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屋中的呐喊9787308161879 浙江大学出版社 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9787308161879 浙江大学出版社 李欧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欧梵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西方文学
  • 现代主义
  • 李欧梵
  • 思想史
  • 精神分析
  • 社会批判
  • 20世纪文学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1879
商品编码:2965640889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铁屋中的呐喊
作者 李欧梵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8161879
出版日期 2016-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李欧梵

1939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李欧梵先生被学界认为是继夏济安夏志清之后海外研究现代文学的的第二代华人学者。他常自喻为“狐狸型”学者,因为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其著作更是纷芜庞杂,极尽'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现代文学研究自不必说,一本《铁屋里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鲁迅还原成'人'。在 target='_blank' href='#'>文化研究上面,一本《上海摩登》集现代都市文学、报纸期刊等诸多文化要素研究于一体,奠定其内地文化研究先锋的地位,其把张爱玲定位为现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的终结者,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还有,他对上至琼瑶下至王文华等通俗小说也有高见。甚至于日本动漫《风之谷》,他竟用来作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谓大俗大雅,雅俗共赏。

在某种意义上,李欧梵并非甘于固守书斋学院的传统知识分子,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现代性理论是他的'手术刀',中国现代文学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欢',通俗文化是他的'业余爱好'。


   目录

再版序:我研究鲁迅的心路历程

原序

部分一位作家的产生
章 家庭和教育
第二章 传统和“抗传统”

第二部分鲁迅的创作
第三章 短篇小说之一:现代化技巧
第四章 短篇小说之二:“独异个人”和“庸众”
第五章 《野草》: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
第六章 杂文:对生活和现实的种种观感

第三部分关于文学和革命
第七章 对文学和革命看法的变化和发展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苏联文学
第九章 革命前夜
第十章 结束语:鲁迅的遗产

附录

鲁迅与现代艺术意识

参考书目

译后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分论述鲁迅*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


   文摘



   序言

《铁屋中的呐喊》 作者: 李欧梵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8161879 内容梗概 《铁屋中的呐喊》并非一本描绘具体故事情节的叙事性小说,而是一部深刻剖析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与思想探索的学术性随笔集。李欧梵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本书中对“铁屋”——这个象征着现代社会中个体被禁锢、被压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并聚焦于在此境遇下,知识分子的“呐喊”所代表的挣扎、反思与求索。 本书的核心主题围绕着现代性带来的个体异化、文化断裂以及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身份焦虑与精神困境。李欧梵先生并非空泛地讨论抽象概念,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具体文化现象、历史事件、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解读,将这些宏大的议题具象化。他审视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剧烈变革,探究了西方思想文化浪潮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与重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如何艰难地寻找自身的定位和精神出路。 书中的“呐喊”并非简单的抱怨或情绪宣泄,它更是一种在沉默与压抑中试图冲破樊笼的努力,一种对真理、对意义、对自由的永恒追寻。李欧梵先生的“呐喊”体现在他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于文化传统的再认识,以及对于当下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审视。他深入剖析了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被时代裹挟,又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独立思考,试图为民族的命运与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李欧梵先生的论述往往跳脱出单一的学科界限,融汇了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多个领域的视角。他善于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象征意象,或者历史事件中的人物选择、思想逻辑进行层层剥离,揭示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密码。例如,他可能在分析某位文学家的人生经历时,探讨其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时代烙印与个体挣扎;也可能在解读某件艺术品时,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潮与审美变迁。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文字间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深深的眷恋与忧思。他并非以激进的姿态否定一切,而是展现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反思精神。他深知历史的复杂性与现实的局限性,因此他的“呐喊”并非指向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国,而是根植于对现实的深刻体认,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 《铁屋中的呐喊》所探讨的“铁屋”,其意涵是多层次的。它可以是政治的压抑,可以是经济的裹挟,也可以是思想的禁锢,甚至是现代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疏离与孤独。而知识分子的“呐喊”,则是在这样一种被限制的空间中,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求精神的解放与个体的价值实现。这其中蕴含着对历史的责任感,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以及对人类普遍困境的关怀。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历程的独特视角。通过李欧梵先生的深入解读,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内心深处那份从未熄灭的思考与反抗的火苗。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自身是否也身处某种“铁屋”之中,我们又该如何发出属于自己的“呐喊”,去追求更深刻的意义与更真实的自我。 本书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关注知识分子的“在场”与“缺席”。在某些时期,知识分子可能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思想启蒙的先锋;而在另一些时期,他们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选择沉默,甚至被边缘化。李欧梵先生的“呐喊”,就是对这种“缺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知识分子“在场”的殷切期望。他所渴望的“呐喊”,是那些能够穿透迷雾、触及灵魂、启迪思想的声音,是那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繁荣的声音。 读者在阅读《铁屋中的呐喊》时,会发现它不像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次与智者进行的深度对话。作者的思辨性极强,每一个观点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论证都显得严谨而有力。他并不回避复杂的问题,而是迎难而上,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那些能够指引方向的普遍性规律。 总而言之,《铁屋中的呐喊》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力量的著作。它以“铁屋”为喻,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尤其是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挑战。而“呐喊”则代表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思、探索与求索。李欧梵先生通过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引领读者走进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思想的激荡与灵魂的挣扎,并从中获得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深刻启示。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叩问,它鼓励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铁屋”中,发出属于自己的、有力量的“呐喊”。

