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微波传输路线及其电路
定价:78.00元
售价:53.0元,便宜25.0元,折扣67
作者:黄振兴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64714390
字数:598000
页码:3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微波传输线及其电路》论述了微波传输线的基本理论及其特性,系统和深入地阐述了微波电路和微波系统基本理论以及在工程上实用的分析方法,列举了工程计算实例,介绍了常用的无源微波器件。书中还收录了作者从事微波工程几十年的一些经验数据与分析方法。全书共分9章,包括微波传输线、波导及同轴传输线、带状传输线、传输线的不连续性、微波传输线的连接器件、微波电路、多模电路、含半导体的微波电路、微波铁氧体线性器件。
黄振兴,196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无线电系,分配到电子工业部(兰州)国营长风机器厂,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从事雷达天线微波系统的设计研制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略显“古老”,比如关于某些特定频率段的传输模型讨论。然而,正是这种历史的沉淀感,赋予了它独特的价值。它让我明白,很多今天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技术,背后有着漫长而曲折的研发历程。书中对传输线路上阻抗匹配的详尽论述,无论是史密斯圆图的应用,还是使用L-C网络进行微调,都展现了那个时代工程师们精妙的智慧。特别是关于驻波比和回波损耗的相互关系解析,清晰得让我豁然开朗,这是我在其他一些“时髦”的教材中从未见过的深度。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技艺的传承录,它不仅仅告诉你如何去构建一个微波链路,更重要的是,它在传授一种面对复杂电磁环境时,如何运用基础物理定律去解决问题的“匠人精神”。阅读它,是一次对经典工程哲学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风格,着实让我体验了一把“复古”的阅读乐趣。那些手工绘制的电路示意图,虽然不如现代的CAD图那么精细完美,但却充满了工程师的温度和思考的痕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天线系统调优的那几章,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最直白的语言描述那些极其复杂的物理现象。比如,书中对于波束的形成和指向性的讨论,既有严格的数学推导,又有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到微波能量是如何被“聚焦”并准确投射到远方接收端的。其中提到的一些老式设备的工作原理,虽然现在可能已经有了更新的技术替代,但从原理上理解它们的局限和优势,对于理解现代技术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读完整套书,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对经典通信技术的“考古之旅”,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工程美学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是一本实操指南。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耦合器与功分器”的设计章节,作者似乎对如何平衡系统的插入损耗和隔离度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对于不同类型耦合器(如分支线耦合器、四分之一波长耦合器)的特性分析,非常详尽,并且给出了大量的工程经验数据。这对于我们实际进行硬件设计时,避免走弯路是非常关键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设计规范时,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每一个参数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验证。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在草稿纸上复核一下书中的推导过程,每一次验证成功,都带来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想把微波电路做“好”的人准备的,它教会你的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才能做到更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年代感,那种朴实的印刷风格,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电子技术刚刚起步的年代。我翻开书页,首先被那种扎实的技术细节所吸引。虽然我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书中的一些基础概念讲解得非常透彻,比如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路径设计来最大化信号的传输效率。书中对各种传输损耗的分析,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各种图表和公式交织在一起,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琢磨,但那种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逻辑感,让人感到非常过瘾。尤其是涉及到微波链路规划的部分,简直是实战宝典,每一个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仿佛作者就在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避开障碍物、如何选择合适的发射功率。对于那些想要系统学习微波工程基础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不像现在很多教材那样浮于表面,而是真正深入到问题的核心,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啃读的“硬核”著作。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几乎没有多余的寒暄和渲染,全部是干货。我尝试着快速浏览,结果发现根本行不通,任何一个公式的推导都依赖于前文的设定,跳跃阅读会导致理解上的巨大障碍。但正因如此,它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才如此稳固。比如,关于噪声系数的计算和系统性能评估那部分,书中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将各个链路单元的噪声源叠加起来,最终评估整个系统的信噪比。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是很多零散技术文档所不具备的。每次我感觉快要被复杂的数学公式淹没时,作者总会适时地插入一个实际应用场景的例子,将抽象的理论瞬间具象化,帮我重新找回了方向感。对于那些追求技术深度、不畏惧复杂数学模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如饥似渴的知识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