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克隆的山,复制的水:微缩的山水,映照着真实的世道人心 9787531673576

园林,克隆的山,复制的水:微缩的山水,映照着真实的世道人心 97875316735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丹 著
图书标签:
  • 园林
  • 山水
  • 微缩景观
  • 文化史
  • 社会观察
  • 中国文化
  • 景观研究
  • 艺术史
  • 世道人心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73576
商品编码:2965782978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园林,克隆的山,复制的水:微缩的山水,映照着真实的世道人心 作者 王丹
定价 28.00元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31673576 出版日期 2015-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该书通过展现悠久的园林文化史,展现出附于它内部和“体表”的文化元素。园林是建筑中*精华的一部分,该书精妙地展示了这一点,但更注重对园林背后的文明痕迹进行了挖掘和追溯,展现了“移植山水”的深意。

   作者简介
王丹,职业摄影师,曾于晚报担任编辑、摄影师,开辟了“风景这边独好”专栏,刊登了大量的游记、杂记,对园林史有着深入的了解。

   目录
章—原始的夏商周园林
● 哭笑不得的园林起源 / 002
●“狩”出来的园林 / 004
● 囿,早的园林雏形 / 006
第二章—华丽的秦汉园林
● 皇家园林的张面孔 / 012
● 没有兔的兔园 / 016
● 上林苑的惊世一瞥 / 020
● 梁冀园里有内幕 / 024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园林之“殇”
●“借景”的学问 / 028
● 竹林七贤的乌托邦 / 033
●“短命”的山水 / 038
● 能冰镇酒水的苑囿 / 042
● 桃花源:建筑在梦中的园林 / 046
● 美而凄凉的庄园 / 050
● 寺观园林中的“CBD” / 053
● 实用的风景 / 057
● 一个桐叶剪出的园林 / 061
● 3个华林园,3种沧桑 / 064
第四章—隋唐大景观
● 遗憾的曲江 / 072
● 手工的山,手工的海 / 076
● 泱泱长安,园林自成 / 078
● 三大内苑的悲欢史 / 083
●“皇家浴室”里的“汤” / 090
●“圈养”的风景 / 093
● 千古一草堂 / 096
● 隐士们的乐土 / 099
第五章—悠远的宋辽金元园林
●“活”了的植物学 / 104
● 沧浪濯谁足 / 107
● 药圃里的思想 / 113
● 化妆的湖 / 119
●“嫁接”的山,“嫁接”的水 / 124
● 边角构图从纸上走到地上 / 130
● 太液池中隐含登月的意图 / 133
第六章—明清:园林的时代
● 皇宫里的野气 / 140
● 浴水而出的奇园 / 143
● 被俘皇帝对园林的贡献 / 147
● 倒霉的山水设计师 / 155
● 把山叠起来的人 / 159
● 园林里的往事 / 162
● 两个司礼监特务改造了园林 / 166
● 悲泣的景山 / 170
● 1个山庄,89年岁月 / 175
● 瘦瘦的瘦西湖 / 179
● 清朝作家选择植物的标准 / 182
● 从画中“跑”出来的石头 / 187
●“大观园”的前生今世 / 191
● 岭南园林:玲珑的文化 / 194
● 有个性的“个园” / 198
● 疼痛的圆明园 / 201
● 挪用海军军费建造的景观 / 207
● 微缩版园林 / 212
● 哪一个“长留天地间” / 215
● 山水私有化 / 218

   编辑推荐
这使传统文化有了丰富的底蕴,它几乎囊括了世界,概括了世界。它复杂,多端,有各式脸谱,诸如服饰、交通、军事、科学、民俗、体育、音乐、园林、哲学、遗迹等。 它很包容:在人类的成长中,它慷慨地提供了物质资助。 它很细腻:在心灵的荒野上,它体己地给予了精神支持。 它于我们,有哺育之恩。它成就了我们的身体、意识形态、知识、信仰、法律、道德、涵养、风俗等。 它的倒影,或多或少地,映入了几乎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它的脚印,或深或浅地,踏入了几乎每一个或古老或时尚的自然科学领域。 传统文化的正脸,是经史文化。在古代,它享有**,**规范性。因此,它的影响,极为深远。走过历史,在被称为“今天”的小站上,它暂且停靠,悄悄地、有力地影响着我们。 有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不明白。不明白所穿的服饰,何以如此?不明白音乐为何是现在这个样子?不明白科学的真面目是什么,不明白道路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文物非要收藏在博物馆里,园林有什么用,战争有什么价值?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多的不明白,为什么总是疑窦丛丛。原因就是,我们疏离了传统文化。我们冷淡了它,漠视了它,遗忘了它。当我们遗忘了哺育自身的母体时,我们便迷失了。 从上古到殷商,若传统文化的胚胎时代;从东周到秦朝,若传统文化的童年;从汉朝开始,传统文化这个少年,开始成长、成熟;唐宋以后,传统文化俨然壮年了。 如果我们重新凝视它,进入它,探索它,思量它,那么,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明白,就会寻找到自我了。

