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评本)9787535480552 长江文艺出版社 王星 注评

千家诗(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评本)9787535480552 长江文艺出版社 王星 注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星 注评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古典诗词
  • 千家诗
  • 国学
  • 经典
  • 注评
  • 王星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传统文化
  • 唐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80552
商品编码:2967891830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千家诗(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评本)
作者 王星 注评
定价 28.0元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35480552
出版日期 2015-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丛书》推出了30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30个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已经出版过的版本,由专家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王兆鹏、唐浩明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读本。

《千家诗》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全书共22卷,录诗1281首,都是律诗和绝句。本书由王星编注,精选律诗和绝句200多首,对所选诗歌进行了注释和评析。


   作者简介

王星,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湖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唐宋诗词。主持项目有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湖北大学校级教研项目等。参加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在《文学遗产》、《文献》、《甘肃社会科学》、《湖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编了《宋才子传笺证》,《唐宋诗词教程》等专著与教材。


   目录

   编辑推荐
href='#' target='_blank'>


国学经典丛书·名家注译本
推荐语
从民族文化教育的大局出发,从熟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小眼入手,为青少年打造了一座宏壮的传统文化殿堂。——顾明远
熟读国学经典,是构建青少年智性和德性的好途径。——魏书生
让孩子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古圣先哲们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们更有民族文化精神的底蕴。
——余映潮
体味中国古典文化,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用中国古典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德智品性,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应然之举。——李镇西
开启深远博大的人生,从品读这套中国古典文化开始。——窦桂梅




   文摘
千家诗卷一〓五绝国学经典丛书千家诗
春晓①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③
【注释】①春晓:春天的早晨。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③知多少:不知有多少,极言落花之多。
【评析】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他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他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漫游吴越。但在人人向往功业的盛唐,他也曾在开元十二年(724)往洛阳求仕,开元十六年(728)进京考进士,不第后还乡。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荆州长史,他也曾被招致幕府,后仍返回家乡做隐士,不久即因背上长毒疮而死。李白盛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孟浩然即使并不像李白所赞,是个一心一意的高洁隐者,但终究对仕途不够积极,更难以去奔去竞。如果还多活些年,也许还是会像陶潜一样,终生归隐田园吧。在他的心灵中,对高洁的追求始终强过世间的奔竞之心。
这首《春晓》,一题作《春晚绝句》,大约是写于快到晚春的时节。诗歌写春日晨起时的感受,一夜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外面到处都是鸟儿清亮的鸣叫之声,春天是多么的美好呀!然而昨夜,却下过雨,在沙沙的风雨声中,不知有多少美丽的花儿被吹落了!诗人敏锐而细微的心灵感受,通过这首精美的诗句定格下来,传达到我们的心中。
这首诗应该是没有经过什么特别的构思,只是从作者纯净的心间自然流淌出来的。诗人准确抓住了清早醒来突出的鸟声,而且是“处处闻啼鸟”,无限的春光通过听觉而得以充分的展现。又从听觉入手,引入昨夜似乎有风雨之声,而深深感慨“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这是一首听出来的诗,以听觉和联想为主是它大的一个特色。
比起“春晚群木秀,关关黄鸟歌”、“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中的鸟声更单纯、更突出、更清亮,更能唤醒我们曾经有过的听觉感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无限春光和勃勃生机。所以尽管后面有“花落知多少”的深深感慨,我们却不会有“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悲伤,后者更多引发的是一种身世之悲,一种负面的情绪,而这里却是让我们深思生命与美的易逝,而更加热爱生命。
访袁拾遗不遇①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②。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注释】①袁拾遗:袁瓘(guàn),襄阳人,后移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唐玄宗时曾任左拾遗。拾遗:唐代谏官名,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从八品上。②江岭:指长江、五岭一带。五岭在湖南、江西与两广、福建交界处。流人:判罪被流放的人。
【评析】袁瓘是襄阳人,喜爱剑术,是孟浩然的老乡兼好友,后迁居到河南睢阳,孟浩然到洛阳曾专程寻访袁瓘,而当时袁被贬官岭南,故此诗一题《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后来袁瓘遇赦而归,授官太祝,孟浩然写有《南还舟中寄袁太祝》。孟浩然终曾在长安与袁瓘重逢,而袁瓘不久调任赣县尉,孟浩然写了《送袁太祝尉豫章》诗,可见两人交往时间很长,友谊很深。
这首诗写他特意到洛阳去拜访老友,千里来访,也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友谊,或许还有其他的期望,然而从两人的交往来看,这次寻访应该主要出于友情。不带其他目的、纯情的交往是多么美好,尤其是当人们成年了,进入社会之后。
但当他找到那里时,却得知朋友被流放江岭。专程寻友不遇,诗人当然十分失望,但朋友不是去旅游了,而是获罪贬官流放了,所以诗人并没有在诗中多表达失望情绪,更多的是对朋友的关心和同情、安慰和祈盼。但这些,都说得十分委婉、平淡。“我到洛阳来访你这个大才子,你却被流放江岭一带了。虽然听说岭南的梅花开得要早一些,但哪里比得上这洛阳的春天呢!”洛阳是繁华之都,牡丹名动天下,春色格外美好,他多么盼望能和好友在洛阳的春天里重聚呀。“何如”二字,包蕴丰富。
诗人孤独地来,在不遇的失落中以平淡的语言诉说着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然后又孤独地离去,如果不是他留下的这首诗,谁能看到貌似平淡的诗人深情重情的那一面呢?真正的朋友总是尽力不给你负担,却总是淡淡地牵挂、思念、同情帮助着你,尤其是在你失意的时候!
闻一多先生曾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读这首诗歌时,我们也仿佛看见了闻一多先生所描绘的孟浩然。

