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哲学新体系 9787301095553

化学哲学新体系 97873010955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道尔顿 著
图书标签:
  • 化学史
  • 科学哲学
  • 化学哲学
  • 近代科学
  • 西方哲学
  • 科学思想
  • 哲学史
  • 化学
  • 思想史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95553
商品编码:2965777242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化学哲学新体系 作者 (英)道尔顿
定价 55.00元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095553 出版日期 2015-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640Kg

   内容简介
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的化学家,《化学哲学新体系 》是其代表作。全书分两卷三部分,**卷的**部分出版于1808年,着重论述物体的构造,阐明了科学原子论观点及其由来。第二部分出版于1810年,主要结合丰富的化学实验知识,运用原子理论阐述基本元素和二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第二卷出版于1827年出版,金属化合物及合金的性质,对原子论作了进一步阐发。尽管'原子论'是一种古老的学说,但在道尔顿之前,没有一个人将其用于揭示化学变化的奥秘。事实证明,如果没有道尔顿将臆测的原子假说变成科学的原子论,化学将仍旧是一堆杂乱无章的观察材料和实验的配料记录。道尔顿使得化学从此成为一门科学,迈入了近代化学的新时期。因此,恩格斯称其为'近代化学之父'。

   作者简介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目录
《化学哲学新体系》导读
部分
序言
章 论热或热质
 节 论温度和测量温度的仪器
 第二节 论热引起的膨胀
 第三节 论物体的比热
 第四节 论弹性流体的比热理论
 第五节 论燃烧放出的热量
 第六节 论温度的自然零度或热的丧失
 第七节 论由温度的不平衡引起的热的运动和传导
 第八节 论大气的温度
 第九节 论水的冻结现象
第2章 论物体的构造
 节 论纯弹性流体的构造
 第二节 论混合弹性流体的构造
 第三节 论液体的构造及液体和弹性流体间的力学关系
 第四节 论固体的构造
第3章 论化学结合
图版及其说明
第二部分
序言
第4章 论基本要素
 节 论氧
 第二节 论氢
 第三节 论氮
 第四节 论碳或炭
 第五节 论硫
 第六节 论磷
 第十节 论金属
第5章 二元素的化合物
 节 氧与氢
 第二节 氧与氮
 第三节 氧与碳
 第四节 氧与硫
 第五节 氧与磷
 第六节 氢与氮
 第七节 氢与碳
 第八节 氢与硫
 第九节 氢与磷
 第十节 碳与硫、与磷,以及硫与磷
 第十一节 固定碱
 第十二节 土类
 图版及其说明
 附录
第二卷部分
序言
第五章 二元素的化合物
 第十三节 金属氧化物
 第十四节 土类、碱类和金属的硫化物
第十五节 土类、碱类和金属的磷化物
 第十六节 碳化物
 第十七节 金属的合金
附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化学哲学新体系》特点:
  彩色插图·超值珍藏。
  他出生在英格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境贫寒,几乎食不果腹。
  他只上过几年小学和中学,为了生存四我处漂泊。
  他两次报考的爱西堡大学遭到蔑视而被拒之门外。
  他天生色盲,但偏偏选择了被视为色盲禁区的化学研究。
  他数十年如一日自学不辍,以无与伦比的勤奋终于炼成“真金”。
  他就是《化学哲学新体系》作者,近代原子论之父:道尔顿。
  科学元典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历经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让我们一起仰望先贤,回眸历史,体悟原汗原味的科学发现。

