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粟文化研究
定价:42.00元
作者:张云,王慧军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1618504
字数:323000
页码:2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粟文化研究》一书对黍类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做了较为翔实的记述,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黍文化渊源,是一本不为多见的集理论知识与黍类科普知识融合的专著。有较大的出版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张云,1972年2月出生,博士后,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40余项,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1 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河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二名)、河北省青年科技提名奖。
王慧军,l957年3月出生,河北怀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河北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室主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主编、副主编专著14部,发表论文l 00多篇,五项成果获省级一等奖,一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摘
序言
我关注到这本书的作者是张云和王慧军,这两位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口碑,这无疑为这本书的学术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对他们具体的研究方向和成就并不十分了解,但从书名《中国粟文化研究》来看,这一定是一项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我个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一直非常着迷,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挖掘出被主流视野忽视的角落的作品。粟,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其地位举足轻重,常常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想象一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普通百姓依靠粟来养育后代,创造生活,这其中一定蕴含着无数的细节和故事。我特别好奇作者们将如何梳理粟的种植、收割、加工、食用等各个环节,以及这些环节背后所衍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甚至是艺术表达。我相信,通过对粟的深入研究,一定能够窥见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面向,以及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这本书的价值,我想,绝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信息。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农业史和民俗学抱有极大热情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忽视的农业文化符号的书籍,而《中国粟文化研究》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粟,这个在我们今天可能已经不再是主流的粮食作物,却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作者张云和王慧军的这个研究课题,无疑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粟的种植、加工、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细致梳理,从而揭示其在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们能够深入探讨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俗、信仰和社会实践。例如,粟是否与特定的祭祀活动、节日习俗相关联?在古代文献中,粟又是如何被描绘和提及的?我预感,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对一种农作物的研究,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溯,是理解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和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一把钥匙。
评分《中国粟文化研究》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像是一股清流。在充斥着各种快餐式信息和浅层解读的时代,一本专注于如此细分且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课题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根本的要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入手,而粟,作为中华民族早期最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量是巨大的。作者张云、王慧军的名字,虽然我之前并非耳熟能详,但从书名和作者的组合来看,我能感受到一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示一个立体的粟文化图景,不仅仅是其作为食物的物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哲学。我希望能够看到关于粟的起源、传播、演变的历史梳理,也希望能够触及粟在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文学艺术中的形象,以及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所呈现出的多样性。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中国农耕文明根脉的追溯,一次对被遗忘的“小人物”智慧的致敬。
评分不得不说,看到《中国粟文化研究》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很多宏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耳熟能详,但对于那些构成我们文明基石的细微之处,却常常知之甚少。粟,作为一种古老而朴实的粮食作物,它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乃至精神世界?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这些疑问。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作者张云和王慧军的名字,我能感受到一种严谨和求实的学术氛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考证,清晰的逻辑脉络,以及对粟文化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例如,它是否会涉及粟的起源、传播,不同地域的粟种植特点,以及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我更希望它能触及粟与古代神话传说、民间节庆、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的关联,从而展现粟文化更为生动和鲜活的一面。
评分这本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翻开细读,只是粗略地扫了几眼目录和前言。从整体上看,这本《中国粟文化研究》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硬壳封面,纸张质感也很好,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学术著作应有的厚重感。封面的设计虽然朴素,但“粟”这个字的设计很有意境,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来自土地的质朴与生命力。前言部分,作者张云和王慧军两位老师的开篇语,透露出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骨髓的热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提到了粟在中国农业文明和饮食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民俗、历史和生态信息,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读者,但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被现代社会逐渐淡忘的“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文化符号。粟,作为古代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承载着无数先民的记忆和创造。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智慧与艰辛的时代,去理解粟是如何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