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 9787553496764

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 97875534967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原 著
图书标签:
  • 八十年代
  • 文化
  • 访谈录
  • 历史
  • 记忆
  • 社会
  • 人物
  • 时代精神
  • 口述历史
  • 中国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3496764
商品编码:296574133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 作者 马原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 9787553496764 出版日期 2016-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20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九十年代初,本书作者马原带着只有一个摄像师的摄制组,跋涉两万多公里,对话百位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如巴金、冰心、夏衍、史铁生、梁晓声、王蒙、王朔、刘心武、蒋子龙、格非、王安忆、苏童等。这一堪称“文学长征”的非官方拍摄,成为关于八十年代文学的仅有的一次大规模拍摄。本书即这次拍摄的文字版。
对话大致围绕怎样开始写作(翻译/编辑)生涯、怎样看待当前的文学和文坛以及文人下海和性开放、眼下的愿望、喜欢的作家或者书这几个主题,但话题广泛,形式灵活,谈话者的回答也因个人的性格及阅历,或大段阐述或寥寥数语,或严谨凝练或幽默活泼。它既提供了那个时代文坛的各种真实声音,其中不乏对文学、文学史、社会及人生的严肃思考和剖析,也记录了30年前那些声名远播或初露头角的大家的思想情怀。


   作者简介
马原,1953年生于辽宁锦州,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后赴西藏担任记者、编辑,开始发表作品,2000—2008年任教于同济大学,现定居云南。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说《拉萨河女神》、《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喜马拉雅古歌》、《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游神》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等。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目录

目录

与陈村
与孙甘露、张献、陈村
与郑克鲁
与格非、李劫、吴亮
与王安忆
与戴厚英、张英
与陆星儿、王小鹰、蒋丽萍
与阮海彪
与叶辛
与张献
与吴劳
与王振孙、张英
与沙叶新
与鹿金
与梁晓声
与李杭育、李庆西
与杨晓敏
与夏仲翼
与王道乾
与汤永宽
与朱苏进
与苏童、叶兆言、李潮
与高晓声、梅汝恺
与韩东
与李晓
与陆文夫
与周介人、程德培
与宗福先、陈村
与李子云
与巴金、李小林
与汪曾祺、张炜
与格非、余华、程永新
与谌容
与冰心
与王蒙
与夏衍
与王朔
与李文俊、高莽、吕同六
与赵毅衡
与丛维熙
与赵玫
与蒋子龙
与冯骥才
与崔道怡
与朱伟
与史铁生
与施咸荣、董衡巽、李文俊
与徐怀中、莫言
与张抗抗
与刘心武
与阿克曼
与刘恒
与陈建功、史铁生
与铁凝
与袁可嘉、吕同六、柳鸣九、叶廷芳、董衡巽
与刘震云
与郑万隆
与季红真
与乔良、叶楠
后记
与章仲锷
与汪国真
与宗璞
与陈凯歌
与张英、安波舜
与洪峰
与王成刚
与池莉
与方方
与刘硕良
与徐敬亚、王小妮
与韩少功、蒋子丹、潘军
与迟子建
与马秋芬、白小易
与陈言、林建法、辛晓征
与马丽华
与扎西达娃


   编辑推荐
谁铸就了30年前文学的黄金时代?★百位作家、翻译家、编辑及出版家眼里的八十年代文坛★ 90年代先锋作家马原镜头里的文坛大家说★ 一部值得珍藏的当代文化口述史

