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陇右情结 9787542331922

范仲淹的陇右情结 97875423319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冀震 著
图书标签:
  • 范仲淹
  • 陇右
  • 历史
  • 文化
  • 宋代
  • 文学
  • 边塞
  • 人物传记
  • 地方志
  • 西北地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331922
商品编码:296569518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范仲淹的陇右情结 作者 张冀震
定价 25.00元 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42331922 出版日期 2014-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庆历元年五月至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知庆州共四年零九个月。主要负责对西夏的战争,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扭转了战局,得到了庆州民众的拥戴。本书主要记述范仲淹在庆州期间的政治、军事活动,展现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
张冀震,男,汉族,1976年7月生,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文献与文化,现为西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院长。出版专著一本,主编、参编教材各一部,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范仲淹的文采;而“知庆州”则是范仲淹军事才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其政治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其后来的“庆历革新”奠定了基础。从此,范氏和庆州结下了不舍情缘。继范仲淹之后,他的次子范纯仁、四子范纯粹子承父业,兄弟相继三次知庆州,俱有惠政。本书详细描述了范仲淹在庆州的一些事迹,并配有大量图片。喜欢范仲淹和庆阳历史的读者可以一读,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文摘

   序言

《范仲淹的陇右情结》 一、 历史背景:一个王朝的边疆风云与士人的担当 本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宋朝以其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著称,但在军事上却长期面临来自北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压力。尤其是西北边疆,地处漠北草原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界地带,自古以来便是战略要冲,民族交融与冲突并存,也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与文人志士。 公元1040年前后,西夏李元昊发动一系列对宋朝的进攻,拉开了“宋夏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持续数十年,对北宋朝廷的财政、军事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西北前线,宋朝屡屡受挫,边防形势严峻。 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范仲淹——一位集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的“陇右情结”。陇右,泛指今甘肃省陇山以西,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广大西北地区。这片土地不仅是宋朝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更是民族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熔炉。范仲淹以其超凡的远见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将目光投向了这片被许多人视为荒凉苦寒之地,寄予了深厚的期望与责任。 二、 范仲淹:从“布衣宰相”到边疆的擎天柱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饱经风霜。年少时家境贫寒,却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坚韧的毅力,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历经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在宋夏战争爆发,边疆告急的危难时刻,范仲淹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总揽西北军政大权。这是他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也是他“陇右情结”得以充分展现的舞台。他深入边疆,体察民情,整顿军务,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史称“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改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应对,更是对西北地区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他深知,仅仅依靠军事力量难以长久维持边疆的稳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生产、民族关系等问题。他积极倡导屯田,鼓励农桑,发展经济,力图在苦寒的边疆创造一个相对富足安定的环境。同时,他也注重民族政策,力求化解民族矛盾,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三、 “陇右情结”的内涵: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的交织 “陇右情结”并非简单地指范仲淹对某一地域的喜爱,而是他一种深刻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的集中体现。 1. 边疆安定的战略远见: 范仲淹深刻理解西北边疆的战略重要性。他明白,如果西北门户洞开,不仅会威胁到宋朝腹地的安全,更可能导致国家的分裂。因此,他将维护陇右的稳定视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他并非仅仅为了抵御眼前的敌人,更是为了长远计,为宋朝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2. 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范仲淹并非书斋中的理论家,他是一位真正关心民生的实干家。他深入陇右地区,亲眼看到边疆百姓生活的艰辛,饱受战乱之苦,生活贫困。他的“陇右情结”饱含着对这些普通民众的同情与关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安居乐业。 3. 民族融合的时代使命: 陇右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个民族聚居之地。范仲淹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他能够超越狭隘的民族偏见,认识到民族团结与融合的重要性。他倡导的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宋朝对抗外敌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共同抵御外侮,建设边疆。 4. 士人的政治担当与理想追求: 范仲淹是北宋士大夫群体的杰出代表。他的“陇右情结”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政治担当与理想追求。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能够挺身而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政治抱负,为民族的兴盛贡献力量。 四、 历史的回响:范仲淹的改革与陇右地区的变迁 范仲淹在陇右的任期虽然不长,但他的改革措施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身作则,以其清廉和勤政赢得了边疆将士和百姓的爱戴。他提出的“恩威并济”的边疆政策,既强调了军事上的威慑,也注重通过怀柔和安抚来争取民心。 在军事上,他整顿军纪,加强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经济上,他推广屯田,发展农业,增加了边疆地区的生产力。在民族政策上,他倡导与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通过互市贸易等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尽管范仲淹的改革后来遭遇了阻碍,庆历新政也未能完全推行下去,但他在陇右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是不可磨灭的。他对边疆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对民族融合的促进,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五、 历史意义:范仲淹精神的当代价值 《范仲淹的陇右情结》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的深度与人性的光辉。范仲淹的“陇右情结”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政治智慧、民生关怀以及对民族团结的追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下中国,我们同样面临着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如何处理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范仲淹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军事力量,更在于其内在的凝聚力,在于其对每一个国民的关怀,在于其对未来的长远规划。 研究范仲淹的“陇右情结”,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特质,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逻辑,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去面对当下的挑战,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范仲淹“陇右情结”的时代脉搏,体悟其精神的恒久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边塞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一点。作者在书中对陇右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的描绘,可以说是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能闻到草原的青草香,听到战马的嘶鸣声。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风土人情的描绘,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一地区对国家战略、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范仲淹在这一地区的政治作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理解了他为何会对这片土地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作者在分析问题时,视角非常独到,他能够从宏观的历史进程中,提炼出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的结合,让故事更加触动人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那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态度,他既肯定了历史人物的功绩,也客观地指出了他们的局限性,这种平衡的观点让我信服。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作者的文笔功底着实深厚,遣词造句讲究,却又不失流畅自然。他描绘人物时,仿佛能洞察人心,将范仲淹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震撼于作者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细致梳理,从政治格局到军事对峙,再到边塞风情,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生动形象,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作者对“情结”二字的理解和阐释更是出彩,他没有简单地将之视为一种情感的羁绊,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家国情怀、一种历史责任的高度,这种解读让我茅塞顿开,对范仲淹以及那个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即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朋友,也能通过这本书,被深深地吸引,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的那些历史典故和诗词歌赋,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更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得阅读过程充满诗意和韵味。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对范仲淹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上,而是有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饱满的形象。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和细腻的文字描绘,将范仲淹在陇右地区的一系列政治抱负、军事策略以及他所面临的挑战,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史实,而是将历史事件与人物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书中关于边塞民情、军事布局的描写,都非常具有画面感,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情结”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他将范仲淹对陇右的眷恋,升华到了一种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情怀的阐释,让我深受触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深邃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历史见解,让我印象深刻。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细节把握,条理清晰,论证严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范仲淹与陇右之间联系时,所采用的多种视角和方法,这使得他对“情结”的阐释更加丰富和立体。书中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生动,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文学的趣味,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范仲淹和那个时代的深刻理解与情感投入,这种投入使得他在叙述时,能够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共鸣。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了解范仲淹及其所处时代的一个全新视角,我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这套书的包装设计我相当满意,封面色彩明亮但不刺眼,整体风格透着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的韵味。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也很细腻,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泛黄的纸张,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不易疲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划分和排版上的用心,每章的小标题都起得很有意思,能立刻抓住我的兴趣,引导我进入那个时代的情境。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配图,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无论是描绘人物的古画,还是展示地貌的摄影作品,都为文本增色不少,让我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在史实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解读,这种“我注六经”的方式,让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宋朝历史的书籍,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语气真诚,情感饱满,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