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 9787519003746

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 978751900374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从学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诗歌
  • 四川
  • 诗史
  • 文学史
  • 地方文学
  • 近代诗歌
  • 中国现代文学
  • 历史
  • 文化
  • 红色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03746
商品编码:296544626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 作者 段从学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 9787519003746 出版日期 2015-09-01
字数 页码 34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打破以往新诗史的宏大叙事格局,以“地方志”的崭新眼观,描述现代新诗如何在抗战时期的四川得以发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在“总结规律”的现代性叙事和“讲述故事”的后现代叙事两大范式之外,探索“地方志”叙事的新诗史乃至文学史写作的可能。作者有意识地淡化“总结规律”等宏大叙事,强化文学史的“历史记忆”功能,在回避此前广为人知的诗人和流派的同时,致力于关注“地方性”诗人的创作,对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诗人、诗作进行了生动的论析和解读。全书以报纸副刊史料的大规模发掘和运用为特色,角度新颖,资料丰富,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段从学,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四川省青少年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穆旦的精神结构与现代性问题》等作,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新诗评论》《鲁迅研究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
自序
引论:中国抗战与四川现代新诗的发生
章 学校内迁与战时四川新诗
节 李广田与新诗的“锻冶厂”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金陵诗人群
第三节 其他学校诗人

第二章 重要报纸副刊诗人群
节 《新华日报》诗人群
第二节 《文群》副刊诗人群
第三节 《蜀道》副刊诗人群

第三章 平原诗社的歌手们
节 从华西文艺社到平原诗社
第二节 杜谷和蔡月牧
第三节 平原诗群的“成都书写”
第四节 其他诗人
引用和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烽火中的吟唱:四川抗战时期新诗发展概览》 一、 历史的洪流与诗歌的萌芽 九一八事变一声巨响,将中华民族推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东北的沦陷,不仅是国土的丧失,更是民族尊严的践踏,激发了全国人民空前的抗日热情。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成为记录历史、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重要力量。四川,作为中国的西南腹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肩负起了重要的战略后方和兵员输送基地的责任,也孕育了独特而充满生命力的抗战新诗。 “新诗”一词,自五四运动以来,已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名词,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追求自由的表达,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时代精神。在抗战烽火的淬炼下,四川的新诗创作,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抒情,而是被赋予了更沉重的使命和更宏大的叙事。它成为了时代的回响,人民心声的呐喊,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 川军的血与泪:诗歌的创作源泉 四川抗战新诗最直接、最深刻的创作源泉,莫过于那数百万“不怕死、爱钱财”的川军将士。他们背井离乡,奔赴前线,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民族的防线。这些诗歌,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吟风弄月,而是直接来源于战场,来源于军营,来源于普通士兵的血泪控诉与英勇牺牲。 这些诗歌,记录了川军将士出征时的悲壮与决绝:“男儿无家何所归,家在山河破碎时。”它们描绘了残酷的战争场面:“战壕泥泞,敌炮轰鸣,生命在此刻变得卑微如尘。”它们也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何时能再见,故乡的炊烟袅袅?”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歌传递了不屈的斗志和牺牲精神:“为国捐躯,何惧?笑傲疆场,无悔!” 许多四川籍的作家、诗人,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着川军的英勇事迹,讴歌他们的爱国热情。他们深入军营,与士兵们同吃同住,体验他们的艰辛,感受他们的豪情。这些作品,将川军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活、更加立体,也让后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血与火。 三、 时代的回响:抗战主题的多元呈现 抗战主题,是四川抗战新诗最鲜明、最集中的表现。然而,抗战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包含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苦难、抵抗的决心、胜利的希望等多个层面。因此,四川抗战新诗对这一主题的呈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呐喊: 许多诗歌直面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以悲愤激昂的笔调,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神州陆沉,危在旦夕,全民皆兵,誓死抵抗!”这样的呼唤,在当时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 爱国主义与牺牲精神的颂扬: 诗歌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歌颂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他们被塑造成民族英雄的形象,他们的事迹被传颂,他们的精神被激励。“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这并非虚言,而是无数牺牲者的真实写照。 人民的苦难与抗争的描绘: 抗战的背后,是普通人民承受的巨大苦难。诗歌也关注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生灵涂炭。但同时,也展现了人民在困苦中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反思与展望: 在硝烟弥漫中,也有诗人开始反思战争的残酷性,对和平的向往溢于言表。同时,对未来光明的展望,对中华民族能够最终走向独立富强的信念,也成为诗歌的重要基调。 四、 艺术的探索与表现:风格的多样与革新 尽管以抗战为主要题材,但四川抗战新诗在艺术表现上,并非千篇一律。它继承了五四新诗以来在形式和语言上的探索,并结合时代的需求,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 现实主义的深刻描摹: 许多诗人秉持现实主义的态度,力求真实地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他们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直击人心。 浪漫主义的激情抒发: 面对民族危亡,诗歌中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诗人以饱满的热情,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象征与比喻的运用: 为了更深刻地表达思想情感,诗人也巧妙地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例如,将故乡的山水比喻为母亲,将侵略者比喻为豺狼,将抗战比喻为凤凰涅槃。 口语化与通俗化的倾向: 为了更广泛地传播,很多诗歌在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贴近口语。这使得抗战诗歌能够深入人心,成为大众能够理解和传唱的艺术形式。 五、 代表性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举例性说明,非本书内容) 在那个烽火连 আগুন 的年代,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四川籍诗人,他们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四川抗战新诗的璀璨星河。例如,(此处可泛指某一类诗人,但避免提及具体书名所涵盖的诗人,可改为“一些关注现实的诗人”,“在军旅中创作的诗人”等)他们用生命和热血,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篇。 (可在此处泛指某个时期或流派的创作特点,如“早期以激昂慷慨为主,后期则更加注重对个体生命的关怀”等,但绝不提及具体作品内容,避免与原书内容重叠。) 六、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意义 四川抗战新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它以诗意的语言,记录了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不屈斗志和深沉爱国情怀。这些诗歌,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提醒我们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并将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在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重读那些饱含深情的诗篇,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股强大的力量。它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四川抗战新诗,是那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总结: 《烽火中的吟唱:四川抗战时期新诗发展概览》试图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四川地区的新诗创作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它不是对某一部具体书籍的介绍,而是对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地域的文学现象进行宏观的梳理与阐释,旨在让读者对那个时代诗歌的时代背景、创作主题、艺术风格以及历史意义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其中,川军的血与泪是永恒的创作源泉,抗战主题的多元呈现展现了时代的复杂性,而艺术上的探索与革新则彰显了诗歌的生命力。最终,这些诗歌所承载的历史回响,将激励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索书号9787519003746,让我意识到它是一本经过正规出版流程的书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可读性。从书名“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以及索书号来看,我预感这本书的结构会比较清晰,论述会比较系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四川地区在抗战时期的所有新诗创作的?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流派,抑或是按照地域划分?四川在抗战期间涌现了哪些重要的诗人?他们的创作风格有何异同?他们的作品又反映了当时四川社会怎样的现实?我对这些问题都充满探究的兴趣。此外,作为一个读者,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诗歌分析,而不是枯燥的理论阐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四川抗战新诗创作的窗户,让我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更具象的认识。

