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
定价:40.00元
售价:27.2元,便宜12.8元,折扣68
作者:王毅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806784181
字数:
页码:4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是近代一个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也是远东地区早的汉学机构,在中国历时近百年。在此期间,它不仅从事中西文化交流活动,而且也为近代国际汉学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这个位居东方的汉学重镇至今未有研究性的论述,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更是无人论及。因此,对该机构的研究不仅可以填补一项汉学研究的空白,而且也有望开拓汉学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在导师周振鹤的指导下,查阅并搜集了大量的中外文资料、档案和相关的汉学期刊,通过对资料的缕析与梳理,系统地介绍了该机构的来龙去脉,论述了其组织机构的沿革、作用及其日常活动,分析了文会会员在中国进行的调查活动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该书并附有大量的文献整理资料,涉及该机构学术活动和会员资讯等方方面面,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毅,1974年生于河南义马。1995年毕业于洛阳师专历史系。200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原工学院政法系讲师。发表论文数篇。
文摘
探索异质文化是人类的本能。自古以来,中国在努力认识域外的同时,其他民族也在关注着中国,由此衍生出了绵延不绝、蔚为壮观的中外文化交流。以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而言,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著作中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真正来到中国,并对中国有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的是13世纪的马可波罗,但“汉族两千多年的传统教化,他是知道得不多的”,后来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也只能算是沿途的见闻,还谈不上研究。
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之间的交通已不像以前那样困难,伴随着殖民者东进的步伐,西方开始了对中国更为直接的探索与考察。首先东来的是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的传教土,由于明初的海禁政策,他们一直未能踏上中国土地,因此,整个15世纪“欧人关于中国之所认,非旅行之见闻,即事业之报告,距研究之域尚远”。
16世纪西方开始其全球的扩张运动,基督教参与了这场运动。在中国,传教士们先于殖民者叩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1540年罗耀拉(Ignatius de loyola)创建耶稣会(Jesu Societas),1549年即派沙勿略(Francis Xavier)东来传教。然而沙勿略“壮志”未酬身先死,1552年病逝于中国南部沿海的上川岛。
……
序言
书名《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给人一种严谨而又充满历史感的印象。我一直对那个时期来华的西方学者们所做的工作非常感兴趣,他们如何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深入了解中国,并留下宝贵的文字记录和研究成果。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详细记载了文会在北中国的活动,包括他们考察的地理范围、关注的研究领域,以及他们与当地官员、学者之间的交流情况。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组织这些研究的?研究的成果是否得以出版,又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皇家”二字,更是增添了一种官方支持的意味,这或许意味着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帮助我构建一个更清晰、更立体的那段历史图景,了解那些先行者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串古老的钥匙,轻轻拨动了我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皇家亚洲文会”这个组织充满了遐想,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段跨越国界的学术探索与文化交流。而“北中国支会”的加入,更是将研究的范围锁定在了中国北方这片饱含历史积淀的土地上。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画面:身着长袍的学者们,在古老的寺庙中穿梭,在碑林间驻足,在民间的巷陌里行走,他们用敏锐的目光,记录着每一个细节。我想象着,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如何理解那些深奥的中国哲学思想,如何辨识那些精美的陶瓷与青铜器?这本书的书名,不仅仅是一个研究的标题,更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前往一个充满惊喜的知识海洋。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了解那些曾经被西方学者关注过的中国北方文化元素,感受他们是如何将我们所熟悉的,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出来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庄重典雅的装帧,厚实的纸张散发出淡淡的书香,触感温润。书名“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度与学术的严谨。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欧洲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细节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总是很好奇,当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学者们,带着他们固有的认知体系与对东方的想象,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时,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他们的眼睛,是否能够超越表象,捕捉到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真实脉络?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无数的疑问:那些“研究”的内容,是否涵盖了考古发现、文献解读、民俗考察,亦或是对当时社会变迁的记录?“北中国支会”的限定,又暗示着其研究的地域性与侧重点,这是否意味着对某一特定区域的深入剖析?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一段被遗忘的交往史,让我得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文化与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又不失尊贵的质感,深邃的蓝色背景衬托着烫金的“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几个大字,字体方正有力,透着历史的厚重感。我最初被它吸引,是源于对“皇家亚洲文会”这个名称的好奇,它似乎隐喻着一段尘封的、与东方古老文明交织的西方探索史。我一直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学者在中国的活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穿越山川河流,深入腹地,记录和研究那些在我们看来早已司空见惯,但在他们眼中却充满异域风情的文化、艺术、历史遗迹乃至社会风貌的?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扇门,缓缓开启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想象的空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窥究竟。它不仅仅是一个研究的课题,更是一种情怀的寄托,是对那段早已远去的历史的回响。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与那些遥远的探险家和学者们共处一室,聆听他们口中的故事,感受他们眼中的世界。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研究的标识,更像是一扇通往遥远时空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我一直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世界对东方,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关注充满好奇。那个时代,通讯不发达,交通不便,但却涌现出无数的探险家、考古学家和文化研究者,他们带着求知的热情,深入到中国的大江南北。而“皇家亚洲文会”这样的组织,其“皇家”的身份,暗示着其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持体系,而“北中国支会”的限定,则勾勒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研究区域,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地理、人文、考古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学术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