……


   序言

国学经典丛书千家诗总序
郭齐勇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缺乏的也许不是所谓的“革新力量”,而是“知旧”,也即对传统的了解。
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都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从先秦的《诗经》《易经》,晚周诸子,前四史与《资治通鉴》,骚体诗、汉乐府和辞赋,六朝骈文,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传统经典这条源远流长的巨川大河中,流淌着多少滋养着我们精神的养分和元气!
《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经与典交织运作,演绎中国文化的风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秩序。中国文化的基调,总体上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当然也是指导人生的。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还是先民传唱的诗歌,屈原的忧患行吟,都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人伦大爱、家国情怀、理想境界。尤其是四书五经,更是中国人的常经、常道。这些对当下中国人治国理政,建构健康人格,铸造民族精魂都具有重要意义。经典是当代人增长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更在阐释传统经典、传承核心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认同的大纛下努力向中国古典文化的宝库掘进。他们欲推出《国学经典丛书》,殊为可喜。
怎么样推广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呢?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给了现代读者一把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现代读者与古圣先贤神交的窗口。
放眼当下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诸多出版商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曲解经典,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知传承经典起了误导作用。有鉴于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经典丛书》特别注重版本的选取。这套丛书30个品种当中,大多数择取了当前已经出版过的版本,是请相关领域的名家、专业人士重新梳理的。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普及性,希望读者能有一次轻松愉悦的古典之旅。
种种原因,这套丛书必然会有缺点和疏漏,祈望方家指正。
前言

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华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和文化总是有些隔膜,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放牛娃,其隔膜更甚。大约是读到中师的时候,才听到一位老师提及,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有四种——“三、百、千、千”。当时只知道“三”是《三字经》,“百”是《百家姓》,“千”则是《千字文》,但还有一个“千”,却不太清楚。那时也没有电脑网络,不可能“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当然,也怪自己“不求甚解”、“不敢上问”。
进入大学的个学期,我的伯父,一位始终有着忧国忧民情怀、靠自学考上大学的五十年代的大学生,给了两本书让我拿去读。一本是红色封面,题目可能是《诗抄》或者《革命诗抄》,是1976年广大人民在广场自发悼念总理的诗歌集。当时读来热血沸腾,至今还记得其中一首:“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后来他又引导我阅读了、孙中山、毛的传记等等。那种感觉,和读父亲买给我的、也是我的本图书——《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故事》时的感觉很相似,对于行侠仗义、救世济民很是向往。
还有一本,就是一个旧的石印本的《千家诗》,这时才恍然大悟,那还有一个“千”,就是《千家诗》。一首首依次读来,走过了诗中的春夏秋冬,渐渐对古诗有了些领悟和兴趣。于是裁了一个小本子,将自己觉得好的诗歌抄下来,带在身边,随时背诵。想想后来的人生道路,多少与此有些关联吧。只是经济大潮涌动起来,后面的十来年,虽然还在读古书读学位,心却不再沉静,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为了两个字:“谋生”。
不想,去年年底时,教研室领导找到我,说出版社要出一套古代文化经典的评注本,其中《千家诗》一书还没有落实,希望我能接下这个任务。虽然还有很多事很多压力,我终接下了这个任务,大约是因为和《千家诗》有一份未了之缘吧。

