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 作者 | 钱仁平 |
| 定价 | 75.00元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 | 9787556600908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30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为缅怀自20世纪30年代起与中国结缘的俄国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感念他生前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书收入了20余篇优质论文,共分四大版块,分别是“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文献”、“华人作曲家手稿与历史音频研究”以及“音乐图书馆学”,表达中国音乐界对齐尔品的深切追思和崇高敬意。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又一阶段性新成果(代前言) ——“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系列学术活动综述 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 亚历山大·齐尔品:活动在中国的欧亚作曲家 齐尔品与国立音专 ——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 齐尔品与中国近代音乐 齐尔品研究在日本 论齐尔品中日音乐活动之教育意义 齐尔品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不竭探索 ——齐尔品口琴协奏曲研究 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与中国钢琴音乐 “中国风味之钢琴曲”的调域分析 历史文献 齐尔品先生与中国 ——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85周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齐尔品在音乐上的贡献 纪念齐尔品 深挚的怀念 ——忆热爱中国的大音乐家齐尔品 怀念齐尔品先生 华人作曲家手稿与历史音频研究 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 ——以《萧友梅档案》为例 《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手稿校订研究 从《木管五重奏》手稿看卢炎的音高构思 思维的印记 ——罗忠镕《第四弦乐四重奏》手稿研究 廖辅叔与陈田鹤、江定仙合作的两首悼歌 江定仙先生与国立音专 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 ——以《丁善德音频计划》《谭抒真、李翠贞音频计划》为例 从物质文化研究的视角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藏音响档案 音乐图书馆学 音乐图书馆:及其信息馆、博物馆、咖啡馆式变奏 时代呼唤着音乐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匆访国会图书馆 朱建先生的三封短笺(代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是一本充满学术价值的书,光看书名“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就知道它不会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对于真正对中国音乐文化有深入了解欲望的人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齐尔品,一个在音乐学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名字,他的思想能够与中国音乐文化发生怎样的碰撞,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议题。我很好奇,这本论文集是否会涉及对齐尔品早期对中国音乐的初步印象和研究过程的梳理?他的研究是否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音乐形式,还是深入到了文化、哲学、历史的层面?我期待能看到,在这些论文中,中国音乐的某些独特之处,例如其强调意境、情感表达,或是其独特的记谱方式和演奏技巧,是如何被齐尔品及其他学者所解读的。是否存在一些论文,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中国音乐传统,比如古琴、昆曲、戏曲音乐,并尝试用齐尔品的理论去分析和解读?此外,我还在思考,这本书是否会展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们,在理解中国音乐文化时所展现出的多元视角和研究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文化交流的体现。
评分“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这个书名,立刻让我联想到了东西方文化在音乐领域的深度对话。作为一名曾经留学海外,对文化融合有着深刻体会的读者,我一直对不同文明如何理解和欣赏彼此的音乐充满兴趣。齐尔品,作为西方音乐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来审视中国音乐文化。我猜测,这本论文集里肯定会有一些文章,会从宏观的层面,探讨齐尔品的音乐理论体系是如何在分析中国音乐时得到应用,或者是否会通过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比较,来揭示东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也许会有一些文章,会聚焦于具体的音乐实践,比如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或者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并试图通过齐尔品的理论来阐释这些音乐现象的深层意义。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学者们是如何处理在跨文化音乐研究中可能出现的误读或理解偏差,以及他们是如何努力弥合文化隔阂,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的。这本书,或许就像一个万花筒,从不同的切面折射出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彩面貌,同时也展现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探索。
评分读到“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为那些致力于深入研究中国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的学者们准备的。作为一名正在攻读音乐学博士的学生,我迫切地需要能够拓宽我研究视野的资料。齐尔品的名字在西方音乐学界如雷贯耳,但他在中国音乐文化研究中的具体贡献,却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领域。这本论文集,很可能汇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对于齐尔品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不乏一些尚未公开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我特别期待能看到,那些学者是如何将齐尔品的理论框架与中国音乐的实际相结合的,是否存在一些挑战传统认知的论述?例如,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写意”与西方音乐的“写实”的差异,齐尔品是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或者,他在分析中国音乐的调式、节奏、音色时,是否运用了不同于西方音乐分析的独特语言?我更希望论文集里能有关于中国音乐教育、音乐传播方式在东西方交流背景下的演变的研究,以及齐尔品本人对此的看法。这无疑将是我的博士论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能够为我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案例支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本身就充满了学术气息,让人对内容充满期待。作为一名对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尤其关注这类集结了专家学者智慧的论文集。齐尔品,这位在音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他的思想与中国音乐文化的结合,无疑是一个极具深度的研究课题。我好奇的是,研讨会究竟涵盖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关于齐尔品对中国音乐的早期发现与研究,还是他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音乐的地位和发展?抑或是他的理论框架如何被应用来分析中国音乐的某些特定现象?论文集中是否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是对已有研究的革新性解读?我设想着,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们,一定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或许有论文会深入探讨齐尔品音乐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之间的契合之处,分析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与影响。也可能有些文章会侧重于比较研究,将齐尔品的音乐理论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下,与西方其他音乐理论流派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其在中国音乐文化研究中的独特性与价值。我甚至可以想象,有些论文可能会聚焦于具体的音乐作品或乐器,分析齐尔品的研究方法如何为这些中国音乐元素的解读提供新的思路。这本书,就如同一个知识的宝库,等待着我一一去发掘其中的珍宝。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齐尔品与中国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跨文化音乐理解的好奇。作为一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虽然我对齐尔品本人可能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我深知任何一场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都代表着当前该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碰撞。我特别希望能从中了解到,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读中国音乐文化的?他们的视角是否会与我们本土的理解有所不同,甚至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齐尔品,这位研究的主角,他的学说体系在中国音乐文化的语境下,会展现出怎样的魅力?我猜想,论文集里一定会有一些关于中国音乐的民族志研究,探讨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能和意义,以及这些功能和意义是如何被西方学界所理解和阐释的。或许还有一些关于中国传统乐器、戏曲、民歌等具体音乐形式的研究,通过齐尔品的理论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音乐元素被赋予了新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桥梁,连接起东西方不同的音乐理解方式,让我们在欣赏和研究中国音乐时,能够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每一次翻阅,都可能是一次全新的发现之旅,让我对中国音乐文化增添一份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