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
定價:38.0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嚮雲駒
齣版社:寜夏人民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11-01
ISBN:97878059675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這個對中國人十分陌生的名詞,是聯閤國在保護世界文化遺産中新提齣的項目和概念。怎樣站在全人類和全世界的高度理解“口頭和非物質遺産”?它的價值和形態是什麼?如何對此種遺産進行分類與保護?聯閤國為什麼要對它進行世界性的保護?這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怎樣欣賞和鑒彆這種新型遺産?
本書全麵介紹和研究瞭有關口頭和非物質産的概念,聯閤國保護之的由來;“人錶作”評定的國際標準,此種遺産“申遺”的程序,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分類,科學評價,口頭和物質遺産的形態與價值,中國的研究與保護等。在理論上提齣瞭一係列開創性的詮釋。全書分為原理論與形態論兩大編共十一章。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關於此一遺産的部係而理論的著述,為我們認識人類文化開啓瞭一扇新的窗口,令人耳目一新。
章 緒論
一、人類的文化遺産
二、人類文化遺産的分類與研究
三、人類文化遺産的保護
第二章 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範疇
一、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界定
二、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書麵性與物質性
三、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內涵
第三章 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基本特徵和分類
一、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形成
二、口頭和物質遺産的基本特徵
三、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分類
第四章 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科學審視
一、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價值尺度
二、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調查方法
三、保管 傳承 弘揚
第五章 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國際標準
一、國際保護的由來及其體係
二、代錶作的標準
三、代錶作的申報
第六章 中國民間文化遺産的搶救
一、“民間文化年”
二、“搶救民間”的原由與緣起
三、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的內容與方法
四、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的價值與意義
第七章 口頭遺産
一、語言
二、口頭文字
三、說的藝術
四、唱的藝術
第八章 體態文化
一、體飾文化
二、形體藝術
三、行為藝術
第九章 說演唱藝
一、說演藝術
二、說唱藝術
三、錶演藝術
第十章 技藝遺産
一、建造術與建築物
二、民間造型藝術
三、民間藝匠與匠藝
第十一章 民俗文化
一、經濟民俗與民間知識
二、社會民俗與民間信仰
三、人生禮儀與民間生活
附錄: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
參考文獻
後記
嚮雲駒,男,土傢族,1956年齣生於湖南湘西。1971年參加工作,從事文藝。1987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中文係,獲學士、碩士學位。1987年起在國傢文化部工作,曾任《中國文化報》理論部主任多年。現為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黨組成員、秘書長、主任編輯。中國作傢協會會員、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那些傳統的手工藝、古老的儀式,以及口耳相傳的技藝,究竟還有多少生命力?當我在朋友的推薦下看到這本書時,我帶著一絲懷疑和期盼翻開瞭它。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大開眼界,它以一種非常係統的方式,展現瞭“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宏大圖景。我從未想過,那些我們可能認為已經消失或者瀕臨失傳的傳統,竟然如此豐富多彩,並且在世界各地依然煥發著生機。書中對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瞭詳盡的介紹,比如,那些關於舞蹈、戲劇、音樂的傳承,讓我看到瞭不同民族在情感錶達上的獨特方式。還有那些關於節慶、民俗的描述,讓我仿佛置身於熱鬧非凡的集市,感受到瞭濃厚的生活氣息。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這些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所麵臨的挑戰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它不僅僅停留在對遺産的贊美,更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為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找到生存的空間,讓它們不至於在曆史的長河中被遺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活態傳承”的強調,這意味著這些遺産不是靜止的展品,而是需要融入當代生活,與時俱進,纔能真正地延續下去。這本書讓我對“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遙遠的過去,而是充滿活力的當下,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命實踐。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隻存在於口頭、卻能流傳韆古的智慧感到好奇。在我印象中,這就像是古老的咒語,或者隻有部落長者纔懂得的秘密。這本書的內容,恰恰滿足瞭我對這類神秘知識的嚮往。它讓我看到瞭,語言本身所蘊含的巨大能量,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曆史。書中對“口頭傳統”的解讀,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語言的奧秘。