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17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
:260.00元
售价:176.8元,便宜83.2元,折扣68
作者: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15468727
字数:
页码:3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适读人群 :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铁塔以及相关厂商等通信电源相关工作的人员
该书主要是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铁塔以及相关厂商等通信电源相关工作的人员所写,为通信电源行业的专业书籍,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委员会每年组织一次征文,择优结集出版,其中的论文集质量很高,代表业界*高水平且具有一定的**性。
中国通信学会能源委员会在三大运营商以及相关产业链进行全面的组稿,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该书主要是面向配合每年一度的电源大会。该书主要 分为6个部分,分为供电技术、节能技术、空调技术、电池技术、研究与设计、管理维护等方面,这样可全方位介绍电源行业相关的技术、应用、创新等。
我购买这本论文集,更多是抱着一种“历史文献”的心态去审视的。对于一个长期关注通信基础设施演进的人来说,回顾特定年份的技术路线图,有助于理解今天的技术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我特别想知道,在2017年,业界的共识是如何看待氢燃料电池作为备用电源的长期可行性的。当时市场上对这种高成本、长周期技术的态度还比较摇摆,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两篇持客观评估态度的文章,分析其在特定场景下的投资回报率(ROI)和运维难度。此外,与能耗直接相关的,还有光传输网络自身的能效问题,比如光模块的功耗控制,以及DWDM系统在提升容量的同时如何控制单位比特能耗。如果书中收录了关于“光电融合”背景下的能源管理新思路,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对那些关注网络安全与能源系统耦合风险的文章也抱有兴趣,毕竟能源系统的任何故障都可能对通信服务造成灾难性影响。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时间胶囊,记录下那个时代中国通信能源领域最活跃的思考和争论焦点。
评分我对这本会议论文集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对能效比(PUE)持续改进的探讨上。在那个时间点,数据中心和核心网的能耗压力是行业共事者普遍面临的痛点。我尤其想看看,有没有哪个研究团队针对性地提出了革命性的冷却技术,比如浸没式液冷或者更先进的自然冷却方案在中国特定气候条件下的可行性评估。文献的实用性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仅仅是理论推导而缺乏实际部署数据支撑,那么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看到的是,哪些能源管理软件和平台在实际的大型网络中实现了显著的节电效果,并且这些效果是如何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的。另外,考虑到当时光伏和风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书中是否收录了关于分布式能源接入通信网络对电网稳定性和运营成本影响的深入分析?这些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往往能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如果能找到几篇关于电池衰减模型在通信应用场景下的修正和优化,那就更符合我当前研究的实际需求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看起来比较标准,希望纸张和印刷能够经受住反复查阅的考验。
评分说实话,我挑选这本论文集,主要是出于对特定年份技术脉络梳理的兴趣。2017年,正是很多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试点应用的关键节点。我希望找到一些关于DC/DC电源转换效率提升的突破性成果,特别是针对高功率密度设备(比如RRU)的集成方案。那些关于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如SiC、GaN)在通信电源模块中应用的早期实践报告,对我目前的研发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些材料的引入,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工作频率和更小的体积,这对优化机房空间布局至关重要。我更倾向于那些来自一线运营商技术部门或者大型设备制造商研究院的投稿,因为他们的研究往往更贴近实际网络面临的约束条件,比如环境温度、振动和电磁兼容性等实际工程问题。如果能发现关于BBU能耗优化,特别是针对载波聚合(CA)和大规模MIMO技术带来的额外功耗,有没有提出有效的动态电源调配策略的文章,那绝对是意外之喜。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如果清晰,能够快速定位到我感兴趣的能源系统章节,会大大提高我的阅读效率。
评分这本看起来像是技术会议的文集,封面设计挺朴实的,典型的学术出版物风格,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直奔主题。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想找一些关于5G初期部署和能效优化方面的最新进展,毕竟2017年正好是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期,各大运营商和设备商都在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基站绿色节能、电源管理系统集成以及新能源应用在通信站点部署的深度分析报告。那种能直接套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数据和案例会非常宝贵。比如,对新型锂电池储能系统在偏远地区的可靠性测试结果,或者基于AI算法的机房温控优化策略的实践效果对比,这些都是我比较关心的硬核内容。如果这本书里有关于中国通信行业标准演进过程中的技术挑战和应对措施的讨论,那就更好了,能帮助我理解宏观政策如何影响微观技术选型。总的来说,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反映当年中国通信能源领域的技术前沿和行业共识,为我们后续的技术路线规划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这本书的厚度看起来适中,希望内容密度足够高,每篇文章都能提供干货,而不是泛泛而谈。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显示它是对当年一次重要会议的知识沉淀,对我来说,评估它的价值核心在于其前瞻性和独特性。我关注的是那些可能因为技术成熟度不够而在当时并未被大规模推广,但如今看来极具潜力的“边缘技术”的早期曝光。例如,是否有关于非常规冷却介质在通信设备中应用的初期探索?或者,有没有提出针对边缘计算节点(MEC)这种新型分布式数据中心负载的、定制化的能源供应和热管理解决方案?我希望能看到对“能源互联网”概念在通信领域早期实践的讨论,即通信基础设施如何反哺电网参与削峰填谷。这类跨界集成往往是未来颠覆性创新的温床。此外,对于人力资源配置和能源管理流程标准化的探讨,也是衡量一个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如果书中能提供关于能源审计、绩效考核等管理层面的论文,对我完善企业内部的能源管理体系非常有帮助。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硬件参数的堆砌上,而是能体现出对整个通信能源生态系统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