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 作者 | 王思明,李明 |
| 定价 | 320.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624079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由王思明主编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上下)(精)/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分上、下两册,全面地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与梳理,按照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工具、农业技术、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和农业民俗十个方面分析、收集、整理农业文化遗产1100余项,既涵盖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包括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发掘了*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这为深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历史、保护、发展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 一、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建立情况 二、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 第2章 中国遗址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粟作遗址 二、稻作遗址 三、渔猎遗址 四、游牧遗址 五、贝丘遗址 六、洞穴遗址 第3章 中国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畜禽类遗产 二、作物类遗产 第4章 中国工程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运河闸坝工程 二、海塘堤坝工程 三、塘浦圩田工程 四、陂塘工程 五、农田灌溉工程 第5章 中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土地利用技术 二、土壤耕作技术 三、栽培管理技术 四、防虫减灾技术 五、生态优化技术 六、畜牧养殖兽医渔业技术 第6章 中国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整地工具 二、播种工具 三、中耕工具 四、施肥积肥工具 五、收获工具 六、脱粒工具 七、农田水利工具 八、农用运输工具 九、植物保护工具 十、加工工具 十一、生产保护工具 十二、渔具 十三、养蚕工具 第7章 中国文献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综合性类文献 二、时令占候类文献 三、农田水利类文献 四、家具类文献 五、土壤耕作类文献 六、大田作物类文献 七、园艺作物类文献 八、竹木茶类文献 九、畜牧兽医类文献 十、蚕桑渔类文献 十一、农业灾害及救济类文献 第8章 中国特产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业产品类特产 二、林业产品类特产 三、畜禽产品类特产 四、渔业产品类特产 五、农副产品加工品类特产 第9章 中国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田)地景观 二、园地景观 三、林业景观 四、畜牧业景观 五、渔业景观 六、复合农业系统 0章 中国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耕类聚落 二、林业类聚落 三、畜牧类聚落 四、渔业类聚落 五、农业贸易类聚落 1章 中国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业生产民俗 二、农业生活民俗 三、民间观念与信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古代度量单位换算表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拿到这本书,我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探索和学习的心态。它不像一般的科普读物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历史厚重感。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配图,它们并非简单的插画,而是真实的影像,定格了那些珍贵的农耕场景,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淳朴的年代。那些古老的农具、独特的建筑、淳朴的面孔,都诉说着关于土地和辛勤劳作的故事。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那些因地制宜、世代传承的农业技术感到惊叹,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发展出如此多样化的适应性策略,这本身就是一部写在土地上的智慧之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文明的韧性和创造力,也让我对那些默默耕耘在土地上的中国农民,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它让我明白,农业文化遗产并非陈旧的过去,而是活着的传统,是连接我们与祖先,也连接我们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详实而富有诗意的文字描述。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地名和项目,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梯田层层叠叠,沐浴在晨光中,也听到了古老的灌溉系统在静静地流淌,滋养着万物。书中提到的那些独特的耕作方式、种植技术,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我特别留意到一些关于地方性农作物和牲畜的介绍,它们不仅是食物来源,更是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习俗和信仰的载体。这些描述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并非是孤立的技艺,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是一个完整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脚下的土地,承载了太多我们尚未 fully 了解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继续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能够将宏大的叙事与微观的细节完美结合。在讲述那些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意义的农业遗产时,它也没有忽略那些隐藏在乡间小路、田间地头,鲜为人知的民间智慧。我被那些关于家族世代相传的育种秘诀、充满人文关怀的耕作谚语深深打动。它们字字珠玑,饱含着对土地的敬畏,对收成的期盼,以及对生命周期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节气、农事活动与民俗风情之间联系的阐述,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总是与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民间传说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让农耕生活充满了诗意和人情味。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交谈,他娓娓道来,用最朴实而真挚的语言,讲述着他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触动。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土地的关系,重新思考“食物从哪里来”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书中那些关于可持续农业、生态平衡的理念,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它们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物质丰富的过程中,不能忘记我们从自然中汲取的馈赠,更不能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日常消费的食物,去了解它们的来源,去支持那些遵循传统耕作方式、保护生态的生产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留住历史,更是为了传承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一种尊重生命、珍爱土地的生活态度。它让我对未来的农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更加坚定了要为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里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封面那素雅的水墨画,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入了那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耳边似乎还响起了农耕的号子声。翻开书页,触感温润,纸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瞬间勾起了我对那些承载着数千年智慧与汗水的农耕文明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而农业,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份名录,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史诗,记录着先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独具匠心的农业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那些被列入名录的珍贵文化遗产,去感受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和文化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