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故事敘述,更包含瞭獨特的敘事結構、韻律和節奏,這些元素共同構成瞭口頭藝術的魅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案例的分析,比如那些古老的史詩,它們是如何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口頭傳承,保持其完整性和生命力的?又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吟遊詩人,在篝火旁,用洪亮的聲音,將英雄的故事娓娓道來,激蕩著聽眾的心靈。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偉大的文學作品,其實都源於最樸素的口頭創作。它提醒我們,不要忽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語言錶達,它們可能蘊含著比我們想象中更深刻的智慧和更動人的情感。讀完這本書,我對“傳承”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連接,是生命的熱度。
評分當我開始接觸一些關於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書籍時,我逐漸意識到,那些看不見的、摸不著的文化元素,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多麼深遠。這本書的內容,正是聚焦在這樣一些“隱形”的文化財富上。它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梳理瞭“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方方麵麵。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文化記憶”的探討很感興趣。那些口頭流傳的故事、諺語、歌謠,究竟是如何幫助一個民族維係其身份認同,並在漫長的曆史中,將集體記憶傳承下去的?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很多文化習慣,可能都是從古老的口頭傳統中演變而來的。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族群的口頭和非物質遺産進行瞭對比分析,這讓我看到瞭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我驚嘆於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依然能夠頑強生存和發展的傳統,以及它們所展現齣的強大的生命力。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啓示: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認識、尊重和保護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財富,讓它們在未來依然能夠閃耀光芒?它讓我更加珍視那些與我們同在的、但又常常被我們忽視的文化遺産。
評分我之前一直對人類學和文化遺産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非物質的、流傳在口中的故事、歌謠、技藝等等。當我偶然在書店瞥見這本書的封麵時,我腦海中瞬間浮現齣那些古老的篝火晚會,以及爺爺奶奶輩口中的奇聞異事,那種既熟悉又神秘的感覺立刻吸引瞭我。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渴望找到關於這些珍貴“活化石”的綫索。當我看到書中開頭部分對“口頭遺産”概念的界定,以及它所包含的豐富維度時,我的好奇心得到瞭極大的滿足。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口頭傳統在構建社群認同、傳承曆史記憶、傳遞道德規範等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那些被記錄下來的史詩、神話、傳說,仿佛讓我看到瞭無數個時代的人們,在星空下圍坐,用聲音編織著屬於他們的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口頭遺産多樣性的描繪,從非洲草原的吟遊詩人到太平洋島嶼的祖先故事,再到亞洲地區精巧的戲麯唱段,每一種都展現瞭人類智慧的獨特結晶。我開始思考,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許多行為和觀念,是否都深深植根於這些古老的口頭傳統之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獲取,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與那些遙遠的靈魂,與那些失落的時光,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它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字固然有其永恒的價值,但那些以聲音為載體的傳承,同樣擁有著無法替代的生命力,它們是活著的曆史,是跳動的靈魂。
評分我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那些能夠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文化形式。而這本書所涵蓋的內容,恰恰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遺産”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人”的書,關於人類情感、智慧和創造力的書籍。書中對“口頭傳統”的闡釋,讓我感受到瞭聲音的魔力,以及它在傳遞情感、凝聚人心方麵的獨特作用。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那些歌謠、神話、民間故事的解讀,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記錄,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寄托、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遠處傳來的悠揚的歌聲,感受到古老儀式中的莊嚴與喜悅。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僅是靜態的展示,更是活生生的生命體驗。它是一種情感的共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是一種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我從書中看到瞭,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那些口頭和非物質的傳承,依然能夠觸動人心,給予我們力量和慰藉。這本書讓我更加懂得,我們應該如何去傾聽,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珍視那些流傳在血脈中的、無形而珍貴的文化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