   文摘

   序言

化学哲学新体系 探究物质世界深层规律的理性之光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化学教材,也非一本枯燥的哲学论著。它是一次横跨学科的深度探索,一次对化学科学本质及其形而上学根基的全新审视。在理解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过程中,化学扮演着核心角色,它揭示了物质的构成、转化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认识宇宙的基础。然而,当我们深入追问“为何如此?”、“本质是什么?”时,化学的边界便触及了哲学的疆域。本书正是试图在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领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读者呈现一个融汇化学洞见与哲学思辨的全新体系。 一、 从原子到意义:化学认识的哲学维度 化学的出发点是原子,是基本粒子层面的理解。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宏伟蓝图,到量子力学对电子云分布的精确描述,化学不断深化着我们对物质构成单位的认识。然而,仅仅知道原子的存在和组合方式,并不能完全解答我们对世界的疑问。是什么赋予了原子特定的性质?是什么驱动了化学反应的发生?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验观察和实验验证,需要哲学理论的介入。 本书将从本体论的视角,探讨“物质”的哲学含义。我们将追溯物质概念在哲学史上的演变,从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哲学的机械论,再到现代科学语境下的物质观。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审视化学中的“元素”是否可以被视为真正的“本原”,或者它们本身又是更深层实在的显现。原子论的兴衰,同位素的发现,核化学的进展,都在不断挑战和重塑我们对物质终极性的理解。化学研究揭示了物质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与转化之中。这种运动和转化,在哲学上对应着“变化”与“生成”的哲学范畴。我们如何理解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同一性”?在变化中,何物得以保存,何物又被创造?这些都是本书将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书还将关注化学中的“性质”问题。化学性质,例如反应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是物质最重要的特征。这些性质是如何产生的?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还是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涉及到“属性”与“关系”的哲学辩论。本书将借助物理化学的概念,如分子轨道理论、相互作用能等,来理解性质的根源,并将其与哲学中关于“本质”与“现象”的区分联系起来。此外,化学中的“键”——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范德华力等——是连接原子的纽带,也是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从化学键的视角,我们可以窥见物质世界的“结构性”以及“秩序性”,这与哲学中关于“形式”与“秩序”的思考不谋而合。 二、 化学反应的逻辑与因果:理性与实在的交织 化学的核心在于“反应”,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严格的规律,例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化学计量学原理等。本书将从化学反应的逻辑结构出发,探讨其背后的因果关系。 我们将深入分析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动力学关注反应的速率和机理,揭示了反应进行的“过程”和“途径”。这不仅仅是实验数据的积累,更是对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理性推演。热力学则关注反应的方向和限度,揭示了反应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熵增原理,自由能变化,这些概念在哲学上引出了关于“方向性”、“不可逆性”以及“目的性”的讨论。我们能否从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中推断出宇宙的某种“演化方向”? 本书还将探讨化学中的“机理”问题。化学反应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中间产物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反应机理的深入理解,是对复杂过程的简化与抽象,这与哲学中认识论的“解释”与“模型建构”息息相关。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来“认识”那些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观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 在因果关系方面,化学反应的“原因”是什么?是某种能量的输入?某种催化剂的存在?抑或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本书将审视化学中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以及“直接因果”与“间接因果”的区分。我们将讨论,在化学反应的复杂网络中,如何界定真正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虚假相关”。这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作规律,具有重要的哲学指导意义。 三、 化学的实在性与知识的边界:科学与认识的对话 化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其知识体系建立在大量的实验观察和数据之上。然而,我们如何理解化学知识的“实在性”?我们看到的原子、分子、电子云,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只是我们为了解释现象而构建的“模型”?本书将触及科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并结合化学的实际发展,来思考化学理论的意义。 我们将考察化学中的“测量”与“观察”。测量的不确定性,观察者的影响,这些在量子化学中尤为突出。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哥本哈根诠释,这些革命性的思想对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挑战。本书将深入探讨,化学的“客观性”是否可以被绝对保证,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 此外,本书还将审视化学知识的“演化”与“进步”。科学史告诉我们,化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新的发现和证据而不断修正和完善。卡恩的“范式转移”理论,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都为我们理解化学知识的动态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我们如何评价一个化学理论的“优越性”?是它更符合实验数据,还是它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本书还将关注化学中的“还原论”与“整体论”的张力。化学能否被完全还原为物理学?或者,分子层面的互动是否会涌现出无法从更低层次预测的“整体性质”?这涉及到复杂系统理论,以及“涌现”的哲学概念。例如,生物化学中的生命现象,是否是化学物质简单叠加的结果,还是某种更高级的组织形式所带来的独特属性? 四、 化学的伦理与价值:科学责任的思考 科学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伦理和价值的考量。化学作为一门强大的技术科学,其研究成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本书将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化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责任”问题。 我们将讨论化学研究中的“知情权”与“风险告知”。当新的化学物质被合成,或者新的化学工艺被开发时,其潜在的健康和环境影响,应该如何被评估和告知公众?本书将审视化学在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这些应用所带来的伦理困境。例如,基因编辑技术,核能的开发,环境污染的治理,都离不开化学的支撑,但同时也伴随着深刻的伦理争议。 本书还将思考化学的“价值判断”。化学的“真理”是什么?它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还是受到人类价值观和社会需求的影响?我们追求化学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认识世界,还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当我们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善”的标准? 结语 《化学哲学新体系》旨在通过对化学科学的哲学反思,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视角。它并非要取代任何现有的化学或哲学理论,而是试图在两者之间开辟一个新的对话空间。通过探究化学的本体论基础、认识论方法、逻辑结构和价值取向,本书希望能激发读者对物质世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对科学与人文之间关系的更广泛的理解。这是一场理性与智慧的冒险,一次对我们所处实在的全新启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确实很有品味,厚重而坚实的封面,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书脊上的烫金字迹在光线下熠熠生辉,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学术著作。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重量就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深入的探讨。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劣质纸,而是那种略带米黄色的、摸起来舒适的纸张,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印刷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字号大小适中,排版疏朗有致,没有丝毫的拥挤感,这一点对于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来说尤为重要,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流畅度和舒适度。封面的设计也很有艺术感,抽象的线条和色彩组合,既不失学术的严谨,又带有一丝哲学的思辨,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对其中可能蕴含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质呈现就已经传达出一种“干货满满”的信号,让人在未读其内容之前,就对其价值有了初步的肯定,这对于一个注重书籍质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如出版社和出版日期,都透露出一种扎实可靠的学术背景。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的出版社,其出版的书籍往往经过严格的审校和筛选,质量有保障。看到出版日期是多年前,这反而让我感到一丝安心,因为这意味着它不是一本仓促问世的“快餐书”,而是一本经过时间沉淀、可能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的作品。一本经典的书籍,往往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这种“老牌”出版社加上相对久远的出版日期,往往意味着这本书的论点和体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检验,可能在学术界已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或者被认为是该领域内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我来说,选择一本有良好出版记录的书籍,也是在降低阅读风险,毕竟,一本被市场和学术界认可的书,其内容质量和思想深度通常不会差到哪里去。这种审慎的选择,也是对阅读时间的一种负责。

