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单霁翔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61845110
字数: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考验的10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保护处于危险、紧迫、关键的历史阶段。面对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幢幢文物建筑被强行拆除、一座座古代墓葬被野蛮盗掘、一处处考古遗址被蚕食侵占,文物工作者心如刀绞。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的10年。全国文物系统始终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将文物法制建设、摸清文物家底、文物人才培养、文物安全保障,确定为重点抓好的四项基础工作,看作是给文物工作钉上的“四个桩”,不断努力加以夯实,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论文卷(1)》仅仅是笔者在国家文物局工作的总结,是在近十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思考与行动的真实写照,是心灵随笔、情感记录与亲身经历。
写在前面
2003年
人与历史自然和谐统一
2005年
新视点引发的挑战与发展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上)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下)
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参加美国规划协会年会的感想
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发展中的“旧城整体保护”
2006年
用教育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关于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整体保护的思考
从“以旧城为中心发展”到“发展新区,保护旧城”——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上)
从“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到“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中)
从“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到“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下)
请柬保护我们的工业遗产
关注线性文化遗产——推进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
重视商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2007年
长城保护的新起点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发展路径辨析
略论开展城市文化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
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文化理想升华与文化城市建设(上)
城市文化理想升华与文化城市建设(下)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与文化城市建设(上)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与文化城市建设(下)
单霁翔,1954年7月出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学,从事关于历史性城市保护规划研究-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多部专著,并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房地产开发商通过积极介入危旧房改造计划,不但获得大量区位条件较好的土地和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机会,同时还享受给予危旧房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于是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危旧房改造,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危旧房改造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改造规模大。不少城市采取确定危旧房改造项目后一次性进行改造的方式,有的城市还规定每片危旧房改造区规模不得小于面积,致使一个危旧房改造项目可以覆盖十几条街巷,涉及上千户居民,大的项目甚至上百公顷,涉及上万户居民。二是改造速度快。《北京晚报》曾以《每年消失600条胡同,北京地图俩月换一版》为题报道:“统计表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七千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三千九百条,近一两年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六百条的速度消失。”三是采取成片推倒重建方式。各地的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几乎千篇一律采取大拆大建模式,即对改造地段实行人搬光、房拆光、树光的“三光”。大量经过修缮仍然可以利用的传统建筑被拆除,另建楼房。由于在改造中漠视原住居民的合法利益,改变了原有社区结构,还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由于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开发经营的主体是商业性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赚取高额回报,因此为了达到更高的经济利益,危旧房改造往往按照“拆一建三”、“拆一建五”等模式进行,其结果改造区内户数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无法达到疏解历史街区人口的目的。同时,建筑密度也越改越高,历史街区内的绿地和开敞空间不断遭到蚕食和侵占,树木大量伐,使得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不少危旧房改造区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占而未用”,致使正常的房屋维修早已停止,造成传统建筑加速衰败,危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历史街区内房屋破损、环境杂乱、人口拥挤、违法建筑密集、火灾隐患突出的状况,又为进行更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提供了理由。一些地方为了实施“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甚至纵容或变相纵容房地产开发商大拆大建,乱拆乱建、强拆强建。野蛮拆迁使房地产开发商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增加了效益,也成就了部分官员的“政绩”,却损坏了当地居民的现实利益和历史性城市的长远利益。为此,2004年6月办公厅发出《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对拆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调控拆迁规模,防止和纠正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大拆大建。其后,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不少措施,但大拆大建的现象并没有完全制止住,有些地方仍然很严重。
……
写在前面
2003年
人与历史自然和谐统一
2005年
新视点引发的挑战与发展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上)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下)
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参加美国规划协会年会的感想
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发展中的“旧城整体保护”
2006年
用教育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关于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整体保护的思考
从“以旧城为中心发展”到“发展新区,保护旧城”——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上)
从“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到“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中)
从“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到“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探讨历史城区保护的科学途径与有机秩序(下)
请柬保护我们的工业遗产
关注线性文化遗产——推进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
重视商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2007年
长城保护的新起点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发展路径辨析
略论开展城市文化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
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文化理想升华与文化城市建设(上)
