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粟文化研究 张云,王慧军 9787511618504

中国粟文化研究 张云,王慧军 97875116185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云,王慧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粟文化
  • 粮食文化
  • 农业史
  • 中国农业
  • 传统作物
  • 作物研究
  • 张云
  • 王慧军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8504
商品编码:296914876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粟文化研究

定价:42.00元

作者:张云,王慧军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1618504

字数:323000

页码:2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粟文化研究》一书对黍类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做了较为翔实的记述,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黍文化渊源,是一本不为多见的集理论知识与黍类科普知识融合的专著。有较大的出版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张云,1972年2月出生,博士后,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40余项,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1 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河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二名)、河北省青年科技提名奖。
  王慧军,l957年3月出生,河北怀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河北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室主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主编、副主编专著14部,发表论文l 00多篇,五项成果获省级一等奖,一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摘


序言



中国粟文化研究 作者: 张云,王慧军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 9787511618504 《中国粟文化研究》一书,由张云与王慧军两位学者联袂奉献,深入剖析了在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粟”——这个古老而朴实的谷物。本书并非仅是简单的农学或历史记录,它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将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乃至社会学等多个视角融汇贯通,力图全面、立体地展现粟在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深远影响。 一、 粟的起源与早期传播:文明的基石 本书开篇便将读者带回遥远的史前时代,追溯粟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起源。作者们通过梳理最新的考古发现,如在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遗址出土的粟的遗存,以及对出土遗存进行碳十四测年等科学分析,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地区之一。在这里,粟并非一种单纯的食物,它更是早期人类定居、社会组织形成的关键因素。 粟的栽培,意味着人类从狩猎采集转向了农业生产,这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书详细探讨了早期粟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育苗、播种、灌溉、收割、脱粒等环节的演变。这些技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人类经验的积累和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完善。作者们通过对不同遗址考古材料的比对分析,揭示了这些早期农业技术的地域性差异和交流融合。 粟的传播,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文化的扩散。本书深入研究了粟在中国境内的早期传播路径,从黄河流域向四周辐射,影响了北方、西北、东北乃至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社会变迁。这种传播并非单一方向,而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而进行的复杂过程。作者们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粟的品种差异、栽培方式的演变,以及相关考古遗迹的分布,勾勒出了粟在中国大地上蜿蜒流淌的文化脉络。 二、 粟与古代社会:生计、信仰与制度 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口腹之欲。本书详细阐述了粟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如何支撑起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物质基础。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粟的产量和分布直接关系到人口的增长、聚落的规模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作者们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描绘了粟在古代家庭生计、乡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粟与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体系紧密相连。本书深入探讨了粟在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作用。从社稷祭祀到丰收庆典,粟都是最重要的祭品之一,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感恩以及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作者们通过梳理《诗经》、《礼记》等经典文献中关于祭祀粟的记载,以及出土的祭祀器物,展现了粟在中国古代宗教仪式中的神圣地位。 粟还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本书分析了粟在古代赋税制度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成为国家征收和分配的重要物资。同时,粟的生产和管理也促使了早期国家机器的形成和官僚体系的建立。例如,对粟的储存和再分配,涉及到仓储制度、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这些都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 粟的文化意蕴:习俗、语言与艺术 本书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研究,将目光投向粟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蕴。作者们深入挖掘了与粟相关的民俗风情。从节日庆典中的粟制品,如粽子(虽然粽子更多与稻相关,但粟在早期也可能作为主食之一)、麦糕等,到日常生活中的粟食制作技艺,如熬粥、蒸馍、酿酒等,都体现了粟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习俗的传承,反映了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书也对粟相关的词汇进行了细致的考证。通过对甲骨文、金文以及历代文献中与粟相关的字的梳理,作者们追溯了粟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演变,揭示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意义和引申。例如,“禾”、“黍”、“稷”等字,在不同语境下指代不同的粟类或泛指谷物,其字形演变和词义变迁,都折射出粟在中国农业社会中的重要性。 粟的形象也渗透到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中。本书探讨了在青铜器、陶器、壁画等艺术品中出现的粟的纹饰和图案。这些艺术表现并非简单的写实,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生命、繁衍、富饶等。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古人对粟的情感寄托和审美追求。 四、 粟的现代化转型与未来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粟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书也关注了粟在近现代的转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西方谷物如小麦、玉米的引入,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粟在一些地区逐渐淡出了主食的地位。然而,粟并未完全消失,它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作为保健食品、特色农产品,以及在一些传统工艺中的应用。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也对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作者们强调了保护和传承粟这一珍贵的农作物及其相关文化的重要性。在全球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日益关注的今天,粟作为一种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作物,具有重要的开发潜力。通过对粟的基因资源进行研究,改良种植技术,发掘其药用和保健价值,粟有望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中重拾其光辉。 总而言之,《中国粟文化研究》是一部集学术性、史料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力作。张云和王慧军两位学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粟在中国文明画卷。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也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看似平凡的谷物,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根脉,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关注到这本书的作者是张云和王慧军,这两位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口碑,这无疑为这本书的学术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对他们具体的研究方向和成就并不十分了解,但从书名《中国粟文化研究》来看,这一定是一项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我个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一直非常着迷,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挖掘出被主流视野忽视的角落的作品。粟,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其地位举足轻重,常常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想象一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普通百姓依靠粟来养育后代,创造生活,这其中一定蕴含着无数的细节和故事。我特别好奇作者们将如何梳理粟的种植、收割、加工、食用等各个环节,以及这些环节背后所衍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甚至是艺术表达。我相信,通过对粟的深入研究,一定能够窥见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面向,以及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这本书的价值,我想,绝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信息。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农业史和民俗学抱有极大热情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忽视的农业文化符号的书籍,而《中国粟文化研究》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粟,这个在我们今天可能已经不再是主流的粮食作物,却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作者张云和王慧军的这个研究课题,无疑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粟的种植、加工、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细致梳理,从而揭示其在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们能够深入探讨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俗、信仰和社会实践。例如,粟是否与特定的祭祀活动、节日习俗相关联?在古代文献中,粟又是如何被描绘和提及的?我预感,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对一种农作物的研究,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溯,是理解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和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一把钥匙。