   文摘

   序言

往昔如歌,岁月如鉴——一部关于青春、梦想与时代回响的口述史 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在追逐前沿的同时,不自觉地回望那些已经远去的日子。特别是那些承载了无数热血与憧憬的年代,它们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发醇厚,越发引人遐思。本书并非要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也不是要梳理某个领域的宏观变迁,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群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以独特的方式留下印记的普通人。 它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旅程,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通过对一群八十年代的亲历者进行细致深入的访谈,本书试图捕捉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还原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故事。这些故事,如同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珍珠,各自闪烁着不同的光芒,汇聚在一起,便能折射出那个时代斑斓的色彩。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脉搏 八十年代,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十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沉寂多年的社会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经济体制的调整,思想文化的解放,社会观念的更新,都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在这宏大的时代洪流中,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叶飘零的舟,载着各自的梦想,驶向未知的远方。 本书中的访谈对象,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轨迹。他们中有初出茅庐的青年,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决心;有在各自领域耕耘多年的前辈,见证了时代的跌宕起伏;有刚刚接触新鲜事物,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者;也有在困境中默默坚持,用汗水浇灌未来的奋斗者。 他们或许曾经是工厂里的技术工人,在轰鸣的机器声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们或许是学校里的莘莘学子,在书本的海洋中,汲取知识,憧憬未来;他们或许是街头巷尾的小商贩,用勤劳的双手,为生活打拼;他们或许是文艺团体里的艺术家,用创新的作品,点亮时代的精神;他们或许是刚刚接触到西方文化,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经历,或许并非轰轰烈烈,或许没有惊天动地,但正是这些平凡的生命故事,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底色。他们的声音,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口音和节奏,穿越时空而来,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喜怒哀乐、困惑与坚持。 青春的印记:激情、迷茫与成长 八十年代的青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一同吹响的。那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年代,也是一个在旧有思维模式与新兴观念碰撞中,伴随着迷茫和探索的年代。 书中,你会听到关于那个年代的“第一”:第一次听到摇滚乐,第一次看到进口电影,第一次接触到流行时尚,第一次开始思考“个人价值”的意义。这些“第一次”,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是打破固有藩篱的勇气。 访谈对象们会回忆他们当年追逐梦想的青涩模样。他们或许在简陋的条件下,用朴素的工具,为心中的艺术梦想而奋斗;他们或许在激烈的竞争中,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勇敢尝试;他们或许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着各种选择,有过犹豫和彷徨。 他们会讲述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如何用热情点燃生活,如何从微小的进步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他们也会坦诚地分享,在面对新观念、新思想的冲击时,所经历的思想斗争和自我调整。这种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 本书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通过这些青春的印记,折射出那个时代年轻人普遍的特质: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对改变的期待,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方向的勇气。 梦想的光芒:奋斗、坚持与价值追寻 “梦想”这个词,在八十年代被赋予了更加鲜活的意义。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象,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的可能。 本书中的访谈,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为梦想而奋斗的身影。他们或许是某个新兴行业的先行者,在探索中开辟道路;他们或许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用才华和努力赢得尊重;他们或许是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社会的进步。 你会听到关于那个年代的创业故事。在政策允许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许多人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或许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凭借着不屈的意志和敏锐的判断力,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些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敢为人先的精神。 你也会听到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有些访谈对象,在时代的变迁中,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初心和热爱。他们或许是对传统技艺的执着,或许是对教育事业的奉献,或许是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依然有值得守护的价值和信仰。 书中,他们也会探讨那个年代对“价值”的理解。是物质的富裕?是精神的追求?是社会认同?还是个人成就?这些思考,在不同的访谈对象身上,展现出多样的维度,也映照出那个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时代的温度:回忆、反思与启示 阅读本书,就如同与老朋友围坐在一起,一杯清茶,几声叹息,几个开怀大笑。那些尘封的记忆,被缓缓唤醒,那些模糊的画面,重新变得清晰。 访谈对象们的讲述,充满了真实的情感。有对过往的怀念,对逝去时光的眷恋;有对年轻时的遗憾,对错失机会的感叹;有对亲人的思念,对友谊的珍藏;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 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时代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些个体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留下的宝贵财富,例如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那个时代存在的局限和挑战,例如信息的滞后,观念的碰撞,以及发展过程中伴随的阵痛。 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能够给予我们启示。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重温八十年代的奋斗历程,回顾那些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明确未来的方向。那些在困境中不曾放弃的努力,那些在迷茫中追寻的光芒,依然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本书试图以一种温暖而细腻的笔触,呈现八十年代普通人的生活图景,勾勒出那个时代鲜活的生命脉动。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刻意的拔高,只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平凡的生命,从他们的视角,去触摸那个时代的温度,去感受那段岁月的重量。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过去,连接心灵的窗。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聆听那些被时间洗礼过的声音,感受那些在岁月中沉淀的情感。在这些普通人的故事里,我们或许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能获得前行的力量,或许能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往昔如歌,岁月如鉴。那些八十年代的故事,如同永恒的旋律,在我们的心中回荡;那些个体生命的轨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历史的长河。本书,便是希望将这些美好的片段,汇聚成一篇动人的篇章,献给所有对那段岁月心怀感念,对生命故事充满好奇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挺有年代感的,那种泛黄的纸张和略显朴素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八十年代。我印象中的八十年代,就是那个充满活力、思想解放的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充满希望。我记得那时候的音乐,邓丽君的歌声悠扬,崔健的呐喊激昂,还有港台的流行金曲,简直是时代的BGM。电影也是百花齐放,无论是《芙蓉镇》的深刻,《黄土地》的苍凉,还是《红高粱》的奔放,都给那个时代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时候的人们,虽然物质条件不如现在,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大家热衷于讨论,对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探索。阅读,更是那个年代人们获取信息、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图书馆里人头攒动,书店里的畅销书常常需要排队购买。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记忆之门,让我能够透过文字,去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气息,去聆听那些曾经的声音。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对于当下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看到“大家访谈录”,我就知道这不只是一般的读物,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八十年代,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既承载着过去的积淀,又孕育着未来的方向。那个时代,涌现出无数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充满好奇,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选择?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是如何观察和评论的?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这些“大家”的机会。我希望能够从他们的口中,听到最真实、最鲜活的经历和感悟。不仅仅是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想了解他们个人的生活细节,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因为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也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我相信,通过这些访谈,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对我们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号,9787553496764,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代码,但在我看来,它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知识和回忆。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社会思潮涌动,文化艺术也迎来了新的春天。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倾听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和表达的。尤其是那些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他们的视角和见解,往往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我很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吸收外部的先进思想?又是如何将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或艺术风格?他们是如何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本书,汇集了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大家”,我相信,他们的访谈内容会非常丰富和多元。我期待着,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开阔视野,甚至能够找到解答当下某些困惑的线索。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一份精神财富。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名字吸引了。“重返黄金时代”,这几个字就带着一种怀旧的色彩,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八十年代,在我心中,总是一个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很多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萌芽时期。我想,这本书通过“大家访谈录”的形式,一定能够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大家们”,他们是如何看待那个时代的?他们有没有经历过一些不为人知的困难和挑战?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变化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对当时的年轻人又有什么样的寄语?我渴望从他们的经历中,学习他们的智慧,汲取他们的力量。不仅仅是他们事业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人生起伏的态度,以及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人生教科书”,能够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时代,理解人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朴实而厚重的感觉,仿佛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八十年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那时候的中国,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充满敬意,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也是思想的引领者。这本书以“大家访谈录”的形式,让我有机会去聆听这些杰出人物的声音,去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轨迹。我很好奇,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是如何看待国家的发展方向?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贡献?他们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思考?他们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学习“大家们”的智慧和勇气,也从中获得一些对于当下社会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