早的《千家诗》名字很长,叫《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据说是南宋后期号称一代文宗的大诗人刘克庄编选的。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故这本诗选又称《后村千家诗》,简称《千家诗》。全书共22卷,分时令、节候、气候、昼夜、百花、竹林、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音乐、、昆虫、人品14门,133类,442目。收录作者368人,录诗1281首,都是律诗和绝句,多选唐宋人作品。这本书未被收入《四库全书》,但清代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刊行的《楝亭十二种》中收录了此书,这时离此书的诞生近四百五十年。又过了大约九十年后,清代学者阮元花几十年心血收集、编纂、抄录成一套共175种古籍的丛书,嘉庆皇帝赐名《宛委别藏》,也收录了这本书。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东海文艺出版社将此书简称为《千家诗评译》出版,杨鸿儒校订,有标点和简明注释。1986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又以《后村千家诗校注》的名称出版,胡问侬、王皓叟校注。这一年,离此书的诞生已经七百多年了。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刘克庄的《后村千家诗》因为篇幅过大,流传并不广。好在古人早已意识到这一点,据传南宋末年谢枋得(1226-1289)以刘克庄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为底本,从中精选出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共百余首,编成《重定千家诗》,被福建建阳书坊大量刊刻,成为儿童蒙学畅销书,影响极为深广,甚至影响到明代皇家教学。北京图书馆馆藏有明彩绘插图本《明解增和千家诗注》一卷,用明代内府专用加厚皮纸抄写,收七律三十六首,每首依原韵和诗。版式为上图下文,其中金色的线条和画幅,用真金粉描绘。据专家考证,这是明末宫廷内供皇太子们学习的读本。
明末清初,江西临川人蒙学大师王相,有感于通行本《千家诗》只有七言的不足,又在《后村千家诗》的基础上选录五绝和五律,编成《新镌五言千家诗》,又称《五言千家诗》。据“他乡临川人”的:王相,字晋升,号讱庵,江西临川人。祖籍山东琅琊,故其作品往往署名琅琊王相。他是清朝学者、蒙学家,编辑和注释过多部蒙学书籍。如《新镌五言千家诗》、《女四书》(刊刻于明天启四年1624)、《三字经诂》(撰于康熙五年1666)、《百家姓考略》等。经他编辑的蒙学著作在明末广为流传,更成为清代蒙学经典。
王相还为署名谢枋得的七言《千家诗》作注,题为《增补重订千家诗》。虽然此前的《千家诗》选者是否为刘克庄和谢枋得,还有争议,但可以确定清代流行的五言和七言《千家诗》是经过王相编注的。推测编定的时间,可能在康熙五年(1666)前后。
后来,坊间把五言和七言《千家诗》合印在一起,总称《千家诗》,成为后代为流行的本子。一般所谓《千家诗》,都是指这种合刊本。全书共四卷,选七言绝句94首,七言律诗48首,五言绝句39首,五言律诗45首,共计226首(也有本子为224首),多为唐宋两代诗人的名篇佳作,唐代六十五家,宋代五十二家。选诗多的是杜甫,共二十五首。
此时,《后村千家诗》已走过四百多年的历史,而这合刊本《千家诗》,流传至今也有三百四十多年。此后又过了大约一百年,蘅塘退士孙洙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成《唐诗三百首》,此书一出即风行海内,影响不仅限于蒙学,也是唐诗的通行选本,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广的诗词选集。而《千家诗》则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仍然断续有人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曾有两个《千家诗》的出版高潮。如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兴勤、杨侠注的《千家诗新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哲永著的《千家诗评注》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出的《千家诗》版本更多,并出现了全解,名家讲解,注音、绘图等各种版本,还有一些出于网络作家,其中不乏精品。如成松柳的《名家讲解千家诗》,中华书局张立敏注的《千家诗》,李梦生的《千家诗全解》,邓启春的《中华传统蒙学精华注音全本:千家诗》,李淼的《国学一本通:千家诗》(彩图全解),江湖夜雨石继航先生的《千年霜月千家诗》等,此外还出现了袁行霈先生的《新编千家诗》等。可以想见,走过了七百多年的《千家诗》,已经成为经典,再不会走丢了。

