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观 身份与意义: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研究
定价:65.00元
作者:王丹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1879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丹*的这本《人观身份与意义--清江流域土 家族打喜仪式研究》以清江流域土家族为庆生祈福而 举办的诞生礼——“打喜”仪式为研究对象,描述和 分析仪式过程的展演、时间空间的择定以及行为与语 言的艺术,立足于“人观”的立场,将“打喜”仪式 还原到清江土家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考察和理解,探 究“打喜”仪式中社会关系建构和成员身份确立的动 力机制和运行状态,探求“打喜”仪式艺术表达的意 义和在清江流域土家族生命礼仪中的特殊功能,解析 “打喜”仪式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中包含的生命 观念和文化象征,探讨“打喜”仪式与土家族其他人 生仪式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内部的“文化语法”,阐 释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关于人观、身份、生 命观的表述,以及之于家庭和谐、族群团结和社会发 展的意义。
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论 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范围 第二节 诞生礼仪式研究学术史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及其可行性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章 “打喜”仪式的文化生境 节 “打喜”仪式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打喜”仪式的人文环境 第三节 清江流域土家族妇女“坐月子” 小结第二章 “打喜”仪式的展演过程 节 仪式的序曲:报喜择期接嘎嘎 第二节 仪式的开端:帮忙的进门朝祖 第三节 仪式的发展:迎嘎嘎交盒 第四节 仪式的高潮:坐席醮亡人打发送子娘娘 第五节 高潮的延续:宵夜打花鼓子送嘎嘎 小结第三章 “打喜”仪式与秩序建构 节 打喜打嘎嘎:以嘎嘎为纽带的村落共同体事件 第二节 人到人情到:以礼物为媒介的社群关系构建 第三节 香火接到哒:以新生儿为中心的成员身份确立 小结第四章 “打喜”仪式的艺术法则 节 花鼓子好打口难开:歌的文化向度 第二节 脚踏“之”字拐:舞的艺术形态 第三节 无形之中有规范:程式与张力 小结第五章 “打喜”仪式的生命观念 节 喜事都打花鼓子:生命的原真传统 第二节 红事请白事戳:生命仪式的规则 第三节 丑歌搞哒丑得很:生命之歌的真谛 小结第六章 “打喜”仪式的历史记忆 节 前传后教:仪式的生活土壤 第二节 时兴与否:传承的变迁图景 小结结语 “打喜”仪式:人观身份与意义 节 “爱”的时空建构 第二节 “人”的关系结构 第三节 “人”的和谐生活 第四节 “人”的观念变迁附录 一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地图 二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地图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王丹,女,湖北浠水人,法学(人类学)博士,文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承担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师,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出版《刘德方故事讲述研究》、《解释民俗学》(第二作者),主编《中国民间游戏总汇·语言文字卷》、《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土家族民间故事》等学术*作,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
文摘
序言
《人观 身份与意义: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研究》是一部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它并非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思考能力,但随之而来的收获也是巨大的。书中对“打喜”仪式中“人观”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人”在社会文化中的位置。作者通过细致的民族志描写,展现了土家族人是如何理解“人”与家族、社群、自然乃至超自然力量的关系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仪式中体现出的“尊重”、“责任”和“归属”等价值观念的深入挖掘。这些抽象的观念,在具体的仪式行动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是如何塑造个体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认同的。书中对仪式中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方式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那些看似简单的歌谣和动作,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智慧。阅读此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人民共同体验了他们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并从中获得了关于人类生存状态和文化意义的深刻启示。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能够触及人类最根本的生存焦虑和价值追求的学术著作情有独钟,而《人观 身份与意义: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研究》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以“打喜”仪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身份”与“意义”这两个人类永恒的主题。作者并非将仪式简单地视为一种符号化的表演,而是将其看作是土家族人构建自我、理解世界、安顿心灵的重要途径。书中对于仪式如何回应个体在生命历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惑,如何提供精神慰藉和方向指引的论述,令我印象深刻。例如,仪式中关于生命循环、死亡与新生的观念,以及对家庭和谐与族群繁荣的祈愿,都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如何通过集体仪式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意义上的肯定。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仪式中个体能动性的强调,即人们并非是被动地接受仪式,而是在参与中主动地创造和协商意义。这种视角,使得研究更具活力和现实意义,也让我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人观 身份与意义: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研究》无疑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性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更是一次对人类主体性与文化意义生产机制的深刻反思。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个体经验与普遍人类境况的学术研究充满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作者在剖析“打喜”仪式时,并没有止步于对仪式过程的描述,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观察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窗口。书中对于仪式中蕴含的象征意义的解读,比如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溯,以及对未来生命的期盼,都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意义”是如何在集体互动中被创造和协商的论述。通过对“打喜”仪式中不同角色(如长辈、晚辈、族人)的互动分析,作者揭示了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文化传统如何在代际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阅读此书,我仿佛置身于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村落,亲身感受着古老仪式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并从中体悟到人类在面对生命重大节点时,对意义的永恒追寻。
评分第一次翻开《人观 身份与意义: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研究》,我本来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想了解一下土家族这个古老民族独特的风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细的文本分析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打喜”仪式的表象,而是将其置于更为宏大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书中对仪式中每一个环节、每一句歌谣、甚至每一个细微的手势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力图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打喜”仪式如何塑造土家族个体身份认同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仪式参与者在不同阶段的言行举止的观察,以及对他们口述史的梳理,展现了一个个体如何在集体仪式中确立自己在家族、社群乃至整个民族中的位置。这种对身份构建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对人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我不是土家族人,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仪式对个体生命轨迹的深刻影响,以及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书中对于学术史的梳理也十分清晰,能够让读者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并准确把握作者的学术贡献。
评分作为一个对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都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发现《人观 身份与意义: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研究范本。它严谨的学术框架和扎实的田野调查,让那些遥远的、陌生的仪式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对于“打喜”仪式与土家族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没有将仪式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考察了在现代化进程和外部文化冲击下,这一古老仪式如何被保留、被改造,以及如何继续发挥其社会功能。这种对文化韧性的关注,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智慧。书中对于土家族独特世界观和宇宙观的阐释,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神话传说以及仪式中的歌谣,都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阅读此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民族的仪式,更是在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在适应时代发展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