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诸子百家卷:礼记(修订版)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贾娟娟 注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45705119
字数:
页码:2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礼记》历史上分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章制度书籍。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礼记》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贾娟娟注释的《中国家庭基本藏书·诸子百家卷:礼记(修订版)精选《礼记》中的篇目加以注释,并进行白话翻译,体例依照《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可供读者了解上古时代有关礼的方方面面。
《中国家庭基本藏书·诸子百家卷:礼记(修订版)原文以清朝孙希旦的《礼记集解》为底本,注释和译文广泛参阅了近现代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由于《礼记》内容浩繁驳杂,由业师刘毓庆先生从中节选三十篇,三十篇中有的对整篇内容进行译注,有的只译注其中部分内容。译注内容一般为直译,实在不宜直译处稍作变通,但力求做到准确而简明易懂。南宋理学家朱熹撷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为其作注,单行已久,因此元明以降,关于《礼记》的注本,多不录这两篇,本译注本也采取此例。
前言
序言
曲礼上
檀弓上
檀弓下
王制
文王世子
礼运
礼器
郊特牲
内则
玉藻
大传
少仪
学记
乐记
祭义
祭统
哀公问
孔子闲居
坊记
表记
缁衣
三年问
儒行
冠义
昏义
乡饮酒礼
射义
燕义
聘义
附录
《礼记》主要版本及研究著作
《礼记》名言警句
原文
4.君赐车马,乘以拜赐。衣服,服以拜赐。君未有命,弗敢即乘服也。君赐,稽首①,据掌致诸地。酒肉之赐,弗再拜。凡赐,君子与小人不同日。凡献于君,大夫使宰,士亲,皆再拜稽首送之。膳于君,有荤桃茢②,于大夫去莉,于士去荤,皆造于膳宰。大夫不亲拜,为君之答己也。大夫拜赐而退,士待诺而退,又拜,弗答拜。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衣服,弗服以拜。敌者不在,拜于其室。凡于尊者有献,而弗敢以闻。士于大夫不承贺,下大夫于上大夫承贺。亲在,行礼于人称父,人或赐之,则称父拜之。礼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⑧,乘路车不式④。
注释
①稽(qi)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恭敬者。
②荤:指辛味的菜。 如:葱、蒜、韭、薤之类。 茹(lie:苕帚。古用以扫除不祥。
③大裘:古时天子祭天的礼服。裼(xi):古行礼时,开出上服前襟,袒出上服左袖,以左袖插于前襟之右,而露出中衣。
④乘(sheng)路:即玉路,周代天子所乘之车。
译文
国君赏赐了车马或者衣服,除了当时谢恩外,受赏者还要乘着赏赐的车或者穿着赏赐的衣服再去拜谢国君。国君赏赐的物品,如果国君没有命令,就不敢乘、也不敢穿。国君如果下令赏赐,那么受赏者要行稽首礼,即两手覆地,叩头至地。如果国君赏赐的是酒肉,当时拜谢后,就不用再拜谢了。国君赏赐臣下时,地位不同的臣子,不能在同一天进行赏赐。臣下有物品要献给国君,大夫要派冢宰向国君进献物品,士要亲自向国君进献物品,进献物品时要行再拜稽首礼。如果向国君进献熟食时,同时要附送葱、蒜、韭、薤之类的辛味莱,桃枝以及笤帚。如果送给大夫熟食,那么就要去掉笤帚,如果送给士熟食还要去掉葱、蒜、韭、薤之类的辛味菜,只附送桃枝,并把熟食交送给主管饮食的膳宰。大夫之所以派冢宰去送礼,是因为怕劳烦国君亲自出来向自己答拜。大夫拜谢国君的赏赐,只要在君主门前行过拜谢礼就可以了,士在君主门前行完拜谢礼,还必须要等到小臣出来告知国君已经知道了,并再一次行拜谢礼,国君不需再回应,士在这个时候才能退下。大夫赏赐物品给士,士除了当面拜谢外,随后还要亲自到大夫家里去拜谢。如果大夫赏赐给士的是衣服,士到大夫家里拜谢的时候不用穿着赏赐的衣服。地位相等的人相互赠送物品,如果受赠者不在家,回家后要亲自到赐者家里拜谢。如果向尊贵的人进献物品时,不敢直接向尊贵者说。士与大夫地位悬殊大,不敢劳驾大夫亲自来道贺,下大夫与上大夫二者问的地位悬殊小,下大夫就可以接受上大夫的道贺。如果父母健在,就要用父母的名义来送礼。如果受到赏赐,那么就要用父母的名义来拜谢。如果举行的礼不是很隆重,那么行礼时,就可以敞开上衣前襟,脱掉上衣左袖,露出中衣。所以天子芽大裘举行祭天礼时,就不能露出里面的裼衣,乘着玉路车去祭天时,途中不能举行轼礼。
……
前言
序言
曲礼上
檀弓上
檀弓下
王制
文王世子
礼运
礼器
郊特牲
内则
玉藻
大传
少仪
学记
乐记
祭义
祭统
哀公问
孔子闲居
坊记
表记
缁衣
三年问
儒行
冠义
昏义
乡饮酒礼
射义
燕义
聘义
附录
《礼记》主要版本及研究著作
《礼记》名言警句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著作。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领悟。我一直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的基石,但具体如何实践,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它详细阐述了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下,应该遵循的“礼”,让我对“礼”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恕”的解读,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简单的话,却是处理人际关系最核心的原则。它要求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的时代,这种“恕”道精神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它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精辟的论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悟。我感觉自己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获得了一次洗礼,让我对“礼”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也更加渴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实践它,去成为一个更懂得尊重、更懂得关爱的人。