   文摘

   序言

园林,克隆的山,复制的水:微缩的山水,映照着真实的世道人心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介绍中国传统园林建造技艺或园林历史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本纯粹的风景摄影集。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美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个体生命体验融为一体,试图揭示隐藏在“山水”镜像背后,那个更为真实、更为复杂、也更为动人心魄的世道人心。 一、 园林:方寸之间的宇宙,精神的栖息地 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超越物质功能的深层意义。它并非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经过高度的提炼、浓缩和艺术化处理,将自然山水的磅礴气势与哲学家的抽象思辨、诗人的浪漫情怀、隐士的超然物外,都浓缩于一方寸之地。 “寄情山水”的哲学意蕴: 园林是古代士人逃离尘世喧嚣、寄托理想情怀的场所。在曲径通幽、亭台楼阁、泉石松竹的精心布局中,他们寻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宁静,将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对道德伦理的坚守、对政治失意的排遣,都倾注于这片精心雕琢的土地。园林不再是单纯的景致,而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物质化载体,是人与自然精神对话的媒介。例如,一处山石的堆叠,可能象征着君子坚韧不拔的品格;一泓池水的澄澈,可能寄托着心境的纯净与超然。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空间创造: 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以小见大”,通过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巧妙运用借景、对景、障景、漏景等手法,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将园外的景致引入园内,或在有限的范围内营造出层叠深远、曲折回环的景象,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山水之间。这种空间上的“欺骗性”与“再造性”,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虚实相生”、“无中生有”的辩证思想。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转折,都经过精心设计,引导观者在游览中体验情绪的起伏,心境的转换,最终达到“步移景异”、“意在景外”的艺术效果。 “移步换景”的叙事性: 园林的空间布局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具有动态的叙事性。观者在园中漫步,随着脚步的移动,眼前的景致不断变化,如同翻阅一本无字的画卷,又像是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戏剧。这种“移步换景”的设计,不仅满足了视觉上的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观者在游览过程中,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情感经历与园中的景物联系起来,产生共鸣,使得园林成为承载个体生命叙事的载体。 二、 克隆的山,复制的水:镜像与现实的张力 本书将目光投向“克隆的山,复制的水”,意在探讨园林作为一种“镜像”的存在,如何与真实的世道人心产生深刻的联系与张力。 理想的投射与现实的疏离: 园林中的山水,是对真实自然的高度凝练与理想化。那些经过人工精心塑造的山石,比之真实的山脉,少了狂野与粗粝,多了规整与温和;那些精心布置的水景,比之奔腾的江河,少了激流与险滩,多了静谧与澄澈。这种“复制”与“克隆”,在某种程度上是古人对理想生活境界的追求,是对自然之美的理性化认知。然而,这种理想化的镜像,也可能与真实世界中复杂、粗糙、甚至残酷的现实形成疏离。当现实的苦难与不公无法在园林中找到一丝慰藉时,园林就可能成为一种逃避,一种对现实的“诗意化”掩饰。 权力与欲望的象征: 历代统治者和富商巨贾建造的宏伟园林,更是权力与欲望的物质化象征。那些规模宏大、奢华至极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无不体现着建造者试图通过复制自然、掌控自然的强大力量,以及对极致享乐的追求。这些“克隆的山,复制的水”,成为了他们凌驾于自然、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宣言,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特定阶层的价值观与社会权力结构。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能被赋予权力与地位的符号意义。 社会变迁的缩影: 随着历史的演进,园林的命运也折射出社会变迁的轨迹。王朝的兴衰、战争的创伤、社会的动荡,都会在园林中留下痕迹。有些园林在历史长河中湮灭,有些则经历了改建、损毁与重建,每一次变化都可能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例如,晚清时期,一些传统园林被西方建筑风格影响,或被用于政治军事活动,这本身就是时代变革在景观层面的体现。 三、 世道人心: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感与思考 本书的核心在于挖掘园林作为“镜像”,如何映照出“世道人心”的复杂与微妙。 个体情感的寄托与宣泄: 对于许多文人雅士而言,园林是承载个人情感的容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能在这片静谧的空间里得到抒发。他们将对仕途的失意、对友人的思念、对家国的忧虑,寄寓在山水之间。园林中的一树一石,都可能成为触发情感的媒介,他们的每一次游园,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社会伦理的隐喻与批判: 园林的设计与意境,也常常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伦理思考。例如,隐逸园林所追求的“清静无为”,是对官场黑暗与世俗纷扰的间接批判;而对“雅趣”的追求,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精神生活的高洁希冀。园林中的景物,有时也承载着道德教化的功能,引导观者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审视: 园林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但这种“道法自然”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融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化自然”。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处理方式,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也是对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自信。园林的出现,是对“天人合一”理想的不断实践,也是对这种理想是否真正能够实现的持续追问。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启示: 通过审视古人的园林,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的变迁,理解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精神追求。而这些来自过去的“镜像”,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迹,它们以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方式,对今天的我们提出问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如何看待自然?我们如何平衡物质与精神?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真正地导向了内心的充实与和谐? 结论 《园林,克隆的山,复制的水》并非一本简单的园林鉴赏指南,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旅行。它邀请读者放下对“真实”自然景观的期待,深入到园林这座“镜像”之中,去感受那方寸之地所蕴含的宇宙洪荒,去体会那片微缩的山水所折射出的真实世道人心。从亭台楼阁的曲折掩映,到泉石松竹的疏密有致,本书试图解析的是,隐藏在这些精巧布局之下的,是古人怎样的生命哲学,怎样的社会理想,怎样的情感寄托,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从未改变,却又不断被重塑的,关于人性与尘世的永恒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园林的书,虽然书名我已不记得具体是哪一本,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描绘了许多精巧绝伦的园林设计,从亭台楼阁的布局,到假山流水的设计,再到花木植被的搭配,都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苏杭园林的介绍,那些叠石理水、曲径通幽的景观,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园林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和景观的堆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书中通过对不同园林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这本书就像一本指南,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禅意和雅致的艺术殿堂,让我得以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份宁静与美好。我常常在想,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如此精心地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将自然的美好融入日常生活,让心灵得以栖息和安放。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关系。

