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1902-1932) | 作者 | 董丽敏 等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139946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在晚清以来由帝国主义殖民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文化危机背景下来研究商务印书馆这一近现代中国*重要的出版巨擘的崛起过程,在“媒介变革”“知识生产”与“文化转型”三者错综复杂的关系格局中,讨论商务1902年至1932年间在西学译介、古籍整理、文学期刊运作、国文教科书编制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多种面向,分析其在深度参与中国文化/社会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所汲取的资源以及所探寻到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把握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的中国“现代”转型的独特性,为重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 |
| 作者简介 | |
| 董丽敏,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传播媒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已出版专著有《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和《洪深:激流中的呐喊》在《文学评论》、Differences等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商务印书馆的了解仅限于它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出版机构之一,但具体到它在“现代”转型中的具体贡献,一直有些模糊。这本书的时间跨度(1902-1932)非常有意思,这段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最为活跃和剧烈的时期之一,新旧思想的交织、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民族危机的深重,都使得这一时期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我想这本书可能会详细梳理商务印书馆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是如何在出版内容、编辑方针、发行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和调整的。比如,它是否积极翻译和出版了西方哲学、科学、文学等领域的著作,从而为中国引入了新的思想体系?它又如何在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我尤其关注它在国民教育和普及知识方面的努力,这是否也体现在了它的出版物中?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景,展示商务印书馆如何充当了连接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我想,通过对商务印书馆这一具体案例的剖析,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文化“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和复杂过程。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以及那些承载着知识与思想的书籍。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它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之间的联系,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1902年至1932年,这三十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我想,这本书定会围绕着这段时期,深入剖析商务印书馆在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是否通过引进、翻译、出版大量西方先进的学术著作,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体系?它又如何在本土文化的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展现商务印书馆在教育普及、思想启蒙、以及新文学、新艺术的推广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它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抓住时代机遇,成为引领中国文化走向“现代”的重要力量。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以及商务印书馆在这场伟大变革中所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略带复古感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年代。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出版机构,它们往往是思想传播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它不仅仅是一个印刷和销售书籍的商业实体,更是无数新思想、新知识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的重要载体。从1902年到1932年,这三十年恰好是中国从晚清走向民国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教育模式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特别好奇,在这场“现代”转型的洪流中,商务印书馆是如何运作的?它出版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书籍?这些书籍又如何影响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商务印书馆在引进西方学术、传播新知识、普及教育、甚至参与社会运动等方面的具体案例?我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一窥那个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的生动图景,以及商务印书馆在这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如何在一个古老的国度,播撒下“现代”的种子,并见证其生根发芽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足够吸引我了。“商务印书馆”这四个字,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厚重感,而“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则是一个宏大而又充满挑战的研究课题。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它的思想和知识的传播载体入手,而出版机构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1902年至1932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思想文化的激荡尤为剧烈。我迫切想知道,商务印书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现代”转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现代”面貌?我非常好奇书中会提供哪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它出版了哪些开风气之先的书籍,又通过这些书籍,向中国社会传播了哪些全新的思想观念?它在引进西方学术、普及科学知识、以及推动文学艺术革新等方面,又有哪些具体的贡献?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看到一个鲜活的商务印书馆,它不仅是商业的,更是文化的,它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它所提出的“现代”转型这个概念。在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是一个宏大而又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层面。而商务印书馆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出版机构,无疑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商务印书馆的机构史进行梳理,而是能深入挖掘其出版活动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书中是否会分析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民主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作用?它是否在国民教育的推广、新式知识的普及、以及启蒙民众思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我更感兴趣的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商务印书馆是如何在政治压力、市场竞争、以及文化思潮的多重影响下,调整其出版策略,并最终成为引领中国文化走向“现代”的重要力量。这本书能否提供具体的史料和分析,来论证商务印书馆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从而让我们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