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EDA技术基础 | 作者 | 赵明富,李立军 |
| 定价 | 22.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115039 | 出版日期 | 200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内容简介 | |
| EDA技术是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电路设计过程的一门新技术,给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本书以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为主线,全面介绍了EDA技术,内容包括了EDA技术概述、可编程逻辑器件、 MAX plus Ⅱ软件操作、VHDL程序设计基础和电路设计实践。本书知识面广、实用性强、重点突出。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类、电气类、通信类专业学生的教材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技创新实践的指导用书,也可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技术培训及电子产品研发人员的参考用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EDA技术基础》真的是让我对集成电路设计的工作流程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以前总觉得设计一个芯片就好像搭积木一样,知道输入输出就行,但读完这本书才明白,背后的逻辑和工具链有多么复杂和精妙。书中对硬件描述语言(HDL)的讲解,尤其是VHDL和Verilog的对比分析,细致入微,不仅仅是语法层面的介绍,更深入到了如何用这些语言高效地描述硬件行为和结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时序逻辑和组合逻辑综合的那一章,作者用了大量的图示和实际案例来阐述如何将高层次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实际的门级网表,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明灯。而且,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了主流EDA工具的使用流程,比如从原理图输入到布局布线、签核测试的每一步,每一步的关键参数和可能遇到的陷阱都讲得非常透彻。看完之后,我立刻能上手进行简单的ASIC设计流程模拟了,极大地缩短了我从理论到实践的摸索时间,绝对是工程实践者的必备手册。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原本对“基础”二字的所有想象。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理论概念的入门读物,没想到它在后端设计,尤其是物理实现方面的内容扎实得令人咋舌。书中对版图设计规则(DRC)的讲解,以及如何通过静态时序分析(STA)来保证电路在目标工艺库和工作频率下的可靠性,简直就是一本微缩版的“工艺与良率圣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这些复杂算法时的清晰度,比如关于布局规划和布线拥塞优化的部分,它没有堆砌晦涩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流程图,将这些优化过程的内在驱动力阐释得淋漓尽致。这对于那些想从纯粹的RTL设计者转向系统级芯片实现工程师的人来说,价值无法估量。它教会我的不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要这么做”,从根本上提升了对设计质量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带你进入这个行业的核心圈子。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对设计验证(Verification)的重视程度。很多基础书籍往往一带而过,但这本书专门用了一大块篇幅来讲解如何构建一个健壮的验证平台,包括功能仿真、覆盖率收集以及形式验证的基本思想。作者强调了“没有验证的设计就是未完成的设计”,这种理念的灌输非常及时且到位。我尤其喜欢它对Testbench编写规范的介绍,它不是简单罗列代码片段,而是从可重用性、可维护性的角度出发,教导读者如何写出企业级的验证代码。这种对工程质量的执着追求,让这本书的含金量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绝对不是那种只教你画门电路图的入门书。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对其中涉及的某些高级概念感到有些吃力,比如寄生参数提取和后仿真处理的精度问题,这部分内容确实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电子电路基础知识才能完全消化。然而,正是这种适度的挑战性,体现了它的专业深度。它没有为了迎合所有读者而牺牲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这在技术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作者巧妙地在每一个技术难点后都设置了“设计者箴言”或“陷阱提醒”的小节,这些穿插其中的经验之谈,就像是为你扫清了未来可能遇到的几处“技术暗礁”。它让你明白,EDA工具的输出结果并非真理,而是需要设计者基于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去审视和修正的中间产物。这本书教会我如何与这些强大的自动化工具“共舞”,而非盲目地服从它们的指令。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EDA技术基础》也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递的尊重。纸张的质量上乘,使得复杂的电路图和时序波形图看起来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对照学习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内容组织上,它采用了模块化结构,每一章节都像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项目需求进行针对性学习,非常灵活。例如,如果我当前只关注低功耗设计(Power Management),我可以迅速定位到相关章节,快速掌握相关的设计流和约束设置技巧,而不需要从头到尾阅读。这种高度的实用性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教材,更适合成为工作现场随时可以翻阅的案头参考书,其价值远超其价格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