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藏高原影响与动力学机制探讨
定价:150.00元
作者:徐祥德 等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02958091
字数:
页码:39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青藏高原影响与动力学机制探讨》从青藏高原对东亚、全球天气气候影响的视角,提出了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过程热力驱动类似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的“CISK”机制,剖析了青藏高原作为耸立在地球大气对流层中部的“中空热岛”的动力、热力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特殊的下垫面水热过程、边界层特征对区域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其灾害性天气气候的影响;从世界气象组织THORPEX计划有关上游效应的观点出发,提出了青藏高原关键区灾害天气系统前兆性“强信号”特征及其预警、预报新技术方法与思路;探讨了高原“大气水塔”以及对流层平流层大气能量、物质交换与输送理论,以获取青藏高原上层大气“输送窗口”的全球影响效应;从WKB近似与波流理论出发,提出了青藏高原强迫源影响的大圆路径及其波射线形变模型、天气扰动稳定性结构相路拓扑特征等,为青藏高原影响动力学机制及其全球气候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青藏高原影响与动力学机制探讨》将高原影响动力学理论成果应用到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思路与方法中,为青藏高原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提供了探索性的途径,可供大气科学工作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一
序二
前言
章 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特征
1.1 青藏高原动力结构与大气水分循环特征的认知
1.2 高原“热源柱”的水分循环驱动效应
1.3 高原与海洋“大三角”水汽输送影响域
1.4 高原周边“雨核”现象
1.5 高原水汽“转运站”效应
1.6 高原地形东缘水汽收支结构
1.7 梅雨时空分布对“大三角区”低纬海洋“水汽源”遥响应
1.8 水汽输送“大三角区”与梅雨带水汽源汇结构
1.9 热带外大气局地流型的相关域
1.10 海洋强信号遥响应异常流型
1.11 季风过程高原一陆一海过程影响源遥相关链模型
参考文献
第2章 青藏高原敏感区气候变异“强信号”特征
2.1 高原视热源异常指数变化“强信号”与东亚季风降水变异响应
2.2 梅雨带时空变化过程对高原大地形热力结构季节特征的响应
2.3 高原感热分布持续性“强信号”特征
2.4 高原春季地温“三维结构”持续性“强信号”特征
2.5 高原西部陆面湿状况持续性“强信号”特征
2.6 高原东部冬季积雪持续性“强信号”与气候变异
2.7 高原东部冬季积雪“强信号”与西南春旱的联系
2.8 高原热力强迫空间特征与东亚流型响应
2.9 影响高原大气热源的海温持续性“强信号”及其相关大气结构
2.10 大气环流型季节特征演变海陆热力差异影响的数值试验
参考文献
第3章 青藏高原灾害天气系统上游关键区“强信号”特征
3.1 青藏高原地一气过程及其“爆米花云”特征
3.2 灾害天气过程青藏高原关键区上游“信息源
3.3 高原大地形坡面大气探测”信息源“模式同化效应
3.4 青藏高原关键区大气”强信号“信息模式同化技术对长江流域暴雨过程预报的试验评估
3.5 青藏高原地形尺度特征影响天气扰动的”上游效应
3.6 大地形对行星波空间结构及其移速影响的数值试验
3.7 高原上游水汽输送“强信号”与雪灾过程天气系统物理图像
3.8 青藏高原边界层特征及其影响
3.9 青藏高原对流云团特征“强信号
3.10 季风”流管“对外源强迫背景流场的响应特征
3.11 青藏高原早期预警多源信息综合监测系统与预报技术系统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原大气对流层一平流层大气交换与输送
4.1 卫星观测的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通道
4.2 夏季高原下平流层水汽的对流源区
4.3 高原近地层水汽进入平流层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4.4 夏季高原与季风区对流层一平流层不可逆质量交换
4.5 中国东部系列降水的水汽输送轨迹及其蒸发源区
4.6 夏季高原与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源区和路径
4.7 青藏高原上对流层一下平流层(UT/LS)夏季CO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4.8 高原与季风区夏季近地层CO向对流层上层输送过程
4.9 南亚高压对夏季上对流层水汽异常分布动力效应
参考文献
第5章 青藏高原强迫”波射线“路径与跨半球遥响应特征
5.1 地形强迫二维Rossby波流型
5.2 “大圆路径”波射线变形
5.3 加热源空间结构与经向传播波射线
5.4 行星尺度定常波波射线截获带的季节特征
5.5 对流活动相关特征与大气低频波经向传播模型
5.6 大气低频振荡形成与环境因素相轨迹图形
5.7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波动力学特征
5.8 大地形强迫准定常纬向波流型及其季节性振荡
5.9 波流作用中天气扰动稳定性结构相路拓扑特征
参考文献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书,不仅仅在于它传递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多维度的思考,甚至改变固有的认知框架。提到《青藏高原影响与动力学机制探讨》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系列与青藏高原相关的宏大命题。它不仅仅是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承载着亿万年地质变迁、塑造着独特生态系统、影响着亚洲乃至全球季风环流的关键地理单元。我热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扇窗户,带领我透过表象,直观地感受到高原地壳运动的澎湃力量,理解其如何以一种缓慢却又无可阻挡的方式,塑造着我们今天的地貌。同时,我也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与顽强,以及人类活动与这片神奇土地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它是否能够像一部史诗,将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以及人文历史融为一体,让我从更宏观、更立体、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理解这片土地?