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命之秘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刘德英,唐平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110083734
字数:300000
页码:1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2008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了“届Interesting生命科学征文比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响应。征文比赛的初衷是想通过生动的科普知识和有趣的文字,向广大青少年及非生物学专业的同学传递生命科学所蕴含的无限魅力,让更多的人释放对科学的热情,谱写对生命的礼赞,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主观能动性。时至今日,大赛还在继续,一批批源源不断的作者带着他们好的科普作品在大赛中涌现。于是,我们先将前三届的获奖作品精心编辑成《生命之秘》,献给读者。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幅插图均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这些莘莘学子中,有些还在学校读书,有些留洋海外,有些已经奋斗在工作岗位。但是他们所表达出的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全都体现在这本小小的图书中。
刘德英 历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团委书记、环境学院团委书记、北京大学团委常委、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干部工作室主任。 唐平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天哪,我读《生命之秘》这本书简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马拉松!它毫不客气地把我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和前沿科学理论的海洋。作者似乎完全不打算给我任何缓冲的时间,一上来就抛出了一些关于存在本质、意识起源的巨大命题。我记得其中有那么一章,详细探讨了量子力学在解释生命现象中的作用,读得我头昏脑涨。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叠加态、纠缠态如何与生物体的复杂性联系起来,但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总是模糊不清,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而且,这本书的结构也有些跳跃,有时候从宇宙大爆炸的宏伟叙事瞬间切换到细胞内部的分子机制,再突然转到进化的概率论。这种不拘一格的叙事风格,对于喜欢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但老实说,我仍然觉得自己只是站在生命之谜的门外,窥见了一点点缝隙。它提出的问题比它给出的答案要多得多,而且很多问题都是那种能让人彻夜难眠的终极难题。我猜想,作者可能并不期望读者能够完全理解所有内容,而是希望激发读者对这些宏大问题的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或许是成功的,但对于想要获得清晰解答的读者,这本书的“秘”字,确实名副其实。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生命之秘》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艰巨的挑战。我是一个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的人,平时也喜欢阅读一些科普文章,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之前的经验。它不是那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某个科学现象的书,而是试图去触及生命最本质、最核心的规律。我记得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讨论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从化学进化的角度,到生物大分子如何自组织,再到早期生命形式的演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作者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并没有使用太多的类比,而是直接呈现了相关的科学模型和数据。这让我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科学实验室,直接面对着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那些公式和图表,努力去理解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解谜游戏”,每解开一个概念,就离生命更深层的秘密近了一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严谨,几乎不允许有任何含糊不清的地方。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既是一种吸引,也是一种压力。我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去接受那些可能颠覆我原有观念的新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生命之秘》,ISBN是9787110083734。 这本书我真的觉得有点过于晦涩了。虽然我一直对生命科学很感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科普读物,但《生命之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位满腹经纶但说话拐弯抹角的老学究对话。它似乎在试图揭示一些宇宙深层的奥秘,从宏观的宇宙起源聊到微观的基因密码,跨度非常大。然而,它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过于学术化了,时不时冒出来一些我需要查阅很多资料才能理解的专业术语,而且常常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概念,而不是生动形象的比喻。我理解作者可能想追求严谨和深度,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更希望能够流畅地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我经常需要停下来,翻阅其他书籍或者上网搜索,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阅读体验确实让我有些疲惫,虽然我能感受到书中蕴含的智慧,但获取这些智慧的过程却显得异常艰难。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聪明,无法领会作者的深意。或许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有深厚科学背景的读者,或者作为一本研究性读物来使用,而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科普读物。我对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表示尊重,但对于其表达方式,我个人认为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以便让更多渴望了解生命奥秘的普通读者能够真正地受益。
评分我最近在读《生命之秘》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但窗户上的玻璃有些模糊,我只能依稀看到一些轮廓。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极具启发性,它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那些我从未想过,但一旦想到就无法抑制好奇心的问题。比如,它关于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是否能够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部分,就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罗列了各种哲学和科学的观点,鼓励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方式,非常吸引我。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相当的“文学化”,有时候用词非常优美,充满诗意,但有时候又非常抽象,让我觉得像是在阅读一篇哲学散文,而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读物。这种风格的交织,让我的阅读体验有些复杂。我时常在被美妙的文字所打动的同时,又为其中难以把握的概念而感到困惑。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智力的“品鉴”,而不是“解码”。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科普书那样,能给我带来清晰的知识点,而是更多地激发我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我承认,它所描绘的生命图景是宏伟而迷人的,但要真正“理解”它,对我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分《生命之秘》这本书,怎么说呢,它给我一种置身于一个巨大、古老图书馆的感觉。书中的知识量极其庞杂,仿佛汇集了不同时代、不同学科的智慧精华。我翻阅它的时候,感觉就像在与无数智慧的先贤对话,他们用各自的语言,讲述着他们对生命、对宇宙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其实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它并没有给出某个单一的、确定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多种可能的视角和解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息”在生命体中的作用的探讨,它将基因、蛋白质,甚至意识都看作是信息的载体和传递者,这种跨越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甚至哲学层面的思考,让我耳目一新。但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确实有它独特的风格,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散文集合,而不是一篇连贯的学术论文。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立的深度,但它们之间的连接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梳理和发现。这就像是在拼凑一个巨大的马赛克,每一个碎片都异常精美,但要看出整体的图案,就需要耐心和专注。我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才能逐渐领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快速读完的“快餐”读物,它需要时间,也需要心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