《千家诗》之所以能长期流传不衰,并在当今阅读经典的潮流中再次辉煌,大约有以下一些原因:,所选篇目数量适中,全书二百多首,篇幅不大,便于携带和吟诵。第二,《千家诗》比较亲民、比较平民化。所选大多是唐宋名家名作,但没有门户之见。作者既有帝王将相、名人学士,也有平民百姓,和尚、牧童、无名隐士,近似于一个草根选本。第三,只选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篇幅短小,易于记诵。所选诗歌大多内容浅近,语言平易,而律诗绝句原本音韵铿锵,故而非常适合青少年和初学者的诵读学习。第四,《千家诗》的篇目基本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编排,诗中景物、诗人情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读后给人一种特别鲜明的季节感,很能调动读者的生命体验,这是绝大多数选本都不具备的。
但作为旧时代的选本,《千家诗》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应制诗与酬和诗较多。个别诗歌艺术性、思想性不强。此外五言绝句也较少,只有39首。
因此,我们这本《千家诗》注评本,在旧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增删。除保留了几首应制诗、当值诗作为标本,删除了一些应制之作和艺术性不太高的作品;也因原选杜甫诗数量过多而删除了杜甫的几首作品。增加了一首七言绝句和16首五言绝句。这些五言绝句都为唐宋人作品,以宋人名篇为多,正是旧本《千家诗》五言所缺少的。所增诗歌,仅《除夜宿太原寒甚》一首,为明代于谦作品。一则此诗是除夕所作,适合做五言收尾。二则于谦为民族英雄,理当以诗存人,加以表彰。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改编,涉及诗歌的排列位置、错误更正、篇目合并等方面。总之,本书在保留传统版本《千家诗》优点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更正还原,增删评议,力求推陈出新,使该版本具有如下特色:
一是合理增删,保持整体平衡。本书对原本《千家诗》删除的并不多,保留了原选作品二百多首。我们只是对有些诗作进行了合并处理,将原本同题或相关的诗歌放在一起解释。如卢梅坡两首《雪梅》诗合并;玉堂当值诗单篇注释了白居易的《直中书省》一首,周必大的《入直》和洪咨夔的《禁锁》都放在了评析中。还将一些原本所选的诗作放到了附录中。而本书增加的诗歌主要是五言绝句,正可弥补原本五绝偏少的缺憾。本书单独评析诗篇共217篇(个别诗歌一题之下或有两篇),其中五言绝句52篇,七言绝句85篇,五言和七言律诗均为40篇,篇目分布较为平衡。
二是多种途径,扩大本书容量。本书除将部分原选诗作保存在附录和评析中,还尽量引用与所评析作品相关的诗词作品,并尽量引录全篇,以便于读者领悟理解所选诗歌并扩大视野。据粗略统计,本书收录诗词超过310篇。
三是调整位置,使顺序更合理。本书保留了《千家诗》按一年四季编排的独特体例特点,但对有些诗作顺序进行了调整,新增诗歌也大致按时间顺序插入。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前到了夏季部分,王维的《红豆》放在春季部分等等。
四是吸收众长,力求注析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并重。编写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广泛吸收前人的成果。评析部分力求在准确解读诗作的基础上,既搜罗万象广泛征引,又新颖独到坚持己见,希望既利于读者全面客观地了解原诗,又有助于读者独立见识和创造发散思维的培养。力求做到知识正确,思想正大,情感高尚和并不失趣味性,避免有些《千家诗》解析过于个性化的偏颇。其中一些篇目的解读,如王安石的《梅花》、皇甫冉的《婕妤怨》、王质的《灯花》、卢竹坡的《雪梅》、李朴的《中秋》等篇目,均含有编注者深入研究后的独到见解,或能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此外,对原本《千家诗》简化或弄错的诗题、作者等,我们或进行了改正还原,或在注释评析中予以了说明。为帮助读者对诗歌的理解,我们还对部分作品做了编译,或韵或散,不拘形式,力求对读懂诗歌有所帮助。对一些生僻字,我们也加注了拼音,以便于读者阅读。
在写作过程中,本书参考了大量前贤今人的著作,以及大量网文资料,其中重要参考者均在附录和行文中提及,以表示尊重。但因篇幅和个人精力等原因,没能一一注明来源,特表歉意。除了署名编注者外,门下研究生龚敏同学、编注过程中认识的网友太原绎逖女史也参与了本书的部分写作。同事邹福清副教授提供其编注的《名家解读唐诗三百首》书稿以作参考,责编曾莉女士多次交流、审阅书稿、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者袁行霈先生在他主持编写的《新编千家诗》前言中曾说,编选《新编千家诗》“是一件积德的事情”,但愿我们这本小书也能为读者们阅读经典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如能有一些启迪,那就是我们极大的荣幸!但正如明人何宗曾所指出的:“夫注杜者,求之太深,则言非事实;质之太浅,则趣乏悠长;未必尽能得杜之情,而观者难焉。”(明何宗曾《〈杜律测旨〉后跋》),注析杜甫诗歌如此,注古诗莫不如是。加之编注者才疏学浅,成书匆促,其中错漏定然不少,敬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以待有机会时再做修改。
王星龙雨
2015年3月23日
记于望江楼