评分

《中国粟文化研究》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像是一股清流。在充斥着各种快餐式信息和浅层解读的时代,一本专注于如此细分且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课题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根本的要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入手,而粟,作为中华民族早期最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量是巨大的。作者张云、王慧军的名字,虽然我之前并非耳熟能详,但从书名和作者的组合来看,我能感受到一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示一个立体的粟文化图景,不仅仅是其作为食物的物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哲学。我希望能够看到关于粟的起源、传播、演变的历史梳理,也希望能够触及粟在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文学艺术中的形象,以及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所呈现出的多样性。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中国农耕文明根脉的追溯,一次对被遗忘的“小人物”智慧的致敬。

评分

不得不说,看到《中国粟文化研究》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很多宏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耳熟能详,但对于那些构成我们文明基石的细微之处,却常常知之甚少。粟,作为一种古老而朴实的粮食作物,它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乃至精神世界?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这些疑问。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作者张云和王慧军的名字,我能感受到一种严谨和求实的学术氛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考证,清晰的逻辑脉络,以及对粟文化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例如,它是否会涉及粟的起源、传播,不同地域的粟种植特点,以及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我更希望它能触及粟与古代神话传说、民间节庆、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的关联,从而展现粟文化更为生动和鲜活的一面。

评分

这本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翻开细读,只是粗略地扫了几眼目录和前言。从整体上看,这本《中国粟文化研究》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硬壳封面,纸张质感也很好,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学术著作应有的厚重感。封面的设计虽然朴素,但“粟”这个字的设计很有意境,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来自土地的质朴与生命力。前言部分,作者张云和王慧军两位老师的开篇语,透露出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骨髓的热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提到了粟在中国农业文明和饮食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民俗、历史和生态信息,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读者,但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被现代社会逐渐淡忘的“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文化符号。粟,作为古代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承载着无数先民的记忆和创造。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智慧与艰辛的时代,去理解粟是如何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