评分

书名中的“新体系”三个字,无疑是吸引我目光的关键。在化学这个日新月异的学科领域,能够提出“新体系”,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创新和突破。这说明作者并非仅仅是对现有理论的梳理和总结,而是试图构建一套全新的框架,从一个更宏观、更具颠覆性的角度来理解化学的本质和发展。这种“新体系”的构建,往往需要作者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非凡的创造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现有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更开放、更具前瞻性的方式来审视化学世界。毕竟,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范式的转变,而“新体系”的出现,可能正是这种转变的信号。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打破旧有的桎梏,又将如何搭建起这座崭新的思想大厦,这其中的逻辑构建和理论支撑,一定充满了挑战和惊喜。

评分

“哲学”与“化学”的结合,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与吸引力。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往往给人一种严谨、客观、实证的印象。而哲学,则关乎思辨、本体、认识论等更加抽象和宏大的命题。将这两者结合,预示着这本书的探讨将不仅仅停留在化学知识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化学的哲学基础,探讨化学研究的意义、方法论的边界、甚至化学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地位。这是一种跨学科的尝试,也意味着作者需要驾驭两种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对化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哲学层面的解读,或者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化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这种高度的理论性和思辨性,让我充满了期待,也准备好迎接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

ISBN码,这个看似枯燥的数字组合,却承载着一本书从诞生到流通的全部信息,它像是一个独特的身份标识,将这本书与浩瀚的书海区分开来。9787301095553,这串数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代码,更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当我看到这个熟悉的标识出现在一本关于化学哲学的书籍上时,我立刻将其与我一直以来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联系了起来。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科学研究,最终都会触及哲学的边界,而哲学也需要科学的支撑来 grounding。这本书的ISBN,就像一个预约,让我能够提前锁定这个我渴望了解的领域里的重要作品。它暗示着这本书的生产和发行是规范的,也更容易让我通过各种图书检索平台找到它,了解它的更多信息,比如目录、作者简介,甚至是其他读者的反馈。这是一个现代社会获取信息、连接知识的便捷通道,而这个特定的ISBN,则指向了我所追求的那个未知的知识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