 


《千家诗》:一卷诗意流转,半世风雅共赏 在中华浩瀚的文学长河中,总有一些篇章,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千家诗》便是这样一部承载着千年诗韵的瑰宝。它以其精炼的文字、丰富的意境、深邃的哲思,在数百年间,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更是无数文人墨客案头常备的诗歌宝典。 这部《千家诗》并非一首诗的集合,而是一部精选集,它如同一个精心布置的园林,汇集了唐诗宋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佳作。编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最富艺术价值、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篇章。这些诗歌,涵盖了从初唐的清新婉约,到盛唐的雄浑壮丽,再到中晚唐的沉郁顿挫,以及宋词的豪放与婉约,几乎囊括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和主要流派。 翻开《千家诗》,你会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愁,杜甫《春望》里的家国情怀,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壮志凌云,孟浩然《春晓》的田园牧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生动描绘,苏轼《水调歌头》的豁达与哲思……这些诗句,或描摹山川景致,或抒发个人情怀,或感叹人生际遇,或寄寓家国情怀,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它们如同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片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的精神世界。 《千家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这些诗歌,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以及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它们教会我们热爱生活,欣赏自然,珍视友情,关怀民生,更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认识自身的价值。 王星先生的注评本,更是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王星先生作为一位学养深厚、功底扎实的国学大家,他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一一解读这些千古名篇。他的注评,并非简单地解释字词,而是深入剖析诗歌的创作背景、时代语境、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甚至对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进行鞭辟入里的阐释。 王星先生的注评,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严谨而不失趣味。他能够将艰深的学术理论,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他不会为了炫耀学问而堆砌生僻的词汇,而是力求让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服务于对诗歌的理解。同时,他的注评中常常穿插着有趣的故事和历史典故,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避免了枯燥乏味。 其次,深刻而不失温度。王星先生的注评,不仅仅是客观的学术分析,更饱含着他对诗歌的深情。他能够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悲喜,并将这种情感传达给读者。他的注评,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滋养。 第三,全面而不失重点。在对诗歌进行讲解时,王星先生力求全面,从诗歌的字词、句法、修辞,到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他同时又能够抓住诗歌的精髓,抓住最能体现诗歌价值的部分进行重点阐释,避免了泛泛而谈。 第四,创新而不失传统。王星先生在继承传统注疏方法的基础上,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他的注评,既尊重了经典的权威性,又展现了当代学者的学术思考。他能够结合当代的社会背景和读者需求,对古典诗歌进行新的解读,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例如,在解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王星先生不仅会解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更会分析诗人为何用“银河”来比喻瀑布,这背后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他还会探讨“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紫烟”的色彩意象,以及诗人对庐山秀美风光的细致观察。 再如,在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王星先生会深入剖析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以及他对战乱年代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他会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风范。 王星先生的注评,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读者一步一步走进诗歌的殿堂。他不仅教会我们如何欣赏诗歌,更引导我们去理解诗歌背后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他让我们明白,这些古老的诗句,并非只属于过去,它们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当下的心灵,为我们提供精神的慰藉和人生的启迪。 《千家诗(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评本)》以其精选的诗篇,加上王星先生深刻而富有温度的注评,无疑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次与经典对话的绝佳机会。它不仅是诗歌爱好者案头的必备读物,更是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读者不可错过的宝藏。 阅读《千家诗》,就像在与历史对话,与智者交流。它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雅致,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部书,将带领你穿越时空的界限,领略中华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你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升华。这是一场诗意的旅行,一次思想的盛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玩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望。市面上关于《千家诗》的版本太多了,我总觉得会是千篇一律的注释,缺乏新意。然而,这本《千家诗(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评本)》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王星先生的注评,简直是一股清流。 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亲切的方式来解读诗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一些抒情诗的解读,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诗人内心的那种微妙的情感波动,然后用非常贴切的现代汉语来表达出来。读他的文字,你会觉得诗人就好像活生生地在你眼前一样,他的忧愁、他的喜悦,你都能感同身受。 而且,王星先生在注评中,非常注重诗歌的“可读性”。他会提醒读者注意一些诗歌的韵律美,节奏感,甚至是读起来的音韵美。这种对诗歌艺术性的关注,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讲解诗歌,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欣赏”诗歌。这对于很多像我一样,觉得古典诗歌“听起来”不那么悦耳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 另外,这本书在装帧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细节上的用心,无不体现了出版方对国学经典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千家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死板的课本,而是一本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

