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代汉语:下册
定价:27.70元
作者:易国杰 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7-01
ISBN:97870400852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全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科教材编委会组编的师专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这套教材顺应师范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吸收了学术的许多新成果和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以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为编写宗旨,具有很强的师专特色。本书分上下二册,下册由“文选”和“附录”组成。“文选”部分包括“今注文选”43篇,“有标点白文选”35篇,“无标点白文选”36篇,“古注文选”5篇,“诗词选”35篇,都用繁体字印刷;“附录”部分包括“常用工具书简介”、“常见古今字表”、“常用通假字表”、“《说文》常用部首例释”、“联绵词例释”、“常用词例释”、“诗韵常用字表”,具有较强的资料性,特别适于边远山区查找资料不便的学员使用。
目录
今註文選
一、包犧氏天下
二、牧誓
三、鄭伯克段於鄢
四、晉靈公不君
五、辜之戰
六、齊國佐不辱使命
七、子產壤晉館垣
八、邵公諫厲王弭謗
九、叔向賀貧
十、靖郭君將城薛
十一、顏屑說齊宣王
十二、《》三章
十三、《論語》四章
十四、景公置酒於泰山之上
十五、寡人之於國也
十六、富歲子弟多赖
十七、大同
十八、庖丁解牛
十九、焰井之盏
二十、天論
二十一、九方皋相馬
二十二、宋人有酤酒者
二十三、更法
二十四、管仲薦隰朋
二十五、李將軍列傳
二十六、貨殖列傳序
二十七、晁錯傳
二十八、華佗傳
二十九、蔡文姬
三十、讓縣自明本志令
三十一、蘭亭集序
三十二、陳情表
三十三、涉務
三十四、歸去來辭并序
三十五、送李愿歸盤谷序
三十六、原毁
三十七、鈷姆潭西小丘記
三十八、瘗旅文
三十九、祭妹文
四十、滕王閣序
四十一、哀鹽船文
四十二、秋聲賦
四十三、前赤壁賦
有標點白文選
一、齊桓公伐楚
二、燭之武退秦師
三、晏子不死君難
四、子產不毁鄉校
五、王孫圉論楚實
六、敬姜論勞逸
七、越王句踐棲會稽
八、燕昭王求賢
九、莊辛說楚襄王
十、濮陽人吕不韋賈於邯郸
十一、趟威后問齊使
十二、《論語》四則
……
无標点白文选
古註文选
诗词选
附录
编写说明及使用意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古代汉语:下册》的出版,无疑是给所有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汉语历史源流抱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送上了一份厚礼。我个人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现代汉语的精妙之处,必须溯源而上,探寻其在古代的形态与演变。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注重体系性和逻辑性,它并没有停留在对零散字词和语法的罗列上,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比如,它对中古音的探讨,采用了极其细致的对比分析方法,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音韵学概念,通过清晰的图表和实例变得直观易懂。特别是对一些特定历史时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变迁的描述,作者展现了深厚的文献功底,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对于我这种需要阅读大量古典文献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工具性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光是辨析几个关键虚词在不同朝代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就能让人在阅读《资治通鉴》或唐诗宋词时,获得更深一层的理解,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总的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精密的语言考古报告,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中,触摸汉语骨骼的脉动。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总是带着一种敬畏甚至畏惧的心态,总觉得那是一片由繁复的文言和拗口的音韵构成的“禁区”。但自从翻开这本《古代汉语:下册》之后,我的感觉完全变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极其平易近人,它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令人望而生畏的学院派腔调。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手持火把,带领我们在幽暗的古籍迷宫中探索。特别是它在讲解句法结构变化时,大量使用了现代汉语的对比模型,比如,它会用一个现代人听起来很别扭的句子,然后一步步拆解,展示古汉语是如何通过调整语序或增补助词来达到表达目的的,这种“脚踏实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被动句”的讲解,以往总觉得古人表达被动时很含蓄,而这本书清晰地梳理出了“见”“为”“受”等多种被动标记词的演变谱系,让人豁然开朗。对于非专业人士,或者仅仅是想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既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学习路径。
评分这本《古代汉语:下册》在内容深度上,确实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尤其是它对中古汉语词汇的语义流变所做的专题研究。这一点,是我在其他同类教材中很少看到的细致程度。古代词汇,很多词义已经发生了“漂移”,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在唐宋时期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这本书就针对性地选取了数十个“高频陷阱词”,例如“走”在先秦和后世的含义差异,“才”作为副词和连词的不同用法,甚至连一些语气词如“夫”“矣”的语用功能,都有详尽的考证。我最近在整理一篇关于宋代笔记小说的研究资料,其中一个关键的理解瓶颈,就是对“可”字用法的判断,翻阅此书后,作者引用了宋诗为证,清晰地指出当时“可”已开始具备强烈的表“大概、大约”的副词性质,而非单纯的“可以”。这种精准的指引,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和准确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治学方法的示范,教我们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历史文献。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和读者的尊重。作为一本工具书性质的学习材料,清晰度和易用性至关重要。纸张的选择适中,墨迹浓淡均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其索引系统的设计。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回溯某个特定的语法点或音变规则,这本书的页眉标注和尾部的总索引都设计得极其人性化,查找起来十分便捷。相较于一些排版密集的旧版教材,这本书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注释和例句能够清晰地分层展示,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虽然内容本身是关于几千年前的语言现象,但其现代化的呈现方式,无疑是促进知识有效吸收的关键因素。可以说,这是一本可以被“经常使用”而不是仅仅被“收藏起来”的书,它鼓励你反复翻阅、随时查阅,真正融入到日常的学术工作中去。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欣赏的一点,在于它对于古代汉语与其他古代东亚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探讨,虽然篇幅不占主导,却画龙点睛地展现了语言文化的广阔视野。很多研究古代汉语的教材往往将焦点局限在汉族内部的演变上,而这本书,尤其是在介绍佛教传入后汉语吸收梵语词汇,以及中古音对周边民族语言(如古日语、韩语)的辐射影响时,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比较语言学视野。它让我意识到,古代汉语并非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一个庞大的东亚文化圈中不断进行着交流与碰撞的活态实体。例如,书中对一些音译词的音韵对应分析,既严谨又充满了历史的趣味性,让人不禁感慨古代知识分子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智慧与努力。这种超越传统国别史观的叙述角度,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也让普通读者对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影响力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成功地将语言学、历史学和文化学融为一炉,使得学习古代汉语不再是枯燥的考古,而是一场充满活力的文化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