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 | 作者 | 段从学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 ISBN | 9787519003746 | 出版日期 | 2015-09-01 |
| 字数 | 页码 | 346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打破以往新诗史的宏大叙事格局,以“地方志”的崭新眼观,描述现代新诗如何在抗战时期的四川得以发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在“总结规律”的现代性叙事和“讲述故事”的后现代叙事两大范式之外,探索“地方志”叙事的新诗史乃至文学史写作的可能。作者有意识地淡化“总结规律”等宏大叙事,强化文学史的“历史记忆”功能,在回避此前广为人知的诗人和流派的同时,致力于关注“地方性”诗人的创作,对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诗人、诗作进行了生动的论析和解读。全书以报纸副刊史料的大规模发掘和运用为特色,角度新颖,资料丰富,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
| 作者简介 | |
| 段从学,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四川省青少年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穆旦的精神结构与现代性问题》等作,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新诗评论》《鲁迅研究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
| 目录 | |
| 自序 引论:中国抗战与四川现代新诗的发生 章 学校内迁与战时四川新诗 节 李广田与新诗的“锻冶厂”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金陵诗人群 第三节 其他学校诗人 第二章 重要报纸副刊诗人群 节 《新华日报》诗人群 第二节 《文群》副刊诗人群 第三节 《蜀道》副刊诗人群 第三章 平原诗社的歌手们 节 从华西文艺社到平原诗社 第二节 杜谷和蔡月牧 第三节 平原诗群的“成都书写” 第四节 其他诗人 引用和参考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和一些初步了解到的信息,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尤其是抗战时期文学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四川在那个特殊年代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相关的研究和作品却相对零散,未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部《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似乎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聚焦于四川这片土地上,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的新诗创作,这本身就极具史料价值和文学研究意义。我尤其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四川的诗人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笔触,抒发家国情怀,记录时代变迁,鼓舞民族士气。我猜想,这其中定然不乏一些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篇章,也可能包含一些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和诗人生平。我对新诗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演变一直非常好奇,而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其新诗创作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更是让我充满探究的欲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特定领域的重要窗口,也让我对四川在整个抗战文学版图中的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之前对四川的抗战历史有所了解,知道那段时期四川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但对于当时四川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新诗方面,我知之甚少。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似乎在强调四川在新诗史中的独特位置。我很好奇,四川的新诗创作在整个中国抗战新诗的版图中有何特殊的意义?是独树一帜,还是受到了全国性的影响?作者是如何界定“四川抗战新诗”的范畴的?是局限于四川本土诗人,还是包括了在川创作的来自其他地区的诗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了解到,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四川的文人墨客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记录下时代的洪流,抒发爱国情怀,为民族的精神注入力量。这本书的出现,将是我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索书号9787519003746,让我意识到它是一本经过正规出版流程的书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可读性。从书名“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以及索书号来看,我预感这本书的结构会比较清晰,论述会比较系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四川地区在抗战时期的所有新诗创作的?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流派,抑或是按照地域划分?四川在抗战期间涌现了哪些重要的诗人?他们的创作风格有何异同?他们的作品又反映了当时四川社会怎样的现实?我对这些问题都充满探究的兴趣。此外,作为一个读者,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诗歌分析,而不是枯燥的理论阐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四川抗战新诗创作的窗户,让我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更具象的认识。
评分虽然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非常学术,但“新诗史”这几个字依然让我这个普通读者感到一丝亲切。新诗,意味着相对于旧体诗,它更贴近现代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人们内心的情感无疑是复杂而强烈的,而新诗恰恰能更直接、更自由地表达这些情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一些不同于课本上、或者说与我以往接触到的抗战文学作品有所不同的诗歌。也许是一些更个人化、更具时代共鸣的抒发,也许是一些更具实验性、更具创新性的表达。四川,一个充满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积淀的省份,其人民在面对外侮时,会迸发出怎样的文学火花,会写出怎样独特的新诗,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堆砌,更能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四川人民的血性与担当,感受到他们用诗歌点燃的希望之光。
评分从书名“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来看,这个“?”号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它暗示着作者可能在探讨四川抗战新诗在中国抗战新诗史中的地位、影响,甚至是其独立性和独特性。这比单纯的“四川抗战新诗史”要更具深度和思辨性。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审视四川的新诗创作是否能够独立成篇,抑或是其在中国抗战新诗大潮中的独特贡献和位置。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国”与“四川”在这一历史语境下的关系的,是如何论述四川的新诗创作在中国抗战史上的特殊性的。这可能涉及到对四川诗人的创作手法、主题选择、思想倾向与全国其他地区诗人的比较,以及四川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了其新诗的发展。这种带有疑问的探究,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见解和更富有挑战性的论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去解开这个“?”号背后的历史谜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