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 9787539988290

随园食单 97875399882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食谱
  • 家常菜
  • 中国菜
  • 烹饪
  • 美食
  • 随园食单
  • 清代
  • 饮食文化
  • 传统美食
  • 菜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88290
商品编码:296639621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随园食单

:52.80元

售价:35.9元,便宜16.9元,折扣67

作者:〔清〕袁枚,王刚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39988290

字数:

页码:3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读什么书可以提高生活格调?中华雅文化经典——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这是一套什么书?中华雅文化经典,遴选衣食住行、琴棋书画等*能代表古人雅致生活的图书十部,是古人生活品位和生命追求的“美”之显现,是生活趣味和生活热情背后的诗意与优雅的表达。婉约深情,温暖美丽。既能提高生活品位,又有实用价值。★内容有什么特色?全彩四色装帧 几百幅经典插图 名家杂说 闲情趣味知识扩展雅致文化、实用操作、趣味知识 融汇一炉★适合哪些人阅读?文化藏书——作为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是中产阶级提高文化格调理想**;案头之书——作为古人审美趣味的体现,是文化研究者的必备书;普及读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沧海明珠,是大中学生文化修养必读书。★《随园食单》是研究传统菜点、提高烹饪技艺的餐厨。 ★《随园食单》数百幅经典插图,全彩装帧,打造迄今*精美版本。★《随园食单》完美重现中国古代珍馐美味及烹制法则,直观解读物性为上、适口为珍的饮食艺术。★《随园食单》堪称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的百科全书,详述中华餐饮之制法及精髓,既可作提高厨艺之范本,亦可作品味生活之借鉴。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共十四单,外加一序。详细记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南北菜肴、饭点和名茶美酒。举凡菜点的选料、加工、切配、烹调及对菜点的色、香、味、形、器、序都做了精辟的论述。各个环节,皆顺物之性,循物之理,自然为本,引之导之,调之剂之,合于口味。

《随园食单》是清代文人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被海内外食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 食经 ,其价值却不仅是食学的,思想哲学和语言文学价值同样是不可低估的。袁枚用文才笔墨,将吃喝之俗事写出了别样的气息,让一蔬一饭的哲学打破时间的限制,触动我们的味觉和记忆。

目录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晚年自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与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撰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著作传世。
袁枚是中国历史上个公开声明饮食是堂皇正大学问的人,所著的《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该书的饮食理论与烹制技法至今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文摘






序言



《随园食单》并非一本描述具体菜肴做法的书籍,更非一份食材的详尽名录,而是一部充满生活情趣与烹饪智慧的散文集,由清代文人袁枚所著。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优雅的文笔,展现了作者对美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活艺术的极致追求。 袁枚,字枚,号随园老人,浙江杭州人,是一位集文学家、美食家、园林学家于一身的奇才。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却因此得以脱离官场的束缚,寄情山水,沉浸于文学创作和美食研究之中。《随园食单》正是他晚年闲居随园时,将多年来品尝、研究、实践美食的心得体会,融汇于心,挥洒笔端的集大成之作。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烹饪书籍的刻板模式。我们通常以为的食谱,无非是罗列食材、计量单位、烹饪步骤,然后便是成品图片。《随园食单》则不然,它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与好友品茗论道,娓娓道来他对饮食的见解。每一则关于菜肴的记载,都不仅仅是“如何做”,而更侧重于“为何如此”。袁枚会从食材的来源、时令的变化、烹饪的火候、调味的妙用,乃至用餐的器皿、环境的布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到精辟的论述。 例如,在谈论到“点心”时,他不会像现代食谱那样详细讲解面粉的比例、酵母的用量,而是会从点心的“精巧”与“玲珑”入手,强调其在形状、口感上的变化万千,以及它在宴席中的点缀作用。他会提及不同季节的点心应有所不同,例如春季适合用清淡的野菜制作,夏季则要考虑消暑解腻,而秋季则可偏重温润的口感。这种对于饮食细微之处的体察,体现了袁枚将美食视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令、环境、心境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 《随园食单》的语言风格同样引人入胜。袁枚文笔洒脱,时而幽默风趣,时而严谨细致,充满了文人特有的雅致与情趣。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烹饪技艺变得生动形象。读他的文字,仿佛能看到他一边品尝美味,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菜肴的形态,一边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这部书的章节设置也颇为别致。它将菜肴分为“须知”、“客斋”、“家常”三大类,并在每类之下又有更细致的划分,如“乾果”、“鲜果”、“海鲜”、“禽鸟”、“蔬婆”等等。这种分类并非完全按照食材的种类,而是更多地融入了袁枚个人的烹饪理念和生活习惯。例如,“须知”部分,并非讲烹饪技巧,而是强调了做菜的“须知”,如同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样,需要有原则和根基。这其中蕴含着他对烹饪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 在“须知”部分,袁枚提出了“量物之性,变化之宜”的烹饪总原则。他认为,每一味食材都有其独特的“性情”,烹饪的关键在于理解并发挥这种“性情”,而不是一味地去改变或压制它。这种尊重食材本味的理念,是《随园食单》最核心的精神之一。他反对那些“不合体例”的烹饪方式,例如用过于浓烈的调料掩盖食材的原味,或者用不恰当的烹饪方法破坏食材的口感。他推崇的是“原汁原味”,认为真正的美味来自于食材本身的鲜美,经过恰当的烹饪处理后,能够得到升华,而非改变。 他对于调味的论述也颇具匠心。他强调“味在调和”,认为调味的关键在于“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他反对“重油、重盐、重糖”的烹饪方式,主张“清淡”与“适度”。他对各种调味料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例如他会分析酱油、醋、酒、姜、葱、蒜等在菜肴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提升菜肴的风味。 《随园食单》并非一本教会你照猫画虎制作每一道菜的“秘籍”,而更像是一本烹饪的“心经”。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体味食物的真味,去领悟烹饪的乐趣。袁枚在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迪。例如,他提倡“就时令而食”,强调不同季节应有不同的饮食,这与现代人追求的健康饮食理念不谋而合。他对于食材新鲜度的重视,对于烹饪过程的细致打磨,都体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 此外,书中还穿插着许多关于袁枚个人生活经历、社交活动、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内容使得《随园食单》不仅仅是一本烹饪书籍,更是一幅生动展现清代文人生活画卷的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人的雅趣,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 例如,他提到在一次宴请中,如何根据客人的喜好来安排菜肴,如何通过巧妙的菜品组合来烘托宴席的气氛。他会记录下客人们对某道菜的评价,以及他自己对于这道菜的看法。这些细节使得《随园食单》充满了人情味,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与袁枚一同品味佳肴,感受生活的美好。 《随园食单》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当时的文人圈,更在后世广泛流传,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为后来的烹饪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对待食物的态度,一种将美食与生活、艺术、哲学融为一体的境界。 阅读《随园食单》,我们能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制作一道菜,更能学到的是一种审美的眼光,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一种对“食”的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在匆忙的生活中,不妨停下脚步,用心去品味每一口食物,去感受食物带来的愉悦,去发现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美。 总而言之,《随园食单》是一部充满智慧、情趣和艺术魅力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优雅的文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得以领略袁枚这位伟大美食家和生活家的独特风采,以及他对“食”与“生活”的深刻理解。它不是一份冰冷的菜谱,而是一本温润的、充满生命力的读物,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细细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每当我翻开《随园食单》,仿佛都能听到一种来自古老庭院的低语,那是一种关于时间和情感的絮语。这本书并没有以宏大的叙事,而是以细微之处见真章。它没有教你如何征服 Michelin 三星,也没有给你灌输各种营养学的概念,它只是平和地告诉你,如何用寻常的食材,做出令人齿颊留香的味道。我喜欢它对细节的描写,比如如何辨别新鲜的鱼,如何让豆腐保持韧性,如何用最简单的调料激发出食材本身的鲜味。这些看似琐碎的知识,却蕴含着无数的经验和智慧。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是如何依靠对食材的深入了解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握,创造出如此丰富的味觉体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朴素的哲学: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琐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去品味。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消耗,而是一种充满敬意的交流。

