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向云驹
出版社: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01
ISBN:97878059675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个对中国人十分陌生的名词,是联合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新提出的项目和概念。怎样站在全人类和全世界的高度理解“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它的价值和形态是什么?如何对此种遗产进行分类与保护?联合国为什么要对它进行世界性的保护?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怎样欣赏和鉴别这种新型遗产?
本书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产的概念,联合国保护之的由来;“人表作”评定的国际标准,此种遗产“申遗”的程序,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科学评价,口头和物质遗产的形态与价值,中国的研究与保护等。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诠释。全书分为原理论与形态论两大编共十一章。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关于此一遗产的部系而理论的著述,为我们认识人类文化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令人耳目一新。
章 绪论
一、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人类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研究
三、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二章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范畴
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界定
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书面性与物质性
三、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内涵
第三章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形成
二、口头和物质遗产的基本特征
三、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
第四章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科学审视
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价值尺度
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调查方法
三、保管 传承 弘扬
第五章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国际标准
一、国际保护的由来及其体系
二、代表作的标准
三、代表作的申报
第六章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
一、“民间文化年”
二、“抢救民间”的原由与缘起
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内容与方法
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价值与意义
第七章 口头遗产
一、语言
二、口头文字
三、说的艺术
四、唱的艺术
第八章 体态文化
一、体饰文化
二、形体艺术
三、行为艺术
第九章 说演唱艺
一、说演艺术
二、说唱艺术
三、表演艺术
第十章 技艺遗产
一、建造术与建筑物
二、民间造型艺术
三、民间艺匠与匠艺
第十一章 民俗文化
一、经济民俗与民间知识
二、社会民俗与民间信仰
三、人生礼仪与民间生活
附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参考文献
后记
向云驹,男,土家族,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西。1971年参加工作,从事文艺。198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起在国家文化部工作,曾任《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多年。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我之前一直对人类学和文化遗产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非物质的、流传在口中的故事、歌谣、技艺等等。当我偶然在书店瞥见这本书的封面时,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些古老的篝火晚会,以及爷爷奶奶辈口中的奇闻异事,那种既熟悉又神秘的感觉立刻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渴望找到关于这些珍贵“活化石”的线索。当我看到书中开头部分对“口头遗产”概念的界定,以及它所包含的丰富维度时,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口头传统在构建社群认同、传承历史记忆、传递道德规范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史诗、神话、传说,仿佛让我看到了无数个时代的人们,在星空下围坐,用声音编织着属于他们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口头遗产多样性的描绘,从非洲草原的吟游诗人到太平洋岛屿的祖先故事,再到亚洲地区精巧的戏曲唱段,每一种都展现了人类智慧的独特结晶。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许多行为和观念,是否都深深植根于这些古老的口头传统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与那些遥远的灵魂,与那些失落的时光,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字固然有其永恒的价值,但那些以声音为载体的传承,同样拥有着无法替代的生命力,它们是活着的历史,是跳动的灵魂。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古老的仪式,以及口耳相传的技艺,究竟还有多少生命力?当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到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丝怀疑和期盼翻开了它。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它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大图景。我从未想过,那些我们可能认为已经消失或者濒临失传的传统,竟然如此丰富多彩,并且在世界各地依然焕发着生机。书中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比如,那些关于舞蹈、戏剧、音乐的传承,让我看到了不同民族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方式。还有那些关于节庆、民俗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热闹非凡的集市,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不仅仅停留在对遗产的赞美,更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为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找到生存的空间,让它们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活态传承”的强调,这意味着这些遗产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需要融入当代生活,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地延续下去。这本书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遥远的过去,而是充满活力的当下,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命实践。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只存在于口头、却能流传千古的智慧感到好奇。在我印象中,这就像是古老的咒语,或者只有部落长者才懂得的秘密。这本书的内容,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类神秘知识的向往。它让我看到了,语言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历史。书中对“口头传统”的解读,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语言的奥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叙述,更包含了独特的叙事结构、韵律和节奏,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口头艺术的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那些古老的史诗,它们是如何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口头传承,保持其完整性和生命力的?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吟游诗人,在篝火旁,用洪亮的声音,将英雄的故事娓娓道来,激荡着听众的心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源于最朴素的口头创作。它提醒我们,不要忽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语言表达,它们可能蕴含着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刻的智慧和更动人的情感。读完这本书,我对“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是生命的热度。
评分当我开始接触一些关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书籍时,我逐渐意识到,那些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文化元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么深远。这本书的内容,正是聚焦在这样一些“隐形”的文化财富上。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记忆”的探讨很感兴趣。那些口头流传的故事、谚语、歌谣,究竟是如何帮助一个民族维系其身份认同,并在漫长的历史中,将集体记忆传承下去的?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很多文化习惯,可能都是从古老的口头传统中演变而来的。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进行了对比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我惊叹于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顽强生存和发展的传统,以及它们所展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启示: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尊重和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让它们在未来依然能够闪耀光芒?它让我更加珍视那些与我们同在的、但又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文化遗产。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那些能够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文化形式。而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恰恰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遗产”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人类情感、智慧和创造力的书籍。书中对“口头传统”的阐释,让我感受到了声音的魔力,以及它在传递情感、凝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那些歌谣、神话、民间故事的解读,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寄托、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悠扬的歌声,感受到古老仪式中的庄严与喜悦。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静态的展示,更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它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是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我从书中看到了,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那些口头和非物质的传承,依然能够触动人心,给予我们力量和慰藉。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我们应该如何去倾听,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珍视那些流传在血脉中的、无形而珍贵的文化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