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通信小史 | 作者 | 朱维青 |
| 定价 | 25.80元 | 出版社 | 学习出版社 |
| ISBN | 9787801169761 | 出版日期 | 2011-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259Kg |
| 内容简介 | |
既非正史,也非野史,是作者研究之余偶有所得,不求涵盖,不求完整无缺,从文化入手,小处着眼,历数通信领域,于闲情之余有所获。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古代篇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封面上的字体排版也透着一股子沉稳大气。我本来对这种“小史”类的书籍抱着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内容会过于零散或者过于学术化,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没有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感,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用一种极其清晰、赏心悦目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的过渡和配图的留白处理。那种精心雕琢的细节,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视觉语言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既保证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沉浸其中。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现代生活中的诸多便利,比如随时随地与远方亲友联络的能力,背后究竟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汗水。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厚,但它如同一个精确的放大镜,聚焦于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那些常常被历史忽略的幕后英雄。它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不是平铺直叙地罗列时间线,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串联起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比如,它如何描绘早期电报员面对新技术时的那种既兴奋又迷茫的心态,又如何展现那些工程师为了突破技术瓶颈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读完之后,我对“通信”这个概念的理解,从单纯的工具使用,上升到了对人类连接方式变迁的哲学思考。这种由点及面的洞察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它让你在合上书本时,对身边的世界多了一层敬畏之心。
评分坦白说,我平时很少涉猎科技史类的书籍,总觉得那些技术名词和复杂的原理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意料地亲切和易懂。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朴实的语言,去解释那些曾经开天辟地的伟大发明。它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即便是涉及早期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或者无线电波的传播机制,也处理得如同在向一位好奇的朋友娓娓道来。这种“去学术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纯粹的门外汉也能津津有味地跟上节奏。更妙的是,它总能在关键节点插入一些行业内流传的轶事或者鲜为人知的决策过程,这些细节让冰冷的技术史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对时代背景的捕捉能力。它没有将通信技术的发展割裂于社会变迁之外,而是非常巧妙地将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飞跃,都放置在当时的宏大历史叙事之中进行审视。例如,某个关键的发明是如何呼应了当时的经济需求,或者又是如何影响了随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这种将技术史与社会史深度交织的写作手法,赋予了内容极强的张力和深度。它不是在写一部孤立的技术手册,而是在描绘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加速前行的全景图。读罢,你会发现技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引擎,这种立体化的视角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书应该能点燃读者的好奇心,并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提供了一个坚实而清晰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上,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比如,我对早期跨洋电缆铺设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难题特别感兴趣,这本书虽然没有详细展开,但其对初期挑战的简要描述,已经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冲动,去查阅更多关于深海工程和材料科学的资料。它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引路地图”,为你指明了方向,然后鼓励你自己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原野。它没有把所有答案都塞给你,而是巧妙地留下了足够的“空白”和“悬念”,让你在阅读结束后,依然能回味无穷,并保持对这个领域的持续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