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 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
:128.00元
售价:87.0元,便宜41.0元,折扣67
作者:赵保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09741542
字数:921000
页码:全两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21kg
《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上下)》系“2012·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的论文集。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河南省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周口市人民共同主办,鹿邑县委、鹿邑县人民、河南省宋河国学教育基金会、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于2012年8月26~27日在鹿邑举行。《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上下)》收入来自美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和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专家、学者的学术佳作,围绕“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主题,探讨了与儒学及诸子百家、与道教、思想与西方现代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文献的研究与整理、故里等专题,成果之丰硕、论题之精到、思想之深刻,都体现了近年来海内外研究道学文化的新进展,将为进一步深化、拓展道家文化研究,传承创新华夏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赵保佑,男,1955年生于郑州荥阳市,管理学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正院级干部,河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科研究工作,近年来侧重河南区域发展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专家,200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特殊津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1项,主持完成世界银行评估项目2项,省部级社科项目20多项,先后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15项,出版《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走出黄宗羲定律的历史怪圈——中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科学评价》等著作8部,参与撰写和主编《河南经济事典》、《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河南开放型经济》、《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著作30多部,在《经济学动态》、《中州学刊》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百余篇。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一个非常熟悉的地名吸引——鹿邑。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鹿邑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印记。而这本书的主题——“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更是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当代的中国,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既能有效传承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又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生命力的创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众多专家学者对此的深入探讨与独到见解。我期待着在其中找到关于如何理解和活化传统文化的思路,以及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这些古老智慧新的生命力。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术思想,能够将鹿邑这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提升到“华夏文明”这一宏大命题的高度?书中收录的论坛论文,想必会带来不少启发性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我们与自身文化的联系,以及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
评分这本《文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内容之丰富与视角之多元。虽然书名指向了“鹿邑国际文化论坛”,但其探讨的议题早已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深入到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从历史渊源的溯源,到哲学思想的解析,再到艺术形式的演变,乃至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观察,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创新”的部分。在许多人看来,“创新”似乎总是与西方文化、现代科技挂钩,而如何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古老而博大的华夏文明中,往往是一个挑战。这本书似乎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它并非鼓吹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演进。我非常好奇,这些参会学者们是如何提出他们独特的“创新”模式的,他们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证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可以通过创新焕发新的光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博物馆或者书本里。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被其中一些观点所震撼,也常常会陷入沉思。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思想的碰撞。不同作者,来自不同背景,怀揣着不同的学术立场,却都围绕着“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核心议题,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我尤其欣赏那种既有深厚学术功底,又能结合时代脉搏进行思考的文章。例如,有些文章可能深入探讨了某个古代哲学流派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而另一些文章则可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角度,提出了创新性的保护策略。这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的跨度,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也让我能从多角度理解“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内涵。我发现,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火花,能够激发读者对自身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所探讨的“传承与创新”主题,恰恰是我近年来一直非常关注的时代命题。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能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文集》所聚焦的“华夏文明”,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讨论中,中国的学者们是如何定位自身文化的,他们对“华夏文明”的理解究竟有多么深刻?书中关于“创新”的部分,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对具体文化现象的分析,例如,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传统工艺如何通过设计与科技实现创新?古老的价值观如何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文集》,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份学术会议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我们民族文化未来的思考。在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中国的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文化的反思与重塑,也变得尤为迫切。书中关于“传承”的部分,相信会梳理出那些珍贵的、值得我们珍视的文化基因,而“创新”的部分,则更是充满了前瞻性。我期待着,在这些文章中,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在教育、艺术、科技、商业等各个领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例如,一些关于如何将传统美学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或者如何利用新技术来传播和复兴濒危的文化遗产的讨论,都将是极具价值的内容。这本书,就像是一次集体的大脑风暴,汇聚了众多智慧,旨在为华夏文明的未来发展,描绘一幅更加清晰的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