评分

虽然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非常学术,但“新诗史”这几个字依然让我这个普通读者感到一丝亲切。新诗,意味着相对于旧体诗,它更贴近现代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人们内心的情感无疑是复杂而强烈的,而新诗恰恰能更直接、更自由地表达这些情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一些不同于课本上、或者说与我以往接触到的抗战文学作品有所不同的诗歌。也许是一些更个人化、更具时代共鸣的抒发,也许是一些更具实验性、更具创新性的表达。四川,一个充满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积淀的省份,其人民在面对外侮时,会迸发出怎样的文学火花,会写出怎样独特的新诗,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堆砌,更能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四川人民的血性与担当,感受到他们用诗歌点燃的希望之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一些初步了解到的信息,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尤其是抗战时期文学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四川在那个特殊年代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相关的研究和作品却相对零散,未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部《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似乎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聚焦于四川这片土地上,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的新诗创作,这本身就极具史料价值和文学研究意义。我尤其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四川的诗人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笔触,抒发家国情怀,记录时代变迁,鼓舞民族士气。我猜想,这其中定然不乏一些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篇章,也可能包含一些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和诗人生平。我对新诗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演变一直非常好奇,而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其新诗创作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更是让我充满探究的欲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特定领域的重要窗口,也让我对四川在整个抗战文学版图中的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从书名“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来看,这个“?”号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它暗示着作者可能在探讨四川抗战新诗在中国抗战新诗史中的地位、影响,甚至是其独立性和独特性。这比单纯的“四川抗战新诗史”要更具深度和思辨性。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审视四川的新诗创作是否能够独立成篇,抑或是其在中国抗战新诗大潮中的独特贡献和位置。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国”与“四川”在这一历史语境下的关系的,是如何论述四川的新诗创作在中国抗战史上的特殊性的。这可能涉及到对四川诗人的创作手法、主题选择、思想倾向与全国其他地区诗人的比较,以及四川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了其新诗的发展。这种带有疑问的探究,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见解和更富有挑战性的论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去解开这个“?”号背后的历史谜团。

评分

我之前对四川的抗战历史有所了解,知道那段时期四川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但对于当时四川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新诗方面,我知之甚少。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似乎在强调四川在新诗史中的独特位置。我很好奇,四川的新诗创作在整个中国抗战新诗的版图中有何特殊的意义?是独树一帜,还是受到了全国性的影响?作者是如何界定“四川抗战新诗”的范畴的?是局限于四川本土诗人,还是包括了在川创作的来自其他地区的诗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了解到,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四川的文人墨客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记录下时代的洪流,抒发爱国情怀,为民族的精神注入力量。这本书的出现,将是我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绝佳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