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数据通信技术与应用
: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张亮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1211377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本书从宏观角度全景式介绍现代数据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全书共4章,其中第1章介绍数据通信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数据通信的复用、交换、同步、差错控制等关键技术;第3章介绍数据通信网的构成、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互连,特别是常用的帧中继网IR、分组交换网、DDN数字数据网、宽带IP网、接入网等;第4章介绍现代数据通信技术前沿应用,包括物联网、三网融合、多媒体通信、下一代网络(NGN)等。各章还安排了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前瞻性的阅读材料。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一位严谨的、不苟言笑的老教授在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时髦的网络流行词汇或者过于简化的比喻来“迎合”读者。初读时,我甚至需要频繁地查阅一些底层的术语定义,因为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扎实的电子工程背景。书中对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的描述,简直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一丝不苟,确保了理论推导的严密性。举个例子,它在解析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分析中的应用时,所引用的数学工具和证明过程,其严谨程度远超我预期的“应用”层面,更像是专门为研究生课程准备的参考书。这种深度带来的好处是,当你真正掌握了其中一个章节的内容后,再去阅读其他任何相关的现代文献,都会感觉豁然开朗,因为底层的逻辑框架已经牢牢地建立起来了。但它的挑战性也显而易见,阅读速度会非常慢,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一旦走神,可能就得回溯好几页才能重新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硬核”风格,无疑筛选掉了大量只想了解皮毛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充满了浓郁的“工程蓝图”气息,线条清晰,标识明确,但色彩运用非常朴素,几乎是单色调的黑白世界。这再次印证了它作为一本严肃技术著作的定位。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复杂协议栈时,所采用的层次化分解方法。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协议名称,而是通过功能层面的划分,深入剖析了每一层应该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例如,在分析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机制时,它不仅讨论了停等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还细致地对比了它们在不同误码率和延迟环境下的性能损耗模型,这种量化的分析方法,对于理解网络资源的最优利用至关重要。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重建了我对“可靠性”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现代网络时,把“可靠”当成一个理所当然的属性,而这本书则一步步展示了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精妙的算法和冗余设计,才艰难地将这份可靠性“编织”进网络之中的。阅读过程虽然需要耗费大量脑力,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年代感的,封面那种略带反光的纸质,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代图书馆里那些被翻阅了无数次的教材。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厚度,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感觉到内容的扎实程度。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基础理论的期望来翻阅的,结果发现它在对早期通信协议的解析上花了相当大的篇幅,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的网络架构模型,讲解得深入且逻辑清晰。不过,在尝试理解某些复杂的数学推导时,我还是花了不少时间去消化。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论的完备性,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交代得非常详尽,这一点对于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然而,对于我这种更倾向于快速掌握应用技巧的人来说,有时候会觉得有些“慢热”。比如在讲解分组交换的概念时,它用了整整两章的篇幅来铺垫早期的实验和理论基础,虽然有助于理解其历史必然性,但在实操层面,感觉信息密度略有不足。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特点,页边距留得比较宽,方便读者在上面做笔记,这在很多新出版的技术书籍中已经很少见了,看得出来,它可能更偏向于传统教材的编写思路。总的来说,它像是一部详尽的“通信发展史”与“理论基石”的结合体,适合那些想从源头理解通信原理的严肃学习者。
评分我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瓶颈,希望能找到更深层次的原理来优化现有系统的性能时,才偶然翻到这本书的。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系统性和历史观,它不只停留在描述“现在是什么”,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书中对早期接入网和广域网的演进路线图的梳理,堪称清晰。例如,它对SDH/SONET体系的阐述,详细对比了其在时隙划分和复用层级上的设计哲学,这种对比分析让我对电信骨干网的构建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远比我在网上看到的那些零散的资料要系统得多。不过,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提及“现代”应用时,往往侧重于对现有标准框架的理论支撑,而不是介绍最新的技术栈。当我翻到后面章节,期望看到云计算、边缘计算或者SDN(软件定义网络)的深入应用案例时,内容就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了。它似乎更侧重于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理论基石,然后在这基石之上,读者需要自己去搭建现代应用的“摩天大楼”。因此,对于那些想直接套用最新框架解决当前问题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可能需要与其他更偏向实践手册的书籍搭配阅读。
评分从出版年份来看,这本书显然是基于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编写的,这使得它在对某些前沿概念的处理上,表现出一种历史的局限性。它的叙事角度是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强调的是信息如何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和被正确解码的本质问题。在介绍干扰抑制和信噪比提升的章节中,作者大量引用了经典的通信理论成果,使得读者对物理层面的优化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概念基础。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某些通信标准会选择特定的调制方案非常有帮助。然而,当涉及到网络架构的宏观管理和虚拟化技术时,这本书的笔墨就显得相对简略了,更多是停留在对传统网络管理模型的描述上。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通信科学的内功心法”秘籍,教会你如何打好扎实的内功,但对于如何运用这些内功去驾驭现代高速公路上飞驰的各种“花哨”的交通工具,则需要读者自己去探索现代的“驾驶手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不变的理论内核,而不是瞬息万变的应用潮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