评分坦白说,初读此书,我确实感到一丝隔阂。古语的晦涩,典章制度的陌生,都曾让我望而却步。然而,当我耐心沉下心来,尝试去理解那些字里行间的含义时,我惊奇地发现,那些古老的文字中,竟然蕴藏着如此鲜活的情感和普适的智慧。书中关于“君子”的描绘,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那些能够克己复礼、温良恭俭让的普通人。他们同样会面临生活中的困惑,会经历人生的起伏,但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道德底线,用“礼”来约束自己,用“仁”来关怀他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学”的论述印象深刻。它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认知水平。这与我现今对“终身学习”的理解不谋而合。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否过于注重技能的获取,而忽略了品格的塑造?这本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没有强迫,只有引导。它让我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智慧。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千年的智慧。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古朴而深邃的气息。我并非历史学专业人士,也非儒学研究者,只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揣着好奇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礼”这个字在我心中都笼罩着一层模糊而神圣的光环,它既是行为规范,又是道德准则,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礼”的内涵,感受古人是如何将“礼”融入日常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书中那些关于祭祀、朝会、丧葬、婚嫁的详细记载,让我惊叹于古代社会的严谨与规范,也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哪些“礼”的精髓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那些关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的“礼”,更是触及了人际关系的核心,提供了宝贵的相处之道。虽然有些内容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显得有些繁琐,但正是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规定,构成了古代中国社会运转的润滑剂,维系着人与人之间微妙而重要的平衡。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智慧,通过文字的力量,依旧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引导我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安身立命。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座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比如饮食的规矩,服饰的讲究,以及待客之道。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载,实则蕴含着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他人尊重的态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孝”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更包含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陪伴。这让我反思,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对家人的关爱,是否将“孝”的真正含义遗忘在角落?书中关于“仁”的阐述,更是将“礼”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它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时,发自内心地关怀他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种“仁爱”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显得尤为珍贵。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古代士人形象,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透露着一种平和与自律。这种精神气质,正是现代社会所稀缺的,也是我所向往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古代典籍,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的智慧宝典,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言行,去追求更高的道德修养。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略带功利的心态,想着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成功学”的秘诀,或者如何成为一个“社会精英”的指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最初的设想更加深刻和广博。它探讨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礼仪,更是内在的修养和品德。书中关于“中庸”的论述,让我理解到,真正的智慧在于掌握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而是保持一种从容不迫、张弛有度的状态。这对于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情况,都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慎独”的观点,即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道德的纯洁。这是一种极高的自律境界,也是一个人真正内心强大的体现。我发现,古人对于人性的洞察是如此深刻,他们早已预见到,外在的约束终究有限,内心的自觉才是根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审视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去完善自己。它教会我,真正的“礼”,源于内心的谦逊和对他人的尊重,而非仅仅是表面的形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