评分

《随园食单》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对生活本身的欣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为了追求外在的成功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而这本书,却用最温和的方式,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袁枚先生的文字,充满了生活情趣,他对于食物的描写,不仅仅是口味上的呈现,更是对那种生活状态的描摹。他笔下的宴饮,不是浮华的铺张,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我常常会想,如果我能拥有那样一种生活,在闲适的午后,烹饪一道心仪的菜肴,与亲朋好友共享,那将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干货”式的知识,但它却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慢生活”、“品味生活”的种子。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留出一些属于美食、属于情感、属于心灵的空间。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剂温柔的良药,治愈着我那颗焦躁的心。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的“随心而食”的理念。在当今这个讲求效率和标准化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规章制度所束缚,就连吃饭,也仿佛被赋予了固定的模式。然而,《随园食单》却告诉我们,饮食本应是轻松愉悦的,是可以充满个性和创意的。袁枚先生的文字,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是充满了真诚和坦率。他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条件去调整菜肴,去尝试新的搭配,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味。这种打破常规、拥抱自由的精神,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解放。我不再拘泥于那些条条框框,而是开始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即便偶尔失败,也不会感到沮丧,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有趣的探索,都是一次对味蕾的冒险。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味,不一定来自于最昂贵的食材,也不一定来自于最复杂的烹饪技巧,而在于那份投入其中的真心,那份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我一直觉得,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情感、记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阅读《随园食单》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食谱,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的散文集。袁枚先生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烹饪一道菜,他更是在教你如何品味生活,如何用心地去感受身边的一切。他对于食材的讲究,不仅仅是对味道的追求,更是对自然的尊重,对季节的敬畏。他笔下的每一道菜,都仿佛与当时的节气、风土人情紧密相连,有着最恰当的时令,最应景的搭配。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的饮食习惯,是否太过随意,是否忽略了许多可以更细致、更具仪式感的地方。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生活中那些粗糙的角落,也点燃了我对生活品质的全新追求。我不再仅仅关注“吃什么”,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吃”,如何让每一次用餐都成为一次对身体和心灵的慰藉,一次与自然的对话。

评分

初拿到《随园食单》这本书,我被它那古朴典雅的书名所吸引,仿佛能闻到一股陈年的桂花香,又仿佛能听到吴侬软语的江南小调。我并非专精于美食之人,对于烹饪的技艺更是浅薄,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亲切感,悄然走进了我的生活。它不像那些冷冰冰的菜谱,罗列着繁琐的步骤和难以寻觅的食材,而是更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用最寻常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味道。我时常在午后,泡上一杯清茶,随手翻开其中一页,便能被作者袁枚先生笔下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文字所打动。他对于食材的选择,对于火候的拿捏,对于调味的细致,都透露着一种“信手拈来皆是美”的境界。我并非真的要去厨房实践,只是沉浸在他所描绘的那个世界里,感受着古人的生活情趣,想象着那曾经的宴席,那曾经的笑语。那些看似平常的食材,在他的笔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变得格外鲜活。我想,这便是文字的魔力,它能穿越时空,将久远的味道,以最生动的方式,传递到每一个读者的心中,激荡起属于自己的那份关于味蕾的涟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