用户评价

评分

当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铁屋中的呐喊"几个字,一种莫名的紧张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隐喻,一个时代的缩影。9787308161879,这个冗长的数字代码,仿佛是对这本厚重著作的身份证明,确保它能在知识的迷宫中被准确寻获。浙江大学出版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学术的严谨和底蕴,让人对内容的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而李欧梵,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代表着深刻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他的研究总是能触及到历史深处最敏感的神经。我一直在思考,"铁屋"究竟象征着什么?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还是知识分子内心无法摆脱的困境?而"呐喊"又意味着怎样的表达?是绝望的控诉,还是对某种理想的执着追求?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勾勒出那个时代一群有识之士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们或许在思想的牢笼中探索,在现实的困境中挣扎,但他们的精神火花从未熄灭,他们的思想之声从未停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段历史,去感受那些在"铁屋"中发出"呐喊"的灵魂,去理解他们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张力。

评分

仅仅是《铁屋中的呐喊》这个标题,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和一种莫名的忧伤。它像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通往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群体内心深处的密室。9787308161879,这个编码,是它在信息时代的身份识别码,也是我寻找它的线索。浙江大学出版社,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文化传播的责任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信心。而李欧梵,这位学者,他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敏锐把握联系在一起。我猜测,这本书或许深入探讨了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看似无法挣脱的社会“铁屋”中,努力保持自我,并通过各种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呐喊”,不一定是振聋发聩的口号,更可能是一种在困境中对真理的追寻,对人性的呼唤,对未来的期盼,即使这种期盼微弱得几乎听不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被压抑的灵魂,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感受他们思想的挣扎与闪光,去理解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经历的孤独与坚持。

评分

《铁屋中的呐喊》这个书名,单看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重而深刻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更像是一个意象的集合,将读者瞬间引入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空间。9787308161879,这个数字组合,为这本书在浩瀚的出版物中定位,也仿佛是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个独特印记。浙江大学出版社,作为一个严谨而富有学术声誉的机构,其出品的书籍往往意味着内容的深度和思想的价值。而李欧梵,这位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学者,他的名字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无数的期待。我常常在想,那个"铁屋"究竟代表了什么?是封闭的社会环境,还是被压抑的个体精神?而"呐喊"又是怎样的表达方式?是激烈的抗争,还是内心深处的痛苦倾诉?我预感,这本书将带领我走进一段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岁月,去审视那些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压力、所进行的思考,以及他们试图表达却又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我渴望通过阅读,去理解那些在"铁屋"中,以各种方式发出"呐喊"的声音,去感受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挣扎。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铁屋中的呐喊》带着一股强烈的宿命感和悲剧色彩,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到了一个充满压抑和挣扎的意境中。9787308161879,这个书号,像是一个精确的坐标,指示着我可以在浙江大学出版社的书架上找到这份珍贵的思想遗产。而李欧梵,这位在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名字本身就预示着这本书绝不会是泛泛而谈的空洞之论,而是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我一直在想象,这个"铁屋"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是社会环境的禁锢,还是思想的藩篱?而"呐喊"又象征着一种怎样的反抗?是无声的抗争,还是绝望的呼唤?我感觉,这本书可能是在解剖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肌体,揭示那些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挑战。他们可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试图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试图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即便这声音微弱,甚至无人听见。我迫切地想要通过这本书,去理解那些被时代裹挟的个体,去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涌动,去探寻在那个看似封闭的"铁屋"里,人性的光辉和思想的火种是如何顽强地闪烁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出现,就带着一股沉重的历史感和压抑的气息,"铁屋"二字仿佛将人置身于一个无法逃脱的幽闭空间,而"呐喊"则预示着一种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和不屈的抗争。9787308161879 这个数字组合,虽然冰冷,却也精确地标记着它在浩瀚书海中的位置,指向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精心呈现的这份思想财富。李欧梵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座学术的丰碑,他的名字出现,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集体记忆,以及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上的深刻烙印。我曾读过他的一些评论文章,那些犀利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总能拨开迷雾,直指本质。我预感,这本《铁屋中的呐喊》一定蕴含着作者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反思,可能还会触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他们的思考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困境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或许并非声嘶力竭的咆哮,而是更深层次、更具穿透力的精神呐喊,它可能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在于了解历史的细节,更在于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个体是如何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并试图发出自己微弱却坚定的声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