点时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像溪水一样潺潺流淌,读起来非常舒服,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和我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作者的叙述方式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直达人心的最深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复杂情感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让读者在平静的文字中感受到波澜壮阔的情感起伏。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温柔地抚慰过,那些原本盘踞在心头的困惑与迷茫,似乎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找到了出口。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更清晰地审视自己与周围的关系,那种久违的被理解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我常常在通勤的地铁上翻阅,每一次都能捕捉到新的感悟,这本读物,实属难得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