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肚兜寄情文化史
定价:158.00元
作者:潘健华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671127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肚兜寄情文化史》(精装本)将图文并茂地展现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内衣——肚兜,美不胜收。肚兜艺术从其发生、发展、艺术形态、艺术功能以及艺术符号和艺术内涵等方面,始终与女性群体的生活休戚相关。女性在生活中创造了肚兜艺术,肚兜艺术有反过来影响、制约了女性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的进程中,肚兜的生命价值远远了艺术本身,成为女性表达生活、寄托情感、祈求吉祥兴盛的重要载体。
目录
作者介绍
潘健华,上海戏剧学院服装与化妆设计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特聘专家,上海服饰协会副主任,内衣文化专家。首位服装研究生,文学硕士。在服装文化与设计领域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其出版的著作《中国古代内衣文化》填补了服饰文化的空白;《中国女红艺术》荣获2010年国际莱比锡图书奖;《中西方内衣文化》荣获2011年中国美的图书奖;《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是文化部九·五重点教材,《戏剧服装设计与手绘效果表现》荣获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奖;《服装人体工程学与设计》为部级十·一五重点教材。发表高质量的论文20余篇,分别在《新华文摘》、《文汇报》、《北京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刊登。为30余台戏剧演出设计服装,曾获得2004年中国“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大展”设计奖、服装设计奖等大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题目《肚兜寄情文化史》,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想象着,在古代,一个女子精心缝制一件绣有鸳鸯或龙凤的肚兜,或许是为即将到来的婚礼,或许是为远行的丈夫。这件肚兜,承载的不仅仅是她对爱情的憧憬,更是她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它是一种含蓄而又炽热的情感表达,是在那个时代女性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这种“寄情”的文化内涵?它会如何解析肚兜上的不同纹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比如,牡丹可能代表富贵,莲花可能象征纯洁,而鸳鸯自然是爱情的象征。作者是否会从这些具体的图案出发,去阐释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追求?我更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甚至是一些当时的书信片段,来佐证肚兜在情感传递中的作用。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生活史”或“情感史”的读物,它试图通过一件小小的衣物,去触碰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去理解那些被掩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细腻情感。
评分说实话,初次看到《肚兜寄情文化史》这个书名,我内心是有些许的意外和好奇交织的。肚兜,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又私密的色彩,它与女性的身体,与闺房的私密空间紧密相连。而“寄情”二字,则进一步升华了肚兜的意义,让它不再仅仅是一件衣物,而成为情感的载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私密”的物件,上升到“文化史”的宏大叙事中去的?这背后一定需要大量的史料梳理和深刻的文化洞察。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罗列肚兜的款式和演变,而是会深入探讨肚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比如,在古代社会,肚兜是否也扮演着某种社会身份的标识?它的材质、工艺、甚至是穿着方式,是否反映了穿着者的阶级、年龄、婚姻状况?“寄情”又是如何体现在这些层面的?是亲人之间的关怀,是情人之间的私语,还是某种对幸福生活的祈愿?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将这些分散的、零碎的文化符号,串联成一条有逻辑、有温度的文化叙事线,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评分这本《肚兜寄情文化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封面设计上,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肚兜,这个在中国传统服饰中占据独特地位的物件,总是带着几分神秘、几分风情,还有几分难以言说的历史厚重感。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和情感的器物充满了好奇,而肚兜无疑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想象一下,在古代的闺房中,在月光洒下的窗前,一件件精美的肚兜,或许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或许是远嫁女儿带去的嫁妆,又或许是情人间互赠的定情信物……它们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衣物,更是女性情感的载物,是时代审美观念的缩影,是家庭伦理和社会风俗的无声见证。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时空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过往,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而又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和文化密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从肚兜这一细微的视角切入,去解读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表达。对于我这样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又对生活细节充满探究欲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宝藏,等待着我去发掘。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文化史著作,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极其鲜活的细节的深入挖掘。肚兜,这个在很多人眼中可能仅仅是旧物或情趣象征的物件,在我看来,却可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脉络和情感的密码。《肚兜寄情文化史》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这种“小切口大视野”的学术路径的兴趣。我设想,作者可能不仅仅是在梳理肚兜的材质、款式、工艺上的演变,更可能是在通过这些实物的细节,去勾勒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境遇,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家庭责任,甚至她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悄然角色。比如,明清时期精致繁复的刺绣肚兜,可能映射出那个时代审美趣味的精致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民国时期更加实用朴素的肚兜,又或许反映了时代动荡下的生活重心转移。更让我好奇的是,“寄情”二字,它暗示了肚兜在情感传递中的重要作用。或许书中会讲述许多关于爱情、亲情、甚至思念的故事,通过肚兜这一媒介,得以跨越时空的阻隔,触动现代读者的心灵。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知识的堆砌,而在于它能否唤起我们对过往生活、对情感的重新审视和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文化现象特别感兴趣。《肚兜寄情文化史》这个书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肚兜,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词汇,它不仅仅是一件服饰,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我想象这本书会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气息。作者大概会从肚兜的起源、发展,一直讲到它在不同朝代的材质、款式、工艺的演变。但这远远不够,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挖掘肚兜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寄情”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让我联想到,肚兜在古代可能扮演着重要的情感传递角色。也许是一件母亲亲手缝制的肚兜,承载着对女儿出嫁的祝福和不舍;也许是一件情人之间赠送的肚兜,是含蓄而又炙热的爱意的表达;也许是远方游子收到家中寄来的肚兜,是亲人温暖的牵挂。这本书,有望从一件小小的肚兜出发,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图景,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惊喜,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文化侧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