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刘吉余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502154653
字数: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18章,1~9章系统讲述了与油气田开发有关的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10~18章按油气的生、储、盖、运、聚展开叙述,并结合国内外油田开发实际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能。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石油工程专业、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教学选用或油田地质工作人员、石油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得承认,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并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很多地方都需要反复揣摩,甚至结合一些外部资料来辅助理解。但正是这种“硬核”的风格,反而让我觉得它更加可靠和权威。作者在介绍“地下流体运动”时,没有回避复杂的数学方程和物理模型,而是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其背后的原理。我尤其对“渗流规律”和“多相流”的讲解印象深刻,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那些复杂的公式,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地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可以被理解的知识。他通过对不同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运动的模拟和分析,让我理解了油气藏的动态特征,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如何通过调整生产参数来控制地下流体的流动,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结论,更在于它严谨的推理过程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领域背后,无数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智慧和努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思维的洗礼”。我一直以为,油气勘探开发,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活,是各种高精尖设备的展示。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它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科学理论和多么精妙的逻辑推理。作者在阐述“油气藏形成条件”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公式或者模型,而是层层递进,先讲到生油岩的形成,再讲到油气运移的机制,最后到圈闭的类型和有效性。他详细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比如温度、压力、有机质类型、构造运动等等,并且强调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最终的油气藏。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的区分和联系的讲解,让我理解了地下构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它们在油气聚集中的关键作用。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油气藏的形成,是一场亿万年地质运动的“杰作”,而地质学家的工作,就是去“解读”这份“杰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很多看似遥不可及的专业领域,其核心逻辑其实是相通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听起来离我的生活很远,但书中对“有效勘探”和“经济开发”的探讨,却有着普适性的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储层评价”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储层评价的参数,比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等,还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这些参数来预测储层的产能,以及如何根据储层的评价结果来指导钻井和开发方案的制定。他用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展示了不同类型储层在地质特征和生产性能上的差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差异来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这让我理解到,地质信息并非仅仅是描述地下情况,它更是一种“决策依据”。在地质条件的不断认知过程中,不断优化开发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认识-决策-优化”的循环过程,其实在很多领域都适用,不仅仅是油气开发。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好几个月,总算算是摸清了门道。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还有那些看起来就不好懂的地质图,差点就被劝退了。但毕竟是冲着“油气田开发”这个大目标来的,硬着头皮也得啃下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基本概念的时候,总是会引经据典,从一些经典的地质理论出发,然后一步步地剥开复杂的现象,展现出其内在的逻辑。比如,在讲到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时,不是简单地给出几个模型,而是会追溯到板块构造理论,再到地幔对流,让你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地质构造,为什么石油会在特定的区域富集。这种追根溯源的方式,虽然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一旦明白了,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之前的那些困惑也烟消云散了。而且,书中给出的案例分析也相当丰富,虽然我不是业内人士,看不懂具体的参数和计算,但从文字描述中,我能感受到那种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理论来指导决策,如何从看似平淡无奇的地层中,挖掘出巨大的经济价值。这其中的智慧和经验,真的让人钦佩。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希望它能立刻给我一些“点石成金”的秘诀,让我看到油气田开发的“捷径”。但现实是,这本书更多的是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它就像一座宏伟建筑的地基,没有它,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层对比”那一章节的论述。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地层比作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地球过去的故事。而地质学家,就像辛勤的考古学家,通过解读这些“文字”,来了解地下世界的真实面貌。他详细阐述了各种地层对比的方法,包括岩性对比、化石对比、测井曲线对比等等,并且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对“古生物标志层”的概念印象深刻,明白了小小的化石,如何能成为区分不同地质年代的“身份证”,从而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准确的地层年代序列。这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堆砌,更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体现。它教会了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学会从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入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