评分

最近入手了这本《千家诗(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评本)》,我得说,这是一次非常 satisfying 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古典诗歌情有独钟,但有时也会因为一些古语的障碍而感到困惑。这本书恰好解决了我的痛点。王星先生的注评,简直是及时雨。他的解释,不落俗套,不卖弄学问,而是真正地站在读者的角度,把那些精妙的诗句,背后隐藏的情感和意境,一点一点地剥茧抽丝地展现出来。 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一些咏物诗或写景诗的方式。他会从自然界的细微之处入手,比如一朵花的盛开,一片叶的飘落,然后将这些景物与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读他的注评,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诗,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和诗人一起感受当时的喜怒哀乐,一起领略那份宁静或激昂。 此外,这本《千家诗》的编排也十分用心。名家注评本的定位,让它在学术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每一首诗都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赏析,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更能体会其深层的文化内涵。而且,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拿在手里就觉得是一件有分量的文化产品,非常适合赠送或者自己珍藏。 我尤其欣赏王星先生在注评中,并没有局限于对诗句的字面解读,他还会引申到更广泛的文学、历史甚至哲学层面。这种“由点及面”的解读方式,让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读完一首诗,我常常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对人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本启迪心灵的指南。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名家注评”这几个字的信任,加上对《千家诗》这套名著本身的兴趣。但拿到手后,它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王星先生的注评,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读诗的时候,更看重那种情感的共鸣。而王星先生的注评,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他不会一味地去分析字词的溯源,而是更多地去解读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以及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他常常会用一些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让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那种“感同身受”的滋味。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思乡、离别的诗歌的解读。他能够将这种普世的情感,与具体的诗句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你在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句子时,不仅能理解字面意思,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那份超越时空的深情厚谊。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让我非常舒服。王星先生的文字,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生活化的气息。他会在必要的时候引用一些典故,但不会让你感到晦涩难懂。他更倾向于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将诗歌的精髓传达给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非常愉快,也更容易吸收。 这本书的质量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纸质也舒适,印刷清晰。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拾了对《千家诗》的热爱,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

评分

这本书,用“惊艳”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一直认为,《千家诗》虽然是流传甚广的启蒙读物,但要真正理解其精髓,需要一定的积累。而这本《千家诗(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评本)》,简直是打通了这一关卡。 王星先生的注评,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千家诗》。他并非简单地解释字句,而是将每一首诗都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他会从历史事件、社会风俗、甚至哲学思想等多个维度,来解读诗歌的内涵。这让我发现,原来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一些写景诗的解读。他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景物的描写,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景物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意义,或者诗人借景抒情的巧妙之处。比如,他可能会从一棵树的生长,联想到人生的无常,或者从一条河的奔腾,看到生命的活力。这种“见微知著”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诗歌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到位。每首诗的原文、注释、赏析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视觉上非常清晰。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手感舒适。这都为我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千家诗》的解读本,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指南。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千家诗》,也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

这本《千家诗(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评本)》真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宝藏。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厚重而典雅的封面就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个诗歌盛行的年代。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排版,字迹清晰,纸张质感也很好,无论是阅读还是收藏,都令人赏心悦目。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收录了经典的《千家诗》篇章,更重要的是,它邀请了王星先生进行注评。我一直觉得,古代的诗歌虽然意境深远,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如果没有深入浅出的解读,很多精妙之处就容易被忽略。而王星先生的注评,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用现代人的视角,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他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了文言的韵味,又极其通俗易懂,不会让人望而却步。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字词,他总是能给出准确的解释,并且还会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故事,比如诗人的创作心境,或是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我常常在阅读某首诗的时候,感到豁然开朗,原来这句诗还有这么深的含义!这种“点拨”的感觉,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这本书的优点不仅仅体现在对诗歌本身的解读上,它还从更广阔的国学视野出发,将《千家诗》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欣赏诗歌,更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中,寻觅一些精神滋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契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