评分

偶然间接触到一本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画册,其中对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对比分析,着实令人着迷。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不同类型园林在设计理念、功能侧重以及审美追求上的差异。皇家园林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彰显皇权至上,而私家园林则玲珑雅致,小巧精致,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我尤其对书中对叠石、理水、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的详细讲解印象深刻。那些精美的图片,配合着文字的解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园林中的曲折回廊、假山流水,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它们营造出一种“步移景异”的意境,让人在游览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景致,获得新的感悟。书中还探讨了园林与中国哲学思想、诗词歌赋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觉醇厚。

评分

近期读到一本关于微缩景观的书,虽然书名我没有记得很清楚,但其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书中所展示的,并非是现实世界中宏伟壮丽的山川河流,而是那些在方寸之间,却能凝聚天地之气的精巧造景。从微缩的山脉到潺潺的流水,从参天的大树到依稀可见的亭台楼阁,无一不透露出匠心独运的巧思。我被那些细致入微的刻画所震撼,仿佛能够透过书页,感受到那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些微缩景观,如同现实世界的镜子,虽小却能映照出大千世界的万千气象,也折射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情感。它让我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慢”的体味,对“细”的关注?这些精美的微缩作品,恰恰提供了一种对抗浮躁的方式,让我们在细致的观察中,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造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对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的探讨,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平凡之处,也能发现不凡的美丽,也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书,其内容之丰富、讲解之深入,让我对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不仅介绍了各个著名园林的布局、特色和历史渊源,更深入地剖析了园林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我特别惊叹于古人如何将山水之美、建筑之巧、花木之秀以及诗情画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空间。书中对“借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的生动描述,让我对园林的空间感和意境有了更深的体会。那些看似随意的布局,实则处处蕴含着“藏与露”、“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园林并非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一种对生活情趣的追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沉浸在书中描绘的意境中,仿佛置身于曲径通幽的庭院,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聆听着流水潺潺,体验着古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智慧。

评分

最近,我接触到一本关于园林的书,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更是人情世态的一面镜子。书中通过对不同类型园林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剪影,他们如何在亭台楼阁中吟诗作对,如何在假山流水旁品茗论道。园林的设计,巧妙地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既有对山水气势的模拟,也有对生活情趣的寄托。我尤其被书中对江南园林的描述所吸引,那些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映射出江南人细腻婉约的性格。而北方皇家园林的宏大气魄,则反映了统治者的权力与威严。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园林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更是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乃至时代精神的载体。通过园林,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哲学,感受他们对天地万物的理解与感悟。它让我反思,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心灵园林”,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一份安宁与寄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