城市文化理想升华与文化城市建设(下)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与文化城市建设(上)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与文化城市建设(下)
这次阅读《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的体验,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原本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具象的层面,认为保护就是修缮古迹、收藏文物。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书中的讨论,触及到了许多敏感而复杂的问题,例如文化商品化、旅游开发对文化原真性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避免文化同质化等。作者们并没有回避这些难题,而是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态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几篇论文,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赋能。从数字博物馆的构建,到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再到社交媒体的传播策略,这些都为我们展现了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它让我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再仅仅是“守旧”,而是可以与时俱进,拥抱创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论文集,更像是一份关于文化遗产未来的行动指南,它激发了我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热情,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活力、更有前景的文化遗产发展方向。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被这本《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思行”二字,这暗示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而阅读过程中,我的这一期待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甚至可以说是超出了预期。书中所收录的论文,无一不体现出作者们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求证,以及在现实工作中的深刻体悟。他们不仅梳理了大量的史料文献,还深入田野,与一线的工作者、传承人进行交流,将第一手的鲜活素材融入到学术分析之中。这种“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上去”的研究路径,使得书中的论述既有高度的理论深度,又不失接地气的现实意义。例如,在探讨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时,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时代变迁或经济压力,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传承机制的失效、社会认同的缺失等深层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这种分析的细致入微,以及建议的可操作性,让我看到了作者们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深切责任感和专业素养。这本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对当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的关切,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积极探索。它鼓励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学者,也包括普通民众,都能成为文化遗产的思考者和行动者。
评分这本《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书籍之一。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那样流于表面,而是深入肌理,用一种极为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构了“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复杂性。书中的许多观点,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开始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文化。作者们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广泛借鉴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使得每一篇论文都像是一次跨学科的精彩对话,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创新”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文化遗产的保护,往往容易陷入一种静态的、博物馆式的思维。然而,这本书却强调,真正的保护在于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激发文化创新的源泉。书中列举的生动案例,无论是对传统节日的现代演绎,还是对民间艺术的商业化实践,都展现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生命力。它让我意识到,文化遗产并非是沉睡的古董,而是可以被激活、被赋予新意的活态存在。这种对文化遗产的动态理解,对于我们如何在当下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就被其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底蕴,隐约透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探索的决心。迫不及待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炼而充满智慧的序言,它为整本书奠定了基调,也勾勒出了作者们深邃的思考方向。随后的几篇文章,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围绕着“文化遗产”这一宏大主题,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的文章着重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细致地分析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发展与守护,如何让那些古老的建筑、器物焕发新的生命力。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每一处历史痕迹的珍视,对工艺细节的考究,以及对文化脉络梳理的严谨。另一部分则将目光投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其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找到生存之道,如何将口述历史、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无形财富传递给下一代。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古老歌谣的回响,闻到传统手工艺散发的独特香气,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力量。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们对文化遗产鲜活而真挚的情感,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引领读者一同走进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宝库,去发现、去理解、去感悟。
评分《文化遗产 思行文丛:论文卷(1)》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其宏大的叙事视角和深远的哲学思考。书中的论文,虽然聚焦于具体的文化遗产议题,但却能从中窥见作者们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他们将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置于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探讨了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如何构建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叙事。让我尤其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文化基因”这一概念的探讨。作者们试图挖掘那些隐藏在各种文化遗产形式背后的,能够定义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深层基因。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与未来文化发展的指引。它让我们明白,文化遗产并非是孤立存在的碎片,而是构成我们民族身份认同的有机整体。读完这本书,我对“文化”二字的理解,有了全新的维度。我开始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或历史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以及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让我对我们所拥有的宝贵文化财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和使命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