这本书的潜在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否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清高原动力学机制与各类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现象之间的因果链条,从而为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评分我是一名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的学习者,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解释我们所处世界背后运行规律的著作,总能引起我浓厚的兴趣。《青藏高原影响与动力学机制探讨》这个书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青藏高原,这个地球上最年轻、最高耸的山脉,它的形成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而它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更是举世瞩目。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详细解读高原隆升过程中,板块碰撞、地壳变形等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它是否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高原地质构造的精妙之处?又或者,它会深入剖析高原如何影响东亚、南亚的季风系统,进而改变全球的天气气候格局?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高原作为“亚洲水塔”的独特作用的阐述,例如其对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的形成和水文特性的影响。如果这本书能将如此宏大的地理现象,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阐释,那将是对我极大的启迪。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引发我对于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度思考,理解高原在地球整体运行中的关键角色。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地理科学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剖析复杂地理现象的著作充满期待。近期有幸接触到一本名为《青藏高原影响与动力学机制探讨》的书籍,虽然碍于篇幅,我暂时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的评论,但仅从其题目本身所蕴含的严谨学术态度和广阔的研究视野,就足以让我产生极大的好奇和敬意。青藏高原,这个“世界屋脊”,其在全球气候、生态环境乃至地质构造方面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如何科学地揭示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动力学机制,并阐释其对周边乃至全球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地理学界乃至相关学科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重大课题的可能途径。我期待书中能够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分析方法,比如先进的遥感技术、数值模拟以及野外实地观测数据,来全面、客观地展现青藏高原的科学图景。作者的专业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术论证的严密性,将是我评估这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从题目来看,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汇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我对一些具有宏观视野和深入探究精神的学术著作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地球复杂现象的书籍。《青藏高原影响与动力学机制探讨》这个名字,立刻就点燃了我内心的求知欲。青藏高原,这个地球上最独特的地理区域,它所蕴含的科学奥秘,足以让无数研究者为之倾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精密的科学考察报告,详细梳理高原地壳运动的各个阶段和主要特征,例如地壳缩短、增厚以及火山活动等。同时,我强烈好奇作者会如何阐释高原的形成和演化,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其周边区域乃至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气候系统。这本书是否能够解释,高原上的水汽输送、热力效应是如何塑造了独特的区域气候,进而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能通过精美的图片、详实的图表,以及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将这些复杂的动力学过程生动地呈现在我面前,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片神奇土地的运作规律,并从中获得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更深层次认识。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地球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一本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并能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总是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青藏高原影响与动力学机制探讨》这个书名,毫不夸张地说,已经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画卷。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止步于描述高原的地貌特征,而是会深入探究高原形成背后的动力学机制,比如地幔对流、岩石圈伸展与俯冲等复杂的地球物理过程。我期望它能够以一种严谨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解释高原的隆升如何影响了区域的构造应力分布,进而可能诱发地震活动。更重要的是,我对高原如何通过其巨大的地形效应,改变大气环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议题尤为关注。如果书中能清晰地阐述高原对西南季风、东亚季风乃至更广范围气候模式的影响,并提供相关的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作为支撑,那将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学习经历。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学术的迷雾,理解青藏高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演变的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