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化学哲学新体系 | 作者 | (英)道尔顿 |
| 定价 | 5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095553 | 出版日期 | 2015-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640Kg |
| 内容简介 | |
| 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的化学家,《化学哲学新体系 》是其代表作。全书分两卷三部分,**卷的**部分出版于1808年,着重论述物体的构造,阐明了科学原子论观点及其由来。第二部分出版于1810年,主要结合丰富的化学实验知识,运用原子理论阐述基本元素和二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第二卷出版于1827年出版,金属化合物及合金的性质,对原子论作了进一步阐发。尽管'原子论'是一种古老的学说,但在道尔顿之前,没有一个人将其用于揭示化学变化的奥秘。事实证明,如果没有道尔顿将臆测的原子假说变成科学的原子论,化学将仍旧是一堆杂乱无章的观察材料和实验的配料记录。道尔顿使得化学从此成为一门科学,迈入了近代化学的新时期。因此,恩格斯称其为'近代化学之父'。 |
| 作者简介 | |
|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
| 目录 | |
| 《化学哲学新体系》导读 部分 序言 章 论热或热质 节 论温度和测量温度的仪器 第二节 论热引起的膨胀 第三节 论物体的比热 第四节 论弹性流体的比热理论 第五节 论燃烧放出的热量 第六节 论温度的自然零度或热的丧失 第七节 论由温度的不平衡引起的热的运动和传导 第八节 论大气的温度 第九节 论水的冻结现象 第2章 论物体的构造 节 论纯弹性流体的构造 第二节 论混合弹性流体的构造 第三节 论液体的构造及液体和弹性流体间的力学关系 第四节 论固体的构造 第3章 论化学结合 图版及其说明 第二部分 序言 第4章 论基本要素 节 论氧 第二节 论氢 第三节 论氮 第四节 论碳或炭 第五节 论硫 第六节 论磷 第十节 论金属 第5章 二元素的化合物 节 氧与氢 第二节 氧与氮 第三节 氧与碳 第四节 氧与硫 第五节 氧与磷 第六节 氢与氮 第七节 氢与碳 第八节 氢与硫 第九节 氢与磷 第十节 碳与硫、与磷,以及硫与磷 第十一节 固定碱 第十二节 土类 图版及其说明 附录 第二卷部分 序言 第五章 二元素的化合物 第十三节 金属氧化物 第十四节 土类、碱类和金属的硫化物 第十五节 土类、碱类和金属的磷化物 第十六节 碳化物 第十七节 金属的合金 附录 译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化学哲学新体系》特点: 彩色插图·超值珍藏。 他出生在英格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境贫寒,几乎食不果腹。 他只上过几年小学和中学,为了生存四我处漂泊。 他两次报考的爱西堡大学遭到蔑视而被拒之门外。 他天生色盲,但偏偏选择了被视为色盲禁区的化学研究。 他数十年如一日自学不辍,以无与伦比的勤奋终于炼成“真金”。 他就是《化学哲学新体系》作者,近代原子论之父:道尔顿。 科学元典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历经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让我们一起仰望先贤,回眸历史,体悟原汗原味的科学发现。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确实很有品味,厚重而坚实的封面,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书脊上的烫金字迹在光线下熠熠生辉,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学术著作。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重量就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深入的探讨。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劣质纸,而是那种略带米黄色的、摸起来舒适的纸张,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印刷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字号大小适中,排版疏朗有致,没有丝毫的拥挤感,这一点对于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来说尤为重要,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流畅度和舒适度。封面的设计也很有艺术感,抽象的线条和色彩组合,既不失学术的严谨,又带有一丝哲学的思辨,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对其中可能蕴含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质呈现就已经传达出一种“干货满满”的信号,让人在未读其内容之前,就对其价值有了初步的肯定,这对于一个注重书籍质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如出版社和出版日期,都透露出一种扎实可靠的学术背景。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的出版社,其出版的书籍往往经过严格的审校和筛选,质量有保障。看到出版日期是多年前,这反而让我感到一丝安心,因为这意味着它不是一本仓促问世的“快餐书”,而是一本经过时间沉淀、可能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的作品。一本经典的书籍,往往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这种“老牌”出版社加上相对久远的出版日期,往往意味着这本书的论点和体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检验,可能在学术界已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或者被认为是该领域内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我来说,选择一本有良好出版记录的书籍,也是在降低阅读风险,毕竟,一本被市场和学术界认可的书,其内容质量和思想深度通常不会差到哪里去。这种审慎的选择,也是对阅读时间的一种负责。
评分书名中的“新体系”三个字,无疑是吸引我目光的关键。在化学这个日新月异的学科领域,能够提出“新体系”,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创新和突破。这说明作者并非仅仅是对现有理论的梳理和总结,而是试图构建一套全新的框架,从一个更宏观、更具颠覆性的角度来理解化学的本质和发展。这种“新体系”的构建,往往需要作者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非凡的创造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现有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更开放、更具前瞻性的方式来审视化学世界。毕竟,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范式的转变,而“新体系”的出现,可能正是这种转变的信号。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打破旧有的桎梏,又将如何搭建起这座崭新的思想大厦,这其中的逻辑构建和理论支撑,一定充满了挑战和惊喜。
评分“哲学”与“化学”的结合,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与吸引力。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往往给人一种严谨、客观、实证的印象。而哲学,则关乎思辨、本体、认识论等更加抽象和宏大的命题。将这两者结合,预示着这本书的探讨将不仅仅停留在化学知识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化学的哲学基础,探讨化学研究的意义、方法论的边界、甚至化学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地位。这是一种跨学科的尝试,也意味着作者需要驾驭两种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对化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哲学层面的解读,或者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化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这种高度的理论性和思辨性,让我充满了期待,也准备好迎接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ISBN码,这个看似枯燥的数字组合,却承载着一本书从诞生到流通的全部信息,它像是一个独特的身份标识,将这本书与浩瀚的书海区分开来。9787301095553,这串数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代码,更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当我看到这个熟悉的标识出现在一本关于化学哲学的书籍上时,我立刻将其与我一直以来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联系了起来。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科学研究,最终都会触及哲学的边界,而哲学也需要科学的支撑来 grounding。这本书的ISBN,就像一个预约,让我能够提前锁定这个我渴望了解的领域里的重要作品。它暗示着这本书的生产和发行是规范的,也更容易让我通过各种图书检索平台找到它,了解它的更多信息,比如目录、作者简介,甚至是其他读者的反馈。这是一个现代社会获取信息、连接知识的便捷通道,而这个特定的ISBN,则指